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現藏定州市博物館。 高60.5厘米,口徑2厘米,腹徑19.1厘米,足徑10.1厘米。
小口,細頸,頸中部凸起有沿,上部看上去如同倒置的漏斗,下半部呈竹節形。肩及上腹飽滿,下腹瘦長。肩部安龍首形流,龍首高昂,張口露齒,二目圓睜。1969年河北定縣淨眾院塔基出土。定州博物館藏。
胎質白膩,釉色乳白微泛灰,稍有垂漿釉痕,足底無釉。採用堆貼、刻花和劃花技法,瓶上頸劃覆仰蓮瓣紋,以雙弦紋隔開,相輪形圓盤,鼓面飾覆蓮紋兩層,下頸飾弦紋,肩部刻覆蓮紋三層,上腹部刻纏枝花紋,枝葉蔓卷,下腹刻仰蓮紋四層。紋飾富麗華貴。小口長頸,頸中部附一相輪狀圓盤,溜肩鼓腹,下腹修長,臥足稍撇。瓶頸上半部分及肩、下腹刻多層凸起的蓮瓣紋。器身一側塑龍首流,頭高昂,頸粗短,前額突聳,雙角併合後折上揚,怒目,側耳,上頜啟揚,露門牙和舌尖,下頜短飾一撮龍鬚,造型巍峨挺拔。定窯產品以中小型器物為主,大器十分少見。形體高大,造型精美,裝飾華麗,實為難得的珍品。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施入塔基。1969年河北定州淨眾院塔基地宮出土,現藏定州市博物館。
歷史
定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自唐代始創歷經五代、宋、金四朝盛極而衰,一直以燒造白瓷為主。國內外各大博物館所藏傳世或出土的定瓷精品曾給我們留下過深刻的記憶,但是,看了定州北宋塔基出土歷代藝術精品展覽以後,所有參觀者都被這批獨一無二的定瓷藝術珍品深深地震撼了。定窯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確當之無愧。
佛教用器皿:一組白釉淨瓶。淨瓶是佛教僧侶隨身攜帶的“十八物”之一,起源於印度,並隨佛教一起傳入中國。唐、宋時期的淨瓶由各種金屬或陶瓷等材料製成,是佛教僧侶用來貯水或淨手的器皿。淨瓶的製作工藝較為複雜:將手工拉坯分段成型的長頸瓶作為器身,在長頸瓶的撇口上接塑倒置喇叭狀瓶口作為長頸瓶口的延伸,另外,在瓶身肩部開孔安裝不同形式的瓶流,使淨瓶的器形亭亭玉立,給人以超凡脫俗的感覺。
靜志寺和淨眾院塔基地宮所出定窯白瓷的胎釉非同一般,釉質細膩瑩潤,釉色潔白如新,比我們常見傳世或出土的定窯白瓷器物的白度要高很多,估計是窯場專門為寺廟特製的供奉用器,其品質超乎尋常。
過去曾經看到過很多館藏的定瓷,在腦子裡已經形成了固有的印象。但是,這次在定州博物館、河北省博物館看到的北宋塔基地宮和曲陽澗瓷村晚唐、五代墓葬出土的定瓷,把已往對定瓷的印象全部刷新了,可以用“震撼”二字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