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口鄉

別口鄉,原屬合川。清朝雍正時期建場於老場壩,嘉慶時遷至別口沱,民國時期改名佛鹽鄉,後更名別口。1954年,由合川劃歸潼南。

基本信息

區域位置

潼南縣別口鄉位於潼南縣城以東,涪江河潼南段最下游,東南與合川市太和鎮、銅梁高樓鎮接壤,西連潼南龍項鄉,北鄰潼南上和鎮。解放前,別口鄉屬合川縣。光緒年間為白鹽鄉,後稱別鹽鄉,民國年間別鹽鄉又改為佛鹽鄉,後據鄉設別口沱而更名。

別口鄉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別口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發展。2002年,全鄉農業總產值達到2400萬元,年增長速度達到10%,糧食總產達到5278噸,人均占有糧食439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98元,農民存款儲蓄餘額達到1469萬元。非公有制經濟總產值達到1884萬元,創利稅82萬元。私營企業總數達到13個,個體工商戶總數達到43個。固定資產50萬元以上的企業2個,年上繳利稅10萬元以上的企業1個。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蓬勃發展。連續多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先進。

政務公開

別口鄉轄5個行政村37個村民小組,幅員面積30.48平方公里,總人口1233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04人)。鄉直單位6個,內設機構10個,鄉直單位是中心國小、信用社、衛生院、糧店、獸防站、派出所;鄉內設機構是黨政辦、經發辦、社會事務辦、民政辦、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財稅所、人口與計生辦、計生服務站、村建國土所、文體站。

風土人情

別口是潼南重要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之一,享有茶葉之鄉板栗之鄉蠶桑之鄉的美譽。從70年代至今,別口已有30餘年的種茶歷史。成片茶林主要分布於金仙村和飛鳳村,面積達到600餘畝,年產綠茶10餘噸左右,遠銷北京、江浙等地,市場供不應求。板栗栽植面積達到1000餘畝,主要分布於金仙村、高岩村,年產板栗約17噸,是潼南最大的板栗生產基地。桑樹栽植面積達到3000多畝,可養蠶4000餘張,產繭約65噸。美國純白豌豆種植面積近1000畝,成為重慶市白豌豆種子生產基地。鄉科郎寺有一塔,俗稱白塔,高7層30米高,矗立於青山綠水之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縣級重點保護文物,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觀賞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