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喬木或灌木。葉近革質,倒卵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7-13cm,寬3—6cm;側脈每邊4—6條。花3—8朵排成聚傘花序,腋生;花瓣白綠色,6—10片,線形;雄蕊約為花瓣數的2—3倍。核果較大,橢圓形,熟時紅色。花期2—3月,果期4-7月。
果實和樹皮有毒。食果實十餘個即可使舌頭表皮脫落、出血,樹皮煮服可引起嘔吐等症狀。果實用鹽水浸泡毒性可減輕或消失。
生長環境
生於村邊、路旁或疏林中。
喜高溫、喜光、畏寒冷。野生於熱帶低海拔至中海拔的村邊、路邊或疏林中。引種栽培時應選擇無霜地區。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以深厚,肥沃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宜。
分布範圍
產廣東海南島;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也有分布。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夏季果產成熟,應隨采隨播,貯藏時間過久,種子發芽率低。把採收的種子晾乾後,播於苗床上,條播按行距30cm開溝,溝深5cm,種子均勻播入溝內後,覆蓋細土3cm,澆水保濕。育苗1年後,苗高30cm以上時定植。按行株距350cm×350cm開坑,每坑栽1株,壓緊,澆足定根水。
定植後,每年春、夏季和秋、冬季各追肥1次,肥料用堆肥,複合肥,草本灰或廄肥等。第次追肥前中耕除草,施肥後結合培土。成齡樹注意修剪去過密枝、根莖分櫱枝等,促進主幹粗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