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庠[10]

劉庠[10]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清](公元一八二四年至一九0一年)字慈民,號鈍叟,江西南豐(一作江蘇吳縣)人。生於清宣宗道光四年,卒於德宗光緒二十七年,年七十八歲。著有《儉德堂文集》、《紫芝丹荔山房詩集》、《讀史隨筆》、《說文蒙求》、《後漢職官考》……等十餘種,均《清史列傳》並傳於世。

1.清末文學家劉庠

劉庠(1824-1901),字慈民,號鈍叟,別號寫十三經老人。。江西南豐人。清末文學家。 其祖父劉衡,為清代循吏,官至兵備道。其父劉良駒,官至兩淮鹽運使。
劉庠生於清宣宗道光四年,卒於德宗光緒二十七年,幼時隨父居京師,受業於曾國藩。鹹豐元年(1851)順天鄉試舉人,官內閣中書,充國史館、方略館校對。鹹豐六年(1856)至同治三年(1864),太平軍在撫州、建昌二府多次與清軍苦戰。鹹豐九年二月,為對付太平軍,兵部侍郎曾國藩率部進駐撫州,派人前往南豐迎請劉庠,劉以奉養父親為由辭謝。次年閏三月,曾國藩移駐安徽祁門,又派人召他為軍幕,仍以父病辭謝不至。父卒後,劉庠更無入仕之意,在家刻苦讀書、寫作。後曾國藩任兩江總督,為振士子之學風,特聘劉庠為徐州雲龍書院主席。他以經史授諸生,嚴於督教,學風漸起。後又主持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市海州鎮)敦善書院、清江浦(今江蘇清江)崇實書院,達38年。他要求學子以勤學務實為主,反對輕浮自滿、好高騖遠、欺世盜名;力倡程朱理學,要求生徒融會貫通,以探求明理;對學生的筆記、心得體會,均親自批改,往往廢寢忘食。江淮一帶後生俊逸之子多成名。
劉庠生性淡泊名利,勤學篤行,深受乾嘉學派和桐城派文統的影響,早年愛好考證,晚年致力義理,能詩善文,文章清澈,有桐城之風,博征而不蕪,文約而不陋。著有《儉德堂易說》、《說文蒙求》、《說文諧聲譜》、《唐藩鎮名氏年表》、《後漢職官考》、《後漢郡國職方表》、《通鑑校勘記》、《班許水道類記》、《文選國小讀史隨筆》、《漢魏音補輯》、《儉德堂文集》、《儉德堂讀書筆記》、《意林補》、《讀史隨筆》、《紫芝丹荔山房詩集》等均《清史列傳》並傳於世。曾手寫《十三經》,自號“寫十三經老人”,於同治年間與方駿謨主纂《徐州府志》(1874年刻本),義例精當,尤其是將古籍中出現的有姓名無事跡的鄉人單列一表,被譽為“特創之格”。七十八歲卒。
同治五年(1866)因不滿官場欺詐和結黨彈劾之舉,稱病辭官,主講於徐州雲龍書院、海州敦善書院、清河崇實等書院,並致力於收藏古籍,尤對兩宋諸子著作,購藏和研究尤勤奮,收書萬卷,丹黃殆遍。熟悉歷代掌故和清朝文獻。藏書樓有“儉德堂”、“紫芝丹荔山房”等,藏書印有“慈民所藏經籍金石書畫印記”、“多聞闕疑實事求是”、“劉庠之印”等。著《後漢郡國職方表》、《唐藩鎮名氏表》、《儉德堂文集》、《紫芝丹荔山房詩集》等。

