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九年(1883年)春,縣人羅希堂(名錦城)等籌修《射洪縣誌》,約贊襄其事。劉光謨乃從省垣運回史籍千卷,廣徵博覽,兼采眾長,結合實際,著《射洪縣修志議》及《縣誌分篇議》兩論,以指導修志工作。後複寫出《方誌笘言》、《答羅希堂進士論修志書》、《答羅希堂進士書》、《答修志局書》等方誌理論著述。《修志議》全文分正名、辨體、博征、分門、補訂、徵文6條,除“博征”1條屬於方誌取材外,其餘均為志書編纂之設計,議論較為廣泛。《分篇議》則提出:圖、記、表、傳為志書宏綱,缺一不可,並逐一論述淵源及撰修方法。所論皆精闢,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如認為縣誌“大事記”,“可以挈一書綱領,如國史之本紀也”,可“開卷瞭然,若網在綱”。明確指出“大事記”的作用,在當時可稱卓見。其餘亦有獨到之見,且皆切實可行。對於志書的性質,劉光謨師承張之洞、王闓運之學術思想,主張方誌纂寫應須史體,繩之以史法,準之以史載,因被稱為方誌學的“歷史派”,即“新派”。其記、表、傳的分類排列,亦代表了“新派”的體例觀點。但在內容記載方面,又強調“地理明,而山川、古蹟、土產、風俗、倫理、政治之類可匯錄”,頗近戴震的“地理派”即“舊派”學說。他還推崇章學誠,建議修志者研讀《文史通義》,從中學取修志理論和編修方法。可見劉光謨的方誌理論是兼采眾長,融合各家而成,反映了乾嘉以後方誌思想的發展。“一言、兩議、三書”構成了劉氏方誌學體系,受到近現代方誌學家的重視,為祖國豐富的文化寶庫增添了可貴的內容。
光緒二十三年(1897),復應聘襄纂《潼川府志》,終得機會實踐自己的方誌理論。在這部傳世之作及遺著《高石齋文鈔》3卷中,可窺其一貫縝密嚴謹,援據詳確的治學精神。
相關詞條
-
蔡謨
蔡謨(mó)(281年—356年),字道明。陳留考城(今河南省民權縣)人。東晉時期重臣,曹魏尚書蔡睦曾孫、西晉樂平太守蔡德之孫。與諸葛恢、荀闓並稱為“中...
人物生平 人物評價 軼事典故 個人作品 家族成員 -
項聖謨
項聖謨(1597年—1658年),字逸,後字孔彰,號易庵,別號甚多,有子璋、子毗、胥山樵、胥樵、古胥山樵人、兔鳴叟、蓮塘居士、松濤散仙、大酉山人、存存居...
人物簡述 其人生平 藝術成就 -
王玄謨
王玄謨(388年-468年),字彥德,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人,南朝宋將領。 王玄謨早年投靠劉裕,先後任從事史、武寧太守、汝陰太守、彭城太守,但一直沒有...
人物生平 軼事典故 人物評價 個人作品 家庭成員 -
劉光祖[宋代官吏]
中國常見人名,較為出名的有宋代官吏劉光祖、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光祖、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理學院教授劉光祖等。
人物簡介 歷史記載 -
范承謨
范承謨(1624年-1676年),字覲公,號螺山,遼東瀋陽(今遼寧瀋陽)人,漢軍鑲黃旗,清朝大臣,大學士范文程次子。 范承謨進士出身,曾任職翰林院,累遷...
人物生平 軼事典故 人物評價 個人作品 家庭成員 -
朱顯謨
朱顯謨(1915年12月4日—2017年10月11日),男,上海崇明人,土壤學與水土保持專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農...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社會任職 人物評價 人物影響 -
劉光祖
中國常見人名,較為出名的有宋代官吏劉光祖、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光祖、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理學院教授劉光祖等。
人物簡介 歷史記載 -
張三謨
(1585—1649),字緯典,號日葵,又自號素位居士,明末名臣,平定大峪人。明天啟二年(1622)中進士。歷任御史、光祿寺丞、大理寺丞署、少卿、順天府...
從師 主要經歷 傳說 -
劉[姓氏]
劉姓,最早一支劉姓源自堯的後裔劉累,故劉累為劉姓得姓始祖。劉姓望出江蘇彭城。 至2013年有人口近7000萬,占全國人口的5.34%,在王、李、張之後排...
歷史發展 人口分布 傳統文化 姓氏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