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職情況
自1955年起,先後在中國雕塑工廠,河南開封師範學院藝術系,河北保定民眾文化藝術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任職。
人生履歷
童年
1926年 出生於天津市職員家庭。父親是一位優秀的鐵路機械工程師。曾於1927年遠赴美國福特汽車工業學校勤工儉學三年,後就讀美國底特律大學學習機械專業。母親國小文化水平,心地善良,她一生養育了七個孩子(四個男孩,三個女孩)。
1931年 家父歸國並就職於國有鐵路北寧線唐山鐵路機械修理廠,全家隨父親由天津遷至河北省唐山市並在鐵路宿舍居住。
國小
1932年 就讀於唐山鐵路“扶輪國小”。
1935年 由於父親工作調入天津鐵路局,全家由唐山遷回天津,因此轉學至天津民立“第一國小”就讀。
1937年 日本發動“七七事變”,天津淪陷,轉學至天津私立“木齋國小”讀書。
1940年 就讀於天津私立“渤海中學”。期間跟隨天津治印名家王奎章先生學習漢印篆刻印章。
1943年 中學畢業。由於天津鐵路局已被日本人接管,家父不願為日本人做事,因此離開天津鐵路局轉入唐山開灤煤礦從事機械電機修理工作。考慮到全家人的安全,父親將全家遷出天津轉到北平居住。
入駐畫社
1944年 因家庭原因休學。之後經友人介紹進入了由季觀之、鍾質夫、晏少翔三位名師共同創辦的位於北京西城武王侯胡同的“雪廬畫社”。跟隨畫家季觀之先生學習北宗山水畫。
1945年 與音樂結緣。經常在北京東單牌樓附近的地攤上收集自己喜歡的唱片。在音樂和對書籍的選擇上有著共通之處,那就是都與佛教有關。如:《天龍戲水》等,每次聽都會令心裡激動非常。
1946年 考入國立北平藝專(中央美術學院前身),成為徐悲鴻先生親自招錄的該校第一批雕塑系學生。師從李宗津、王臨乙、滑田友三位教授學習素描、雕塑及陶塑創作。在校期間還受到李可染、王朝聞、艾青、葉淺予、蔣兆和、王丙召、曾竹韶、馮法祀、宋泊等眾位名師的指導。
改革運動
1949年 4月,國立北平藝專更名為中央美術學院。秋末,隨全院師生一起參加了北京郊區土地改革運動,並深入農戶學習土改政策,土改後期被農民們熱情高漲的丈地和分地場面所感動,返校後創作了畢業作品《丈量土地》。
1950年 作品《丈量土地》獲得中央美術學院“紅五月”創作美展一等獎。同時該作品被刊登在1950年《人民畫報》第1卷第1期。之後經徐悲鴻院長推薦,《丈量土地》被送往布拉格參加了“布拉格——世界青年學生聯歡節美術展”,並被捷克斯洛伐克國家博物館收藏。7月,於中央美術學院畢業並經徐悲鴻院長建議留校,同期創作了作品《朝鮮婦女》,該作品被發表在《人民美術》第6期封面,徐悲鴻院長對此作品大加讚許。
1951年 進入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究生班學習一年。同年創作的作品《志願軍俘虜美軍傷員》在北京王府井新華書店內展出;之後創作的作品《志願軍英雄》,被豎立在北京王府井十字路口中心花壇。
1952年 調入人民英雄紀念碑雕塑工作室,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創作、研究、交流等工作,並協助王丙召先生從事《太平天國—金田起義》的泥塑創作工作。同期還創作了反映中蘇友好關係的作品《出院》小石刻像,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1954年 調回中央美術學院為曾竹韶教授當助手,後又去江西景德鎮瓷廠實習。在此期間腿部經常感到不適,回到北京後被確診患有“進行性頸胸腰椎神經根炎”,不久行走時開始拄手杖。
1955年 調到中央美術學院附屬的中國雕塑工廠創作組(後更名為中國雕塑工廠)工作,參與並完成了創作組的第一個任務:為志願軍烈士陵園院內作兩塊大型浮雕,以及一個志願軍戰士的像。之後又為中國歷史博物館創作了天文學家僧一行胸像、數學家祖沖之胸像並陳列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創作作品
1956年 前往武漢與伍時偉先生共同創作完成了武漢長江大橋漢陽橋頭堡內的《水下作業》組像。之後在中國雕塑工廠負責並組織創作了抗美援朝志願軍大型浮雕,並創作了其中的《志願軍火中救朝鮮兒童》。同年經著名雕塑家傅天仇先生介紹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
1958年 大躍進開始,創作了作品《劈山引水》,該作品在蘇聯雕塑專家克林杜霍夫推薦下,經過放大作為“七·一”獻禮,並被安放於北京中山公園的保衛和平坊前。不久該作品在《人民日報》發表。後來美國女作家斯諾女士出版了一本反映當時中國大躍進的書,其中書的封面就選用了這座雕塑。
1959年 經華君武先生提議二次創作《劈山引水》(亦名:《移山造海》),並被送往蘇聯莫斯科市參加“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同年負責並組織創作了中國軍事博物館廣場《官兵一致》群雕像,以及北京工人運動場的主像雕塑。
1960年 河北省保定市派人來中國雕塑工廠購買了《劈山引水》的白色水泥雕像,水泥像被運回保定後,先放置於保定火車站廣場,後被安放在保定東風公園至今。初夏,又為中國軍事博物館創作了《河南濟源民兵渡河》雕塑。同年獲北京市文教體衛方面“先進工作者”稱號並獲得先進工作者紅旗獎章一枚。
病危
1961年 腿部肌肉開始嚴重萎縮,在北京經針灸治療後稍有緩解。6月,調入河南鄭州藝術學院。9月,由於河南鄭州藝術學院解散,被改調到開封師範學院(原河南大學)藝術系任教。同年腿部病症在河南鄭州一位老中醫的針灸和中藥的配合治療下病情得已緩解。
1962年 借調到河南省博物館創作《李自成》雕像。
1963年 回到河南開封師範學院藝術系教速寫課。
1964年 借調到河南省博物館參加“農村四清展覽”組雕創作工作。
1965年 繼續在河南博物館工作,同年家母病故於天津,心情十分低落。秋,前往河南石官山竹溝李先念、彭雪峰革命根據地陵園參觀。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當時正在和湖北藝術學院畢業生安志金先生一起為鄭州紫金山公園創作《工農商學兵》群像,之後又為鄭州焦裕祿事跡展創作了《焦裕祿》塑像。
思想改造
1969年 回到河南開封師範學院參加知識分子再教育運動,初春被下放到河南省民權縣雎杞林場代砦林分場進行思想改造,在林場與丁折桂、梁冰潛、馬基光、葉桐軒、王邦彥、丁中一、劉鐵華、王儒伯、邱光正、王威等同住一屋朝夕相處,這一段生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後來我將知識分子再教育作為一個創作題材表現在作品中。如:《鐵華壓麵條》、《知識分子再教育》等都是對那段生活的回憶。
1970年 春,回到北京家中休息,不久被借調到河北省保定市蓮花池公園進行大型泥塑《收租院》的複製工作。.
