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崮

劉家崮位於費縣新莊鎮東北8公里處,面積0.5平方公里,林麓青松依依,勁柏蒼蒼,與環抱的山巒組成懷中抱珠之勢,山上有“神”“龍君崮”“南天門”“龍泉”等摩崖石刻。

簡介

又名龍君崮,為沂蒙七十二崮之一,海拔409米,面積0.5平方公里。因為山上原有一座天禧寺,主持和尚姓劉,故名劉家崮。

崮區概況

費縣南鄉,群山起伏,參差簇擁。在群山拱托中,巍峨壯觀的劉家崮,拔地而起,勢如鶴立雞群。劉家崮林麓青松依依,勁柏蒼蒼,與環抱的山巒組成懷中抱珠之勢。山頂為峭壁凸起,峭壁以上好似清朝官員戴的頂子,傳說康熙、乾隆皇帝曾在此登高遠眺。山上有“神”“龍君崮”“南天門”“龍泉”等摩崖石刻 。據說,雙和印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石碑均於大躍進時被砸碎壘了梯田,一對高大的鼓塔和升塔均在文革時被紅衛兵當作四舊摧毀。在老龍潭的東北角有一龍君廟,是村民們求雨的地方,靈驗得很。清代文人張開泰在在《光山頭張柳橋憶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一到老龍潭,肅然起恭敬。老龍亦多情,帶雨而相送。天禧寺前石塔高,荒煙錯楚自寂寥。尋幽不覺歸去晚,老龍潭上雨蕭蕭。” 劉家崮舒展開兩膊面向東南,右膊為鳳凰山;左膊為小崮、尤大子山;胸前有一小山好似懷中抱珠,故曰為龍珠山;劉家場屹立對面成為天然屏障;位於其中的龍潭水庫,為左側的龍泉和右側的匯龍溝交匯而成,名曰老龍潭。龍潭水庫為大躍進後期所建,壩頂為東西走向,又是劉家崮的南大門。游魚翻滾的壩內碧波蕩漾,流水為村民們灌溉田地之用。在劉家崮林麓東南方原為一開闊平川,在大躍進和文革整地時經常發現銅箭頭和遍地的古墓。墓葬均為子午向,東西布陣整齊。有些石棺壁上刻有精緻的花紋,並葬有護心鏡、銅劍等,這可能為將領的墓葬。在前面清沙蓋子上(現被下崖村蓋起了民房),有許多是成窖子埋葬的兵士。據說在北宋時,此處為宋遼交兵的戰場。英勇善戰的楊家將正處於困境,又因與山後的東虎口(現名東崮口)、西虎口(現名西崮口)和兩狼山(即東流村東二郎廟南北的兩座山)犯忌,故節節敗退傷亡甚大。

英雄崮區

山前有一田園山莊為東流村,村前一臨藤公路向東西伸延。抗日戰爭發生這裡的東流戰鬥,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為沂蒙山區村民自發抗日打響了第一槍。這一戰鬥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侵華戰爭的囂張氣焰。因敵我力量懸殊,戰鬥失利。但村民們英勇頑強的精神,實可千秋稱頌,萬古流芳。 1939年1月30日,當太陽爬上山頂的時候,日本鬼子派人送了一封要求借路的信到東流村:“皇軍只是路過,千萬不要開槍!”對送信人,東流村民破口大罵其沒骨氣,送信人無地自容地返回了。 守衛在東門的村民遠遠地看見日本鬼子,趕快向村內傳話。 訊息迅速傳開,神槍手吳寶貴首先衝出東門,朝由東而來的鬼子大隊“叭、叭、叭”開了三槍,鬼子大隊中有人應聲倒地。槍響後,吳恩慶等人聞聲跑出東門,也朝敵人開了槍,全村青壯年也立即出動,各自持武器彈藥登上圍牆,進入炮樓,占領預定位置,一場激烈的戰鬥拉開序幕。 在這個偏遠的小村莊,竟敢有人向“皇軍”開槍!這是日寇萬萬沒有想到的,喪心病狂的日軍向東流村發起了猛烈攻擊。

村民們見敵人來勢洶洶,全村男女老少,一齊上了陣,能打槍放炮的,守住圍牆炮樓,以槍炮打擊敵人;不能打槍放炮的婦女、老人、孩子碾火藥、裝土槍、送飯送水當“後備軍”。兇狠的敵人分三路對村東門、南門、北門同時圍攻。守北門的吳恩慶是遠近聞名的好獵手,他守在炮樓里瞄準鬼子兵,一槍一個,一連撂倒17個敵人。沈文勝等7人,用土炮在南門樓上向鬼子轟擊,他們瞄準一個指揮官,一炮把他轟出十幾米遠,指揮官當場魂歸西天。緊跟著一炮,又將他的嘍羅轟倒一片。村外鬼子屍體越堆越多,敵人架起機槍、迫擊炮,朝著圍牆、炮樓猛烈開火。中午,村外又趕來一支100多人的鬼子隊伍,並且帶來了三門鋼炮,占據了東流村東北方位的山頭,與早先剩下的日本鬼子兵分四面包圍了東流村。炮彈不斷在圍牆內外爆炸,機槍子彈像雨點似地向村內傾瀉,村民由武裝的青壯年掩護,陸續向西門撤退,準備突圍後撤到北山。

北門、東門、南門進來的鬼子步步緊逼,向西門撤退的村民被敵人架在西門外的兩挺機關槍堵在西門裡的幾條小巷和幾個院落里。兇惡殘暴的侵略者竟用機槍對著手無寸鐵的婦孺老小掃射,還將藏有十幾名村民的一座房子用柴草堵住門窗放火,十幾名村民被活活燒死。 戰鬥持續到傍晚,日寇依賴兵力武器的絕對優勢,最後占領了東流村,將東流村所有的房子燒光,殘殺了全村老小73口。因為這場戰鬥,村里竟然光絕戶的就有17戶之多。但是敵人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78人被擊斃。 配備精良的日寇被東流村的土槍土炮嚇破了膽,以致此後很長時間不敢從這裡經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