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劉芳名
字:孝五
旗別:正白旗
民族:漢族
原籍:寧夏
生卒:?-1660
謚:忠肅
平定西北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農民軍攻占北京,登大順皇帝位。但是,由於明朝鎮守山海關大將吳三桂的叛變,引清軍入關,於五月一日又從大順朝手中奪取北京城,並在十月一日建立大清順治朝。第二年,清廷命令和碩英親王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統率大軍征討李自成的後方根據地陝甘地區。二月,清軍攻入潼關,李自成敗逃,原明朝將領大多紛紛降清,“旬月之間,全秦底定”。為了迅速控制西北局面,清廷提升前明保定巡撫王文奎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首任陝西三邊總督(不久改任孟喬芳);升前明山西雁平道參政焦安民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首任寧夏巡撫;調前明柳溝總兵劉芳名仍以都督同知銜,首任寧夏鎮總兵官。這時的西北形勢十分混亂,反清力量依然相當強大,不僅李自成農民軍餘部繼續活動在廣大農村,堅持與清軍進行頑強鬥爭,而且前明許多將領,表面上雖然投降清軍,但卻在暗中串聯,積極準備反清復明兵變。
當年十二月,由漢中鎮總兵賀珍首先發難,舉兵叛清,率領七萬部眾北上攻打北西重鎮西安;與此同時,固原鎮(今寧夏固原原州)副將武大定也殺死固原總兵官何世元,占領固原鎮城,隴右各地紛紛回響,西北危局嚴重威脅到滿州貴族新政權的鞏固。此時劉芳名鎮守寧夏,“撫綏訓練,冀樹威名,銷除亂萌,總督孟喬芳疏獎其才”,命令他率領寧夏鎮兵擔任主力,就近鎮壓固原武大定的叛亂。由於劉芳名死心踏地效忠清廷,拚命為新主子作戰,迫使武大定率部撤離固原,南下與漢中的賀珍會合。劉芳名一路追擊,殺死大批反清官兵,為清廷立了戰功。
平定叛亂
寧夏也於順治三年(1646年)四月,發生兵變,首任巡撫焦安民被亂兵殺死。清廷急命劉芳名火速北返收復寧夏。他返鎮後,並沒有立即對叛軍採取鎮壓的辦法,而是進行暗中調查,了解到這次變亂是由軍官王元、馬德領頭鼓動的。劉芳名不動聲色,採取各個擊破的辦法,平定了寧夏的叛亂。清廷特授予他三等阿達哈哈番榮譽稱號,提升為四川提督、定西將軍。但因寧夏和固原地方大亂新平,局勢尚不穩固,而劉芳名在南定固原和北平寧夏諸戰役後,早已名聲大振,為了確保三邊門戶的安全,順治皇帝改任劉芳名以右都督身份繼續留鎮寧夏。果然,於順治五年(1648年),寧夏境內又發生了以李彩為首的香山之亂。劉芳名利用自己的威名,“招降香山諸寇,散其餘黨,地方以安。”同年底,山西大同鎮總兵姜瓖,於雁北舉兵叛清,陝西榆林副將劉登樓也勾結王永強回響姜瓖,攻占陝北二十州縣,殺延綏巡撫王正志、靖邊道夏進芳,“易衣服”,自稱“大明招撫總督”,號召官民起來反清復明。劉登樓致書劉芳名,希望他也領導甘肅,與山、陝一起行動,克成大業。“芳名以見汙,怒,封其書示巡撫李釒監,釒監以聞。”
劉登樓見劉芳名不予回響,又煽動定邊屯蒙古部札穆素一起發兵,由花馬池入犯寧夏。開始叛軍來勢兇猛,河東興武、鐵柱、惠安、漢伯、臨河諸堡相繼陷落,接著叛軍乘勢聚集大股圍攻河東重鎮靈州。這時劉芳名率領寧夏鎮兵,與赴援的鑲藍旗漢軍固山額真李固翰開始組織反擊,再次平定了寧夏的亂局。為此,清廷晉授他為二等阿達哈哈番。
開發寧夏
寧夏地區經過明末清初的變亂和戰爭,屯田破壞,人口逃亡,財政和兵源都日趨枯竭。為了寧夏的長治久安,他在平定劉登樓之亂以後,即時向朝廷上奏說:“寧夏孤懸河外,延袤千里。鎮兵屢徵發,兵單力薄。請自後徵發缺糧即令招補備守御。”還建議“以減等罪人僉發沿邊,資生聚。”這些建議都被朝廷接受並實施,對寧夏人口增長和經濟恢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駐防江寧
