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句

判斷句

判斷句,是根據謂語的性質給句子分類得出的一種句型,一般是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作謂語,對事物的屬性作出判斷,即說明某事物是什麼,或不是什麼。注意判斷句與敘述句的區別

句式定義

判斷句分為上古漢語判斷句、中古漢語判斷句和近代漢語判斷句。

上古漢語判斷句從西周開始發展,春秋戰國更顯得紛繁複雜。

從戰國末期開始,系詞“是”已經產生,這時開始就是中古漢語判斷句。但是漢代用“是”構成的判斷句還不是很多,結構也比較單純,主語和表語大都是名詞或名詞性詞組,往往同時用語氣詞“也”煞尾。晉宋以後,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是”字句大大發展起來。唐代起,套用更加普遍,而且大都不和語氣詞“也”連用。

“是”字句中古套用已很廣泛,近代更有新的發展。

理解判斷句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1、動詞謂語句不是判斷句

尤其是用“為”構成的句子有時與判斷句十分相似。例如: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

“夫執輿者為誰?”

這兩句中的“為”似乎都可以譯成“是”,因此有人把這樣的句子理解成判斷句。這是一種誤解。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漢語裡,“為”是一個意義十分廣泛的及物動詞,對它的解釋應該根據文意而定。用“為”的句子屬於敘述句。有些意思上很像是判斷句的“為”字句,如上面所列例句,其實都是敘述句。

2、 語義上不表示判斷的句子不是判斷句

例如下面的文句: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蟹六跪而二螯。”

這兩句都是名詞充當謂語的句子。但是很顯然,這兩句的意思並不表示判斷,而是進行描寫。因此儘管它們是名詞謂語句,但卻不是判斷句。

構成形式

構成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條件是名詞性詞語直接充當謂語。並且,可以在謂語後面用語氣詞“也”加強判斷語氣。還可以在主語後面用代詞“者”復指主語。 這樣,根據用不用“者”、“也”的各種情況來看,古代漢語的判斷句共有四種基本形式。

1、主語,謂語+“也”。(“制,岩邑也。”)

2、主語+“者”,謂語+“也”。(“兵者,兇器也。”)

3、主語+“者”,謂語。(“兵者,兇器。”)

4、主語,謂語。(“兵,兇器。”)

在判斷句的主謂語之間還經常出現副詞充當狀語。例如,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

否定判斷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這裡的“非”雖然可以譯作“不是”,但它的詞性為副詞,而不是系詞。

又如用語氣副詞“則”、“即”、“誠”、“乃”等加強判斷語氣,用範圍副詞“皆”表示判斷的範圍等,也是判斷句常見的情況。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梁父即楚將項燕。”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吾乃梁人也。”

“是皆秦之罪也。”

有個別帶動詞“為”的句子也表判斷,如:“余為伯儵”

者也類

句式特點

一、“者也”句式

南冥者 ,天池也。

者也判斷句

1、 表示類屬關係。

“滕,小國也。”

2、 表示等同關係。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

3、 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曹公,豺狼虎也”

4、 表示主語同謂語之間有某種邏輯關係。

“夫戰,勇氣也。”

5、 表示造成某種結果的原因。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二、“皆”“乃”句式

吾乃常山趙子龍

三、“為”“是”句式

余為伯儵

四、“非”“否”“莫”否定判斷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五、語意判斷句

劉備天下梟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