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S41衝鋒鎗

“波波莎”是我使用過的衝鋒鎗中精度較高的一種,其原因有三。 與其高射速相適應,“波波莎”衝鋒鎗配備了能裝71發槍彈的大容彈量彈鼓。 此外,“波波莎”衝鋒鎗還可使用容彈量為35發的弧形彈匣。

基本情況

點擊查看大圖
蘇聯PPSh41式7.62mm衝鋒鎗,又名“波波莎衝鋒鎗,是蘇聯著名輕武器專家喬治·S·什帕金設計的。這支具有傳奇色彩的衝鋒鎗,在1941年初完成部隊試驗之後,當年就正式裝備了紅軍部隊。
在此之前,蘇軍步兵分隊中的單兵槍械主要是莫辛·納甘7.62mm步槍以及少量由蘇聯槍械專家捷格佳廖夫設計的PPD(波波德)34/38和PPD40式7.62mm衝鋒鎗。從外觀到內部結構,“波波德”衝鋒鎗都承襲了芬蘭“索米”衝鋒鎗的基因。“波波莎”取代了“波波德”以後,立刻經歷了殘酷的戰爭考驗。它的顯著特點——很高的可靠性和很強的攻擊性,在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哪裡有紅軍、紅海軍陸戰隊的突擊隊員,哪裡就有“波波莎”。“波波莎”很快使“大威力步槍制勝”的傳統觀念轉變到使用手槍彈的衝鋒鎗上來,並在蘇聯紅軍中樹立了很高的威信。“波波莎”甚至成了蘇聯紅軍的象徵。每年一度的紅場閱兵,都有一個佩挎“波波莎”衝鋒鎗的方隊。2001年5月的紅場閱兵再一次出現了“波波莎”衝鋒鎗的方隊。
1941年底“波波莎”衝鋒鎗開始大規模生產,並且整營整營地裝備紅軍部隊。截至1945年,生產了400多萬支“波波莎”,到40年代末,共生產了500多萬支“波波莎”。戰後,一些國家開始仿製“波波莎”衝鋒鎗。其中,匈牙利的仿製品被命名為M48,朝鮮的叫49式,我國於1950年開始仿製“波波莎”衝鋒鎗,1951年6月,第一批50式衝鋒鎗就被送到了志願軍手中。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剛生產出的50式衝鋒鎗幾乎都是直接裝車運往前線。截至1953年12月,我國共生產了35.8萬支50式衝鋒鎗。越南則在我國50式衝鋒鎗的基礎上,仿改了帶有可伸縮金屬槍托的K50式。發生在歐、亞、拉美、非洲的歷次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中,都能看到“波波莎”的身影。
“波波莎”衝鋒鎗被稱讚為具有戰神一樣的魅力。戰爭實踐證明“波波莎”確實是歷史上最好的衝鋒鎗之一。 在二戰當中,蘇聯的PPSh41以其結構簡單、動作可靠、性能優良、火力猛烈而且造價低廉而飲譽武器界。從外觀上一眼看去,“波波莎”就如同一個憨厚質樸的俄羅斯村姑,顯得非常粗糙,甚至有點笨拙,然而其內在卻蘊含了豐富的靈巧和智慧。
簡單的結構和低廉的成本
“波波莎”的整個機匣、槍管護筒以及絕大部分部件都是用鋼板衝壓製成,裝配時大量採用鉚焊工藝,生產加工極為簡單,經濟性很好。這一點,對於一支裝備數量多(可能配備到每一個士兵)、作戰損耗量大的衝鋒鎗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一支最基本的單兵武器,生產複雜,成本昂貴,那么對於支持戰爭是難以想像的。即使是科技和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盡一切可能降低武器成本,簡化生產工藝,追求最好的經濟性,也是武器設計者追求的目標之一。
“波波莎”採用自由槍機式自動方式,全槍僅92個零件。簡單的結構帶來的直接軍事效益有兩個方面。其一是便於操作使用和維護保養;其二是具有較高的戰鬥使用可靠性。前者,便於戰士很快地掌握它、熟悉它。武器實際戰鬥使用的規律揭示:結構越簡單,越容易操作使用和維護保養,就越具有戰鬥勤務使用的可靠性,也越有利於發揮戰鬥效益。不使用任何工具,就能很快地分解“波波莎”,全槍在不完全分解狀態下僅“四大件”(圖3)。全槍沒有“死角”,便於很快地擦拭和結合。可以說,“波波莎”是世界上最簡單的衝鋒鎗之一,真正能使一個初握者一看就會,一摸就熟,一用就通。“波波莎”良好的戰鬥使用可靠性,不僅源於結構簡單,還得益於什帕金獨到的結構設計。其一,槍口裝置(圖4)不僅可以在射擊時起到防跳和制退作用,當槍口碰觸地面、工事胸牆等時,還可以有效地防止塵土進入槍管,這一點,什帕金當初也可能沒有想到,但戰鬥使用卻充分體現出這一設計帶來的良好“副作用”。其二,開放式供彈具卡槽(圖5),不僅最大限度地減輕了槍本身和彈鼓的質量和體積,而且給裝填、拋殼部位以儘可能大的空間,塵土雨雪難以留存在這個關鍵部位。同時,彈膛口又被拋殼口前沿遮擋,塵土難以進入。其三,拉機柄上的保險凸筍(圖6),可簡便確實地將槍機固定在前後位置上。目前為止,實際使用還沒有遇到過故障,大量的史料中也查不到有關“波波莎”的故障記載。