順治十六年(1659年),南明將領鄭成功,率部進攻江浙一帶,清廷任命宮廷內大臣達素為安南將軍,統率各路大軍南征。寧夏總兵劉芳名也被抽調隨征,以左都督率寧夏鎮兵擔任征討大軍的右路總兵官,駐防江寧(今江蘇南京)。秋冬間,他與蘇松鎮總兵官梁化鳳合作,在長江口崇明島與鄭軍多次戰鬥。第二年,他本人和寧夏籍將士大多不服南方水土,紛紛病倒,部隊失去了原先的戰鬥力。為了不誤軍機,他大膽給朝廷報告:“臣奉命剿賊,不意水土未服,受病難瘳。所攜寧夏軍士,訓練有年,心膂相寄。今至南方,半為痢虐傷損。及臣未填溝壑,敢乞定限更調,”清廷雖然批准了他的請求,但在江南總督郎廷的請求下,只是把寧夏鎮標兵撤回到江寧駐守,以維持後方的治安。不久,劉芳名病故於江寧軍營。清廷給這位戰將極高的獎賞,破格為一個總兵官加授太子太保的最高榮譽,謚“忠肅”。劉芳名病逝以後,寧夏鎮官兵被全部撤回寧夏。
清史稿記載
劉芳名,字孝五,漢軍正白旗人,初籍寧夏。仕明至柳溝總兵。順治元年,降,命仍原官。二年,調寧夏,賜白金、冠服。時陝西初定,多盜,悍卒復伺隙謀亂。芳名撫綏訓練,冀樹威望,銷亂萌,總督孟喬芳疏獎其才。武大定叛固原,賀珍叛漢中,師進討,芳名皆有功。三年,方赴鞏昌剿寇,寧夏兵遽變,戕巡撫焦安民。芳名馳還,察知裨將王元、馬德首亂,遣德署花馬池副將,分元勢;偵元將出城就寇渠洪大誥,芳名設伏,俟元至,伏發,元力拒,諸將樊朝臣、姜九成等衷擊之,元敗奔,副將馬寧等追擊,獲以歸。芳名別遣將搜斬大誥。德聞元誅而懼。
四年春,芳名偕河東道馬之先出師惠安,德乘間糾黨劫軍資,遁入山,合寇渠賀宏器等自紅古城出口,襲破安定。螺山寇王一林戕參將張純以應之,橫行寧固、平慶間。芳名督所部兵進次亂麻川,破賊;復進次預望城,再破賊,斬一林,德以四騎走,追及之河兒坪,縛而磔之,亂乃定,授三等阿達哈哈番,擢四川提督、定西將軍。尋命以右都督留鎮寧夏。五年,討平香山寇李彩。馬德之誅,副將劉登樓預有功。登樓居榆林寧塞,多力而狡。六年,以延安叛應姜瓖,易衣服,自署“大明招撫總督”,戕靖邊道夏時芳,騰書致芳名。
芳名以見汙,怒,封其書示巡撫李鑒,鑒以聞。登樓西犯花馬池,下興武諸營堡,逼寧州。時定邊屯蒙古札穆素叛逃賀蘭山,芳名遣兵擊破登樓,登樓走定邊屯,結札穆素寇寧夏西境,犯河東,陷鐵柱、惠安、漢伯諸堡。將犯靈州,會固山額真李國翰師至,乃定策:鑒守寧夏,御札穆素;芳名引兵東渡河,趨榆林,與登樓戰於官團莊,大破之。登樓退據漢伯,師從之,絕其水道,遂合圍。芳名督兵逼壘東南,當矢石沖。諸將進曰:“當移數武避賊鋒。”芳名厲色叱之曰:“死則死耳,何懼為?且士卒多傷痍,而我避鋒鏑可乎?”士卒益奮,攻十二日,克之,斬登樓,餘眾悉降。亂定,進世職二等。疏言:“寧夏孤懸河外,延袤千里。鎮兵屢徵發,兵單力薄。請自後徵發缺額,即令招補備守御。”又請以減等罪人僉發沿邊,資生聚。皆下部議行。十六年,調隨征江南右路總兵,加左都督,率寧夏三營駐江寧。鄭成功攻崇明,芳名與提督梁化鳳共擊敗之。十七年,疏言:“臣奉命剿賊,不意水土未服,受病難瘳。所攜寧夏軍士,訓練有年,心膂相寄。今至南方,半為痢瘧傷損。及臣未填溝壑,敢乞定限更調。”上報以優旨。旋卒於軍,加太子太保,謚忠肅。命所部將士還寧夏本鎮。(《清史稿》列傳三十)
軍事思想
①劉芳名認為天意決定戰爭勝負。指出"天下之國互相征伐,合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並宣稱他所進行的戰爭合乎"天心"、"天意",必能取勝。
②注重軍隊建設。選拔和任用將領,不重身世、背景,只看是否忠心,有無智謀;不求全責備,強調用其所長,避其所短。治軍嚴格,主張無論訓練或作戰,都要獎功罰罪,"有罪者即至親不貰,必以法治;有功者即仇敵不遺,必加升賞"(同前)。要求軍令頒布後必須嚴格執行,從令者饋酒,違令者斬頭。重視軍事訓練,常令士兵"跳澗"、"越坑",熟諳弓馬技藝,以提高軍事素質,培養勇敢精神。
③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用兵方略。他把敵強己弱形勢下的用兵方略形象地比作伐大木,指出:“欲伐大木,豈能驟折,必以斧斤伐之,漸至微細,然後能折。相等之國,欲一舉取之,豈能盡滅乎!”他崇尚智取謀伐,強調“平時以正為上,軍中以智巧謀略、不勞己不鈍兵為上”同前,要求無論是野戰還是攻城,都應機動靈活,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戰法,力求用最小代價獲取最大勝利。他指揮的薩爾滸之戰,體現了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術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