2.宋朝劉庠

人物簡介

劉庠(約1025~1088)字希道北宋彭城人。8歲便能作詩。中進士後,任高密廣平院教授。後因上書議論時事,受到宋英宗器重,升任監察御史里行。

人物平生

劉庠經常向英宗提出規諫。英宗為仁宗修神御殿,非常宏麗。劉庠說:天子之孝,在於繼承先王之志,而不在宗廟的侈靡,因此,“宜損其制,以昭先帝儉德”。皇家的奉宸庫被盜後,只將看守庫房的小官治罪,劉庠主張應連同主管此事的“近侍”一併懲罰。仁宗的外家李珣犯銷金法,劉庠啟奏說,執法當從貴戚和皇帝親近的人開始。英宗未立太子,劉庠上疏認為,應早日確定太子的人選,並使太子經常留在皇帝身邊,經受鍛鍊。這些建議英宗一一採納,付諸實行。
宋神宗即位後,劉庠任殿中侍御史,為右司諫。在宋與契丹的關係問題上,他認為守信義最重要。在河東轉運使任上,他考察了河東路的物產情況,發現鐵的蘊藏豐富,就請求恢復廢棄的冶煉場所,發展冶鐵鑄造。他又招募民眾往長城邊上的荒僻地區轉運粟谷,以防饑荒。此後,先後任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運使真定府知府、河東都轉運使、開封府尹
劉庠對王安石推行新法不以為然,不願在王安石手下做事。王安石想會見他,並囑咐傳達人員說:“今天來客一律不見,只有劉尹來要立即告訴我。”但劉庠始終不肯見王。後屢易職降職。64歲時去世。

社會評價

劉庠一生,“有吏能”,並通曉各代歷史,王安石亦“稱其博”。劉庠死後,當時有人評論說:“帥臣極難得,劉庠可惜也!”

《宋史》記載

劉庠字希道,彭城人。八歲能詩。蔡齊妻以子,用齊遺奏,補將作監主簿。復中進士第,為高密廣平院教授。英宗求直言,庠上書論時事。帝以示韓琦,琦對之“未識”,帝益嘉重,除監察御史里行。日食甫數日,苑中張具待幸,庠言非所以祗天戒,詔罷之。會聖宮修仁宗神御殿,甚宏麗。庠言:“天子之孝,在繼先志,隆大業,不在宗廟之靡。宜損其制,以昭先帝儉德。”奉宸庫被盜,治守藏吏。庠言:“皇城幾察厲禁,實近侍主之,當並按。”仁宗外家李珣犯銷金法,庠奏言,法行當自貴近始。帝不豫,儲嗣未正,庠拜疏謂:“太子,天下本。漢文帝於初元即為無窮計。潁王長且賢,宜亟立,使日侍禁中,閱四方章奏。”帝皆行之。
神宗立,遷殿中侍御史,為右司諫。言:“中國御戎之策,守信為上。昔元昊之叛,五來五得志,海內為之困弊。今莫若示大信、舍近功,為國家長利。”奉使契丹。故事,兩國忌日不相避。契丹張宴白溝,日當英宗祥祭,庠丐免,契丹義而聽之。
除集賢殿修撰、河東轉運使。庠計一路之產,鐵利為饒,請復舊冶鼓鑄,通隰州鹽礬,博易以濟用。又請募民入粟塞下,豫為足食。進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運使。契丹侵霸州土場,或言河北不可不備。庠上五策,料其必不動,已而果然。大河東流,議者欲徙而北。內侍程昉希功,請益兵濟役。庠請遲以歲月,徐觀其勢而順導之。朝廷是其議。移知真定府,又為河東都轉運使,召知開封府。
庠不肯屈事王安石。安石欲見之,戒典謁者曰:“今日客至勿納,惟劉尹來,即告我。”有語庠者曰:“王公意如此,盍一往見。”庠謂:“見之,何所言?自彼執政,未嘗一事合人情。脫問青苗、免役,將何辭以對?”竟不往。奏論新法,神宗諭之曰:“奈何不與大臣協心濟治乎?”庠曰:“臣子於君父各伸其志。臣知事陛下,不敢附安石。”會與蔡確爭廷參禮,遂以為龍圖閣直學士、知太原府。請復憲州募民子弟剽銳工技擊者,籍為勇敢,仿漢謫戍法,貰流以下罪徙實河外。
契丹建牙雲中,遣騎涉內地,邊吏執之。契丹檄取紛然,又遣使議疆事。眾疑其造兵端,欲大為備。庠奏言:“雲朔歲儉,軍無見糧。契丹張形示強,造端首禍,曲在彼不在我,願勿聽。宜先諭以理,然後飭兵觀釁。”帝嘉使者辭順,訖以黃嵬山分水嶺立新疆。遭母喪,服終,知成都府。乞禁西山六州與漢人婚姻,勿蹈吐蕃取維州之害。徙秦州。坐失舉,降知虢州,移江寧府、滁州,徙永興軍。時西征無功,關內騷動。庠過關,力言虛內事外,恐搖根本,帝感納其忠。
元祐初,加樞密直學士、知渭州。卒,年六十四。宣仁聞之曰:“帥臣極難得,劉庠可惜也。”庠有吏能,淹通曆代史,王安石稱其博。卒後,蘇頌論庠治平建儲之功,詔褒錄其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