1971年 由於大型泥塑《收租院》得到了保定市文化局及當地民眾的一致好評,之後便被正式調入河北省保定市民眾文化藝術館工作。
1972年 中國歷史博物館需要製作山頂洞人布景箱,經老校友李之譚先生推薦被借調到中國歷史博物館從事該項工作,後來參與創作了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大型浮雕《奴隸起義》以及複製文物波斯俑陶塑像等。
1974年 回到保定民眾藝術館。由於身體狀況以及未能找到與自己專業相符合的工作,於冬季提出提前退休申請。
退休
1975年 提前退休回到北京,並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從事文物複製及修復工作。在這段時間裡不僅學到了許多陶器及銅器複製、修復的工藝和手法,同時對中國傳統藝術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與研究,並對我的藝術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創作高峰
1978年 父親於天津病故。
1980年 重返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任教,結合多年來對生活的體驗以及對中國傳統藝術的感悟,在這段時期更專注於陶塑創作,從而進入了一個創作的高峰期。
創作作品
1981年 中央美術學院硬質材料工作室以及電陶窯工作室相繼成立。在此期間,除任課教學以外,業餘時間都在工作室進行創作。其中《農家小院》、《農家窯洞》、《安塞腰鼓》、《吹嗩吶的漢子》、《黃河渡船和梢公》、《河南墜子》、《山西梆子》等大量反映河南河北的民俗風情和北京城市生活的回憶即興之作在此期間產生。
1982年 參加中央美術學院舉辦的“錢紹武、劉小岑、王澎、劉士銘四人書畫雕塑展”。
1984年 作品《魚鷹》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同年作品《向太陽》入選“全國雕塑設計方案展覽”,並獲得由全國城雕辦頒發的獎章一枚,
1985年 為北京石景山雕塑公園創作了《弓箭手》石雕。
1988年 作品《黃河騰飛》及《絲綢之路——駱駝》入選甘肅省“城市雕塑規劃展”。
1989年 作品《安塞腰鼓》入選第七屆全國美展。
1991年 行動中不慎右腿骨折,經北京積水潭醫院接骨後,臥床10個月。同年冬,開始架雙拐行走,外出時蹬小三輪車。
1992年 為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五十周年,創作了作品《永恆的愛——生命的延續》,並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1993年 作品《黃河船工》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
1994年 成為中國雕塑家學會首批會員。
1995年 結束在中央美術學院的全部工作,並在家中潛心創作。同年獲“全國城市雕塑設計”資格證書,並享受國務院特殊貢獻榮譽津貼。
1997年 作品《黃河船》入選“全國陶藝巡迴展”及“歐洲巡迴展”,並被文化部收藏。
1998年 在中央美術學院“通道畫廊”舉辦“劉士銘作品展”,並出版畫冊《劉士銘作品集》。
1999年 作品《母親》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同年作品《安塞腰鼓》、《劈山引水》及《老虎背女人》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
所獲獎項
1999年 接受中央電視台CCTV-1《東方之子》欄目的人物專訪。
2000年 獲北京市委頒發的“50年為文學藝術積極貢獻”獎牌。
2000年 作品《黃河魚鷹》入選《今日中國美術》一書。
2001年 被編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人才庫文藝分卷)《中國當代文化藝術名人》一書。
2002年 被編入由人民畫報社和中國畫報社聯合出版的《共和國專家成就博覽》世紀珍藏版,以及由藝術中國——文化部文化藝術人才中心出版的《藝術中國大型中國藝術文獻特輯》一書。
2002年 獲“中國北京國際城市雕塑展”、“半個世紀北京雕塑藝術文獻展”證書,及文化部頒發的“中國世紀英才”榮譽證書和獎牌。
2005年10月 在中央美術學院雕塑藝術創作研究所舉辦了“本土雕塑展——劉士銘作品展”及研討會。
2005年10月 接受中央電視台CCTV-10《人物》欄目專訪。
2006年 由於腰部無力,行車越發困難,改乘輪椅。
2006年10月 在中國美術館舉辦“自在蓬蒿——劉士銘雕塑藝術展”。
2006年11月 接受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欄目人物專訪。
2010年5月24日逝世 享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