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背景
等級森嚴的門閥制度,給出身貧寒庶族的人才設定種種路障,使他們舉步維艱,困頓竭蹶。劉勰“窮則獨善以垂文”,發憤著書,然而其作品欲登大雅之堂,其人慾躋身文壇,談何容易?據《梁書·劉勰傳》載:“初,勰撰《文心雕龍》,既成,未為時流所稱。”這很使劉勰苦惱。他“自重其文”.確信自己作品的價值,決心拿著《文心雕龍》到被稱為“一代文宗”的沈約車前去叫賣,以求薦舉提攜。
在《 梁書》和《 南史》上都有這樣的記載:“勰自重其文,欲取定於沈約。約時盛貴,無由自達,乃負其書候約出,乾之於車前,狀若貨鬻者。”
在“士庶天隔’的當時,拿自己撰寫的書到 沈約車前攔車叫賣,很需要些勇氣和膽略。不說“犯上”之罪,也未免有“班門弄斧”之嫌。然而,沈約得書取讀後,“大重之,謂深得文理,常陳諸几案。”
沈約重視的原因,後人有的推測是因為《文心雕龍》中的《聲律篇》和沈約自詡獨得胸襟的《 四聲譜》有相契之處;而關鍵恐怕還在於他的識人鑒才之明。不管怎樣,《文心雕龍》能流傳於後世,應該說,確實也有沈約的一功呢!
作者簡介
劉勰(約465年—約520年),字彥和,生活於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漢族,生於京口(今鎮江),祖籍山東莒縣(今山東省莒縣)東莞鎮大沈莊(大沈劉莊)。他曾官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頗有清名。
劉勰是中國歷史上的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漢族,他曾官縣令、步兵校尉、東宮通事舍人,頗有清名。晚年在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浮來山創辦(北)定林寺。劉勰雖任多種官職,但其名不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