較高的精度和較強的火力
“波波莎”是我使用過的衝鋒鎗中精度較高的一種,其原因有三。一是槍與彈的質量比較大,發射過程中槍機前後運動造成的前沖後坐,大部分被槍的質量抵消,加上槍口裝置的作用,連續射擊幾乎感覺不到後坐和震動,完全是一種“只聽槍聲,不覺槍動”的感覺。二是瞄準具設計得簡單、牢固、合理。準星可以作方向和高低調整,又有護圈保護。後期生產的“波波莎”衝鋒鎗,採用“L”型翻轉式可調表尺,射程分別為100m和200m。我國仿造的1950年式衝鋒鎗採用覘孔照門(圖7),
對抵消瞄準誤差更為有利,射擊精度也很高。三是“波波莎”的射速高達1000~1100發/分。這樣高的射速,得益於自動機行程短,因此復進周期也短。使用證明,在有效射程以內,“波波莎”的連發精度很高。3~5發的短點射常常全部命中目標。因此,“波波莎”特別適用於近距離突擊,概略瞄準,倉促射擊,連續消滅多個目標的緊迫戰鬥環境中。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朝軍隊使用“波波莎”和50式衝鋒鎗,把美國侵略者打得靈魂出竅,敵人的屍體上往往都是密集的3個彈著點,近乎達到了彈無虛發的程度。
與其高射速相適應,“波波莎”衝鋒鎗配備了能裝71發槍彈的大容彈量彈鼓。這種彈鼓有兩個環形輸彈槽,外槽可容39發槍彈,內槽可容32發槍彈。彈鼓的使用十分方便,只是要逐發將71發槍彈放入輸彈槽內略顯費時,但大容彈量彈鼓打起來的感覺大不一樣。經過訓練的突擊隊員,懂得如何控制射擊頻率,力爭低耗高效,基本配備的4盤槍彈,還真的能打上一陣。
此外,“波波莎”衝鋒鎗還可使用容彈量為35發的弧形彈匣。然而,這個35發弧形彈匣,卻使外粗內秀的“波波莎”大遜其色。因為弧形彈匣是“雙排單進”供彈方式,因此不藉助專用壓彈器,要把35發彈逐發裝入彈匣實屬不易。另外,弧形彈匣伸出槍下方的長度要比彈鼓長近1/2,而其容彈量卻約是彈鼓的1/2,這樣使槍的火線增高,從而有可能增加射手的傷亡率,而且使更換彈匣的次數增加了一倍。不過,弧形彈匣的結構較彈鼓簡單,日常攜行也比較輕便。
良好的人機功效和環境適應性
“波波莎”體形雖然粗壯,但卻非常勻稱;外觀雖然粗糙,但卻十分耐用。“波波莎”的長短、肥瘦、寬窄、體重,都給使用者以舒適感。使用中,無論是據槍瞄準,抵近射擊,還是後背前掛,揣攜戰鬥,都給使用者以確實感、穩固感。僅從以下3例描述“波波莎”優良的人機功效。例一,“波波莎”的槍管護筒和前端的槍口裝置,除上述作用外還相對地抑制了槍口噪聲,並防止射手被發燙的槍管灼傷。使用“波波莎”衝鋒鎗時,槍聲遠不及現有的一些輕型衝鋒鎗那樣刺耳,也不會有使用某些輕型衝鋒鎗擔心被槍管燙傷的顧忌。為了抑制槍口上跳,在槍口裝置的下方不開口,這一措施還避免了當槍口接近地面射擊時,槍口氣焰把塵土吹起來迷盲射手眼睛和暴露射手位置的不足。例二,“波波莎”衝鋒鎗可摺疊的彈匣卡筍扳手較長和寬大的扳機護圈(圖8),在冬季戴皮毛手套射擊時,也不影響使用。例三,木質槍托,據槍貼腮非常舒適,特別在高寒條件下使用,據槍貼腮的舒適性遠遠優於金屬槍托。還不止於此,木質槍托在近距格鬥中還具有金屬槍托望塵莫及的作用——格、劈、磕、砸。在攻克柏林國會大廈的殊死激戰中,紅軍突擊隊員把“波波莎”的戰鬥效能發揮到了極至,木質槍托斃傷的法西斯不在少數。

主要諸元

 自動方式自由槍機式
 發射方式單、連發
 使用槍彈7.62mm托卡列夫手槍彈
 供彈具71發彈鼓、35發彈匣
 全槍長840mm
 槍管長270mm
 全槍質量3.63kg(不帶彈匣) ;4.31kg(35發彈匣);5.45kg(71發彈鼓)
 瞄準基線長391mm
 膛線4條,右旋,導程241mm
 初速500m/s
 戰鬥射速40~105發/分
 理論射速1000~1100發/分
 表尺射程100m、200m
 有效射程200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