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賞析
新中國成立初期,劉子久的一些作品曾經在美術界引起過—時的轟動,因為這些作品中出現了許多當時的山水畫家從未表現過的題材:插著紅旗的運糧船、戴著光榮花的軍屬大娘,以及許多“工農兵”的形象。這是劉子久以山水畫傳統技法反映現實生活的大膽嘗試,同時也是他對“筆墨當隨時代”的感悟。
這幅《冒雨鋪軌》創作於1958年8月,此時,“大躍進”的浪潮席捲全國,人們以一種近乎亢進的勞動激情從事著社會主義建設,媒體更是爭先恐後地報導著人民民眾戰天鬥地的動人故事。劉子久在報紙上看到了鐵路工人頂風冒雨鋪設鐵軌的感人事跡後激動不已,於是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創作了這幅《冒雨鋪軌》。所以,這件作品可以看做是一個時代的寫照。
作品採用了“遠景式”的構圖方式。作者雖然意在表現築路工人不畏艱辛的勞動場面,然而卻沒有以人物作為主體,著重刻畫工人們的具體形象,而是把作為背景的山水樹木進行了生動細緻的描繪。曾經有人認為這是作者為了揚長避短、有意發揮山水畫的特長,作品構圖喧賓奪主,其實,這樣的表現手段正是這幅作品的高明之處。
劉子久是近代畫壇上一位卓有建樹的大家,筆墨功力相當深厚。他早年曾有過從事地質勘探的經歷,所以,對於大自然的真山真水有著切實的感受,能夠通過不同的筆墨肌理表現出山石地貌的不同特徵。劉子久師從湖社畫會的創始人金北樓,對歷代山水畫大家的作品進行過系統的臨摹與研究。從這件作品的用筆以及山石的皴法上,能夠品味出元代盛懋、明朝戴進以及清代“四王”等人的風格。劉子久用筆沉著穩重、嚴謹細膩,墨色古本惋正,設色清雅醇厚,作品之中沒有一絲的火氣。
這件作品的細節之處更見作者的匠心:迷濛的雨霧籠罩著幾間若隱若現的帳篷,一間屋頂上還飄蕩著一縷炊煙。正是這看似無心的幾筆,卻給整個畫面平添了許多的生活情趣,令觀者在心底油然生出一股輕柔的暖意。
畫作背景
鋪設鐵軌,修建鐵路,這在今天看來也是一件相當艱巨而又浩繁的工程,何況是在資源與技術相對匱乏的50年前。如果著眼於對人物形象的具體描繪,很難表現出工程的艱巨與工人們的勞動熱情。作者匠心獨具,首先在畫面上營造出一種扣人心弦的氛圍:巍峨的山峰高聳人云,一望無際;在大山的映襯之下,山腳下築路的工人們顯得是那樣渺小纖弱。在群山之間架設鐵路已經相當困難,自然環境卻又是女口此的惡劣,因而更是難上加難。看那奔流的河流,看那被風吹彎的大樹,看那灰濛濛的天空,觀者仿佛能夠身臨其境,感受到風有多大、雨有多狂。場景雖然模糊,映襯出的卻是新時代的工人們不向大自然低頭、為了建設新中國敢於戰天鬥地的壯志情!畫面上雖然沒有畫出工人們的具體形象,但他們的形象在觀者心目中已經像群山一樣巍峨高大。
作者簡介
劉子久(1891--1975),名光城,號飲湖,天津人。他1920年畢業於北京陸軍測量學校高等班,後參加北京中國畫學研究會,學成後擔任中國畫學研究會導師,1927年,任湖社畫會評議,1931年返回津門故里,先後供職於天津美術館、博物館,曾發起組織創立天津國畫研究會,被推舉為主任委員。1956年,他出任天津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1960年被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劉子久不僅是一位技藝精深的畫家,同時還是一位桃李滿園的教育家,他的許多學生都成為當今畫壇俊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