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園村

1944年,村民張廣付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2年,成立互助組。 1985年,投資3萬元,建立完小一處。

基本信息

概況

清雍正年間(1730年),有張、李、馬、蔣姓氏族人遷此定居,前園村又名黃瓜園,因方位在村前,故此命名。
該村位於濟董公路北2公里黃河東岸,新築公路沿黃路穿境而過。東與韓橋接壤,南與宋樓為鄰,西與軍屯相接,北與後園緊連,隸屬鄄城縣董口鄉管轄。該村總面積93.4公頃,其中村莊占地26.7公頃,耕地62.7公頃(其中清真寺占地0.53公頃),企業占地2.3公頃,學校占地1.7公頃。
全村共有319戶,總人口116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現有張、李、馬、蔣、王、郭、白、海、徐、沙、閆、楊12個姓氏,均為回族。
全村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雨量充沛,水源豐富,氣候適中,土地肥沃,各種農作物適應性強,小麥、玉米、大豆是當家作物,發展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境內交通便利,村自修公路與濟董路相連,沿黃公路與村內街道相接。現有冷藏廠2處,化工廠1處,皮毛玩具廠1處,制裘廠2處,是投資辦廠的黃金地段。
1949年,農民經濟總收入15萬元,1978年,農民經濟總收入27.5萬元,2000年,達到405萬元, 人均純收入2500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20∶30∶50。全村純收入291.53萬元。
全村農民經濟總收入在全縣名列前茅。 1995年8月,被省民政廳、省人事廳授予“山東省模範村民委員會” 稱號。1997年6月,被山東省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1998年12月,被山東省委、山東省人事廳、山東省建委授予“村鎮建設明星村”,被山東省創建活動協調小組授予“美在家庭活動示範村”稱號。1992年,被菏澤地區授予“奔小康紅旗單位”稱號。2000年,被中共菏澤地委、行署授予“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大事記

