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紅軍的“徽章”-PPSh41衝鋒鎗

PPSh41式7.62mm衝鋒鎗由前蘇聯著名輕武器設計師斯帕金設計,漢譯:波波沙衝鋒鎗又名:人民衝鋒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屢建奇功,是二戰名槍之一,它用於取代PPD系列衝鋒鎗。該槍經過1940年末至1941年初的全面部隊試驗後,於1941年正式裝備蘇軍陸軍步兵,突擊隊及摩托化部隊。1942年年中開始大批量生產,直到40年代末,共生產了600多萬支。

簡介

此槍配用一個可裝71發的彈鼓,彈鼓本身的動力來自內部的彈簧。 中間的是M1930 7.62mm手槍彈和7.62mm步槍彈。下面的是PPSH41衝鋒鎗,此槍於1942年後大量生產,幾乎所有的前蘇聯陸軍戰鬥單位皆配有此槍,生產總數超過500萬支。

歷史

前蘇軍對於衝鋒鎗的需求始於1925年10月27日前蘇聯紅軍裝備委員會的一份申請報告:“考慮到納甘(Nagant)左輪手槍只是一種自衛武器,我們認為為中下層指揮官提供一種衝鋒鎗是必須的。”於是,前蘇聯紅軍開始尋求設計一種新型的輕武器。當時托卡列夫因設計TT33手槍和SVT38/40步槍而聞名,而且他也是第一位認識到衝鋒鎗價值的前蘇聯武器設計專家。至1927年,他已有了設計圖紙。實際上,從1920午後期至1930年早期,前蘇聯著名的武器設計專家一直在試圖設計一種合適的衝鋒鎗。由於當時衝鋒鎗還處於早期的發展時期,其軍事使用價值人們還並不十分清楚。托卡列夫、普里魯特斯基、科羅文、科里辛科恩和狄格特亞耶夫(Vasiliy Degtyarev)等都在設計衝鋒鎗方面做出了很大的進步,雖然當時的試驗各自暴露出一些缺點。1934年,狄格特亞耶夫為前蘇軍設計出第一支堪稱成功的衝鋒鎗。1935年6月9日,狄格特亞耶夫的設計被採用,稱為M1934 7.62mm狄格特亞耶夫衝鋒鎗,或簡稱PPD34。PPD中的D即為他名字的字首,而PP則為“Pistolet Puleinyot”的縮寫,即俄文中“衝鋒鎗”的意思。PPD34的基本結構與德國的MP28II十分相似,運用自由後坐(自由槍機)原理,單發和連發火力的選擇按鈕位於扳機前方。槍管內瞠皆鍍有鉻,以防止過度磨損。子彈是裝在一個近乎垂直的彈鼓中,彈鼓上方有一段延伸體,用以裝在槍上。彈鼓容量為71發,結構與芬蘭的“蘇奧米”系列十分相似。71發的大容量對於士兵來說十分方便,因為重新裝彈的次數大大降低。但彈鼓本身有些缺點,如易吃土,供彈口部位易變形等。除了彈鼓外,另有一種弧形直列式彈匣,不過比較罕見。然而PPD34並未被大量使用,從1934~1936年間共生產了67支。托卡列夫曾在日記中寫道:“PPD從未受到很高的重視。”而後,1938年它的一種改進型又被採用,其基本結構除了散熱的槍管護管外沒有多大變化。雖然該槍於1939年退役,並被貯存起來,不過在芬蘭戰役中仍有部分地使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