明代繪畫史
明代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在此向上追溯至魏晉、南北朝的1000多年時間裡工筆畫產生過顧愷之、曹不興、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張萱、周?、韓 、顧閎中等一批大師。宋元以後由於文人畫的興起,工筆人物畫開始衰落。到了明代宮廷繪畫雖不及宋代,但也曾一度表現出振興的局面。明代前期,畫院興盛,人才輩出,宮廷中擁有不少卓有成就的山水人物畫家。他們繼承兩宋“院體”畫風,又具有自己的風貌,形成了明代“院體”的特有風格。其主要特點是形象準確,法度森嚴,色彩艷麗。現存於石家
莊市博物館的明代劉俊的《劉海蟾圖》正是這一時期的作品,透過它可窺見明代“院體”人物畫之風采。
劉海蟾圖
中國工筆重彩畫的線描,是畫的筋骨。古人曾有“十八描”的說法,概括了中國畫線描的豐富表現力。此畫中的墨線勁健有力,謹嚴灑脫。線隨物變,質感極強。人物的衣褶、膚發、海浪、遠山、紫芝、葫蘆,用線各顯其妙。特別是人物的頭髮和三足金蟾,其質感表現的尤為精道。頭髮用細如遊絲的線條勾出,加以墨色多層渲染,使頭髮蓬鬆自然。金蟾的背部利用墨色的層次變化以水沖漬形成深淺凹凸的效果,將金蟾的質感表現得惟妙惟肖。
海浪
採用裝飾性手法。這是中國傳統工筆畫的特點。中國古畫論有“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之說,古人面對自然絕不會自然主義地抄襲,而是通過心中的過濾將自然物象轉化為心中物象,並將其歸納、概括為不同的符號,形成中國畫獨有的形式美感。畫中的海浪經過畫家的提煉和再創造,成為有規律的雲形圖案,很好地表現了海水的動感。
整幅畫利用了虛實對比的藝術手法,繁密的雲形波浪與疏朗的天空遠山形成鮮明對照既突出了海浪的洶湧澎湃,又反襯了天空的空曠深遠。
畫面設色溫潤淡雅,綠色的海水,青黛的遠山和藍色的衣領、袖口形成柔和的冷色調,紅色的靈芝則起到了“萬綠叢中一點紅”的作用,使畫面增加了生氣。
畫幅右下方有畫家的題款“劉俊”二字,下鈐一方“錦衣都指揮”陽文印。由此可知劉俊是明代的宮廷畫家。有關劉俊的畫跡畫史記載很少。明代姜紹書的《無聲詩史》中指記“劉俊,字廷偉。山水人物俱能品”。大約生活於成化、弘治年間。其畫作傳世亦如鳳毛麟角。目前只知北京故宮博物院有一幅《雪夜訪普圖》。所以,這幅《劉海蟾圖》顯得尤為珍貴。通過存世的這兩幅畫可以看出劉俊對人物畫、山水畫都有很高的造詣,並代表了明代“院體”人物畫的水平。
人物其它信息
劉海蟾是我國古代道教人物。由於明代皇帝崇信佛道二教,所以明代以來的繪畫、雕塑中經常出現劉海蟾的形象。據傳,劉海蟾,廣陵人,曾做過燕王劉守光的丞相,後從鍾離權、呂洞賓學道成仙,被道教尊為全真道北五祖之一。宋代柳永《巫山一段雲》有“貪看海蟾狂戲,不道九關齊閉”的詩句。民間視劉海蟾為福神、財神,並流傳“劉海戲金蟾,步步釣金錢”之說。出現在雕塑、繪畫和工藝品之中的劉海蟾多為蓬髮赤足的少年形象。此畫中的劉海蟾是一青年男子,在劉俊的精心刻劃下,使其身上既有神仙的風骨又有凡人的感情,成為傳世的劉海蟾形象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