1941年10月,村自衛隊在二區抗日政府帶領下積極抗日、抗偽、抗奸,日偽報復火燒村莊,烈火延續月余未熄,整個村莊變為廢墟。
1944年,村民張廣付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6年夏,成立中共前園村第一個黨小組,有4名黨員,張廣付任黨小組長。
1952年,成立互助組。
1953年,成立初級社。
1955年,轉為高級社。是年,成立皮毛收購站、肉食商店,為村莊發展打下了基礎。
1964年,開辦油坊,使用新型榨油機
1966年,開辦皮業加工廠,建廠房20間。
是年,糧食單產首次突破千斤關。
1978年,辦起地毯廠、麵粉廠。
1982年,引黃河水淤淀沙壓鹼,連續3年灌成,全村全部土地改為良田。
1985年,投資3萬元,建立完小一處。
1988年,投資18萬元,建成清真寺大院,1997年又投資15萬元,完成清真女寺建設,配套齊全。
1995年,投資45萬元,全村安裝程控電話,電話普及率達90%,成為全縣惟一的電話村。
1996年,投資78萬元,連通濟董公路,開通街道11條,硬化路面8000米。
1997年,投資21萬元修通下水道。
1998年,投資12萬元安裝有線電視,成為全區第一個電視村。
2000年,投資70萬元建2100平方米教學樓,使村完小步入全縣標準化學校行列。
2001年,投資5萬元新打機井10眼,改善了灌溉條件。
2006年,投資3萬餘元,馬志鋒義務改善清真寺條件。
2009年,為了復修前園清真寺,眾穆民籌建乜帖,百餘萬元。在鄉佬馬志鋒,張業忠,張克江,馬開衛,及眾穆民帶動下,大殿,講堂,水房
圍牆,及大門。女寺,東西大門裝潢富麗堂皇。
以及道路,村莊,學校,路燈,配置就緒。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建國前, 糧食畝產不足100公斤。1956年,高級社成立後,畝產量超350公斤,受到縣委、縣政府表彰。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 全村實行家庭聯產責任制。1983年,糧食單產650公斤,比1978年增長200公斤。2000年,糧食單產突破1000公斤,總產達100萬公斤。
第三產業 1966年,雖然有皮毛廠、榨油廠,但時乾時停,收入低微,最後全部倒閉。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1998年,辦起鄉村農貿市場,合理安排經營方式,發揮少數民族在飲食方面特長。全村25%的戶搞小食品,50%的戶做毛皮、肉食生意,其中冷藏廠起著龍頭作用。閒散人員在集貿市場經營服裝、日用百貨、 農藥、種子、化肥等,效益也很可觀。在縣城開設大、中型飯店、飯館1 1家, 安置本村70餘人就業。至2000年底,從業人員600人,實現總產值3500萬元,創利稅98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建國前,民眾文化落後,適齡兒童入學率25%。建國後,逐步改善辦學條件,尤其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多次撥款建校。1955年,建前園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70%。1985年,投資3萬元建完小一處,告別了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的歷史。 2000年,校舍搬遷,建成教學樓一座,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可容納周邊8個自然村學生就讀, 被縣教委命名為董口鄉前園回民國小。先後考入大、中專院校學生27名,其中大本7名,大專9名,中專11名。伴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質都有顯著提高。
人民生活 建國前,村民人均占有糧食不足75公斤,人均純收入不足40元,伴以糠菜度日。 1957年,人均糧食250公斤,人均純收入50元左右。1978年,人均純收入250元。 1982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收入2500元,人均年末存款餘額2800元,多數村民住進小康房,全村各種機動車輛85輛,機車50輛,電視機擁有率為115%,電冰櫃、小轎車陸續進入普通家庭。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4年,村民張廣付加入中國共產黨,是該村第一名共產黨員。1946年發展到4名共產黨員, 區委批准成立黨小組,張廣付任黨小組組長,並有女聯絡員1名。 解放戰爭時期,在黨小組、村農會、自衛隊的帶動下積極支前,多次受縣委、 區委表彰。1950年,中共地方組織公開,馬體嶺任支部書記,黨員10名。196 3年,李慶華任支部書記。1974年,馬先明任支部書記。1989年,張廣營任支部書記。新班子上任後,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團結奮進,被中共鄄城縣委授予“先進黨支部”稱號。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38年,第七區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後,前園村農民協會、農救會、自衛隊、婦救會、兒童團相繼成立。解放戰爭時期,在農會的帶動下,積極參軍參戰,發展農業,支援前線。1956年,成立高級社,張廣文任社長。1968年,成立前園村大隊革命委員會,蔣貴范、馬先明先後任主任。1983年,蔣貴范任主任,張廣營任村經濟聯社社長,馬存詩任會計。1985年,馬思亭任主任,張廣善任會計。1987年,張廣營任主任,張文明任副主任,張廣善任會計兼調解委員,馬智勇任民兵連長兼治保委員,張雪芝任婦代委會主任。1989年,張文明任主任,其它成員至今沒有變動。
該班子團結正氣,具有強大的戰鬥力和開拓精神。自1987年連續13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農村工作先進行政村”,連續10年被縣婦聯授予“紅旗婦代會”稱號,連續4年被菏澤地區評為“美在家庭富在庭院先進村”。1995年8月,張文明同志被山東省人事廳、民政廳授予“山東省模範村委會主任”稱號。 人物簡介
張廣營 1958年5月14日出生,高中文化。198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任村聯社社長。1987年任村民委員會主任。1989年任黨支部書記至今。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他帶領村民走企業富民強村之路,先後辦起了地毯廠、冷藏廠等5個企業和合夥企業, 安置就業人員60餘人。在搞好農業同時,鼓勵村民樹立經商意識,並予以幫助;帶領村民與周邊村莊和睦相處,民族關係融洽,民族風俗得到尊重。1997年被縣委聘為鄉黨委副書記,縣委候補委員。2000年當選為菏澤市人大代表。 1995年被縣委評為“黨員致富標兵” 。 1998年被評為縣“模範黨員”。1996、1997、1998連續3年被菏澤地委評為“全區優秀黨支部書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