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1884年7月7日生於慕尼黑一個猶太工廠主家庭。早年在慕尼黑大學和柏林大學攻讀德國語言文學、哲學和人類學。1908年創辦文學月刊《明鏡》,後在《舞台周報》擔任劇評。翻譯和改編過印度、希臘和西班牙戲劇。1918年結識布萊希特。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福伊希特萬格在突尼西亞被作為敵國公民遭拘押,不久逃回德國,定居柏林,從事戲劇翻譯,並創作反戰題材作品。他很快就成為一個在文學界知名的人物,當他的第一部小說《猶太教之甜蜜》1925年出版時他已經相當有名了。他還發表了批判納粹黨和阿道夫·希特勒的《成功》(Erfolg)。納粹上台後很快就開始迫害福伊希特萬格。1933年初福伊希特萬格出訪美國,1月30日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他應當時德國駐美國大使弗里德里希·威廉·馮·普利特維茨和迦弗隆的邀請參加晚餐。當晚希特勒被任命為帝國總理。第二天馮·普利特維茨和迦弗隆辭去大使職並勸告福伊希特萬格不要回德國。
同時他在德國的家被搜查,他巨大的圖書館裡的許多東西被偷走或者被破壞,其中包括他計畫中的一些作品的無價的草稿(他的小說《奧帕曼一家》里有一個人受到了同樣的對待)。
福伊希特萬格和他的妻子沒有回德國,而是在法國南部住下了。在德國他的書在1933年5月10日焚書時也被燒。8月25日福伊希特萬格是第一批被納粹以“背叛德意志帝國和德意志人民”為由被剝奪德國國籍的人之一。因為福伊希特萬格在納粹上台前就已經語言了許多他們的罪行,因此希特勒將他看作是自己的大敵。納粹將福伊希特萬格稱為是“第一公敵”。
福伊希特萬格在倫敦和巴黎放棄對希特勒的綏靖之前就已經在他的著作中揭示了納粹的種族政策。他也抨擊了美國政治家提出“給希特勒一個機會”的建議。1933年他發表的《奧帕曼一家》成為第三帝國的反對者最重要的聲音,在一年之內這部書就被翻譯為捷克語、丹麥語、英語、芬蘭語、希伯來語、匈牙利語、挪威語、波蘭語和瑞典語。
1936年福伊希特萬格寫了《偽尼祿》,將一名自稱為是尼祿的古羅馬騙子與希特勒相比。他與貝爾托·布萊希特等創辦流亡者雜誌《發言》,在莫斯科出版。
1937年他訪問蘇聯,他將他在莫斯科的經歷寫在《莫斯科1937年》中,顯示出他讚揚在史達林領導下的生活,顯然對大清洗一無所知。他還對公開審訊表示讚許,這部書被批評為是天真的辯護主義。
1940年納粹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還蓄意篡改福伊希特萬格的著作《猶太教之甜蜜》,在裡面加上了許多反猶太的內容,拍成電影。
1940年德國入侵法國後福伊希特萬格被法國當局捕和被關押。1941年他發表了《在法國的魔鬼》,回憶他被關押時的遭遇。在他的妻子以及其他人的幫助下他得以逃脫。經西班牙、葡萄牙流亡美國獲得政治避難,最後於1941年在加利福尼亞州太平洋帕利塞德定居,並繼續寫作,直到他1958年逝世。
著作
福伊希特萬格以寫歷史小說見長,第一部長篇小說《醜陋的女公爵馬格雷特·毛爾塔施》寫於1923年。代表作是反法西斯的3卷本小說《候車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歷史小說多以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家和文化名人的鬥爭生活為題材,如《支援美國的武器》、《歌雅》、《讓-雅克·盧梭之死及其思想的發揚光大》等。
福伊希特萬格早期還根據《聖經》故事創作過一些短劇,編為《短劇集》,主要劇作有《托馬斯·文特》。晚年創作有《瘋狂》、《寡婦卡佩》等歷史劇。他的作品情節富有戲劇性,善於通過藝術形象體現思想,較少議論;語言簡練、規範,筆調幽默,富有感情色彩,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1953年獲民主德國國家獎,1954年被柏林洪堡大學授予“名譽博士”稱號。1958年12月21日,他在美國的新澤西州帕里薩德逝世,終年7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