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卡瑟戰役

切爾卡瑟戰役

切爾卡瑟戰役是二戰德軍最悲壯慘烈的突圍戰。一方面由於希特勒堅持保住這個突出部,另一方面德國人也沒有料到蘇聯人會在解凍季節動手。因此德軍幾乎沒有採取防禦措施的情況下,遭遇蘇軍攻擊,在激烈的圍困與反圍困戰鬥後,以蘇軍的全面勝利結束。切爾卡瑟戰役重創了對德軍來說極為寶貴的裝甲部隊,使其遭受了重大損失。在戰略上,此役打亂了南線德軍的全盤部署,為蘇軍最終取得蘇德戰爭的勝利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基本信息

切爾卡瑟戰役切爾卡瑟戰役
切爾卡瑟戰役是二戰德軍最悲壯慘烈的突圍戰。一方面由於希特勒堅持保住這個突出部,另一方面德國人也沒有料到蘇聯人會在解凍季節動手。因此德軍幾乎沒有採取防禦措施的情況下,遭遇蘇軍攻擊,在激烈的圍困與反圍困戰鬥後,以蘇軍的全面勝利結束。切爾卡瑟戰役重創了對德軍來說極為寶貴的裝甲部隊,使其遭受了重大損失。在戰略上,此役打亂了南線德軍的全盤部署,為蘇軍最終取得蘇德戰爭的勝利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戰爭背景

切爾卡瑟戰役切爾卡瑟戰役—戰役圖
1944年,東部戰線上的蘇軍開始逐漸扭轉戰局,將戰爭初期勢不可擋的德軍打得節節敗退。到1944年初,戰略主動權已被蘇軍牢牢抓住。但形勢的好轉並不意味著大局已定,事實上自開戰已來,蘇軍陣亡失蹤人員已經高達780萬,而德軍僅損失了近200萬人,在物質損失上,蘇聯同樣數倍於德國。當時蘇聯的後備力量已近枯竭,而德國相對還比較雄厚。因此對蘇聯而言,在敵方後備力量充分發揮出之前,一定要利用現有形勢和兵力優勢置敵於死地,而1944年初東線南翼的切爾卡瑟地區的形勢恰好為蘇軍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自1942年夏天以來,南線一直是蘇德戰場上的焦點,雙方最大最強的主力集團在這裡展開著激烈的廝殺。1944年初,蘇聯烏克蘭第一方面軍(下間稱烏一方)占據基輔以西的大登入場,烏克蘭第二方面軍(下簡稱烏二方)則近至切爾卡瑟登入場並占據基洛夫格勒,對兩登入場間的卡涅夫突出部德軍形成挾擊之勢。為了取得向南布格河自由行動的權利,蘇軍決心拔除這個突出部。時值冬春,雨雪不斷,道路泥濘翻漿,不適合大部隊作戰,可蘇聯人卻偏偏選定這個時候進攻,在他們看來,惡劣的氣候恰恰是攻擊突然性的保證。

對這時的德國統帥部來說,固守東線是最重要的任務,面對卡涅夫的危險形勢,無論是陸軍總參謀部還是在南翼作戰的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官曼施坦因都有所認識。但一方面由於希特勒堅持保住這個突出部,另一方面德國人也沒有料到蘇聯人會在解凍季節動手,因此德軍幾乎沒有採取防禦措施。

從軍事上講,德軍應該放棄這個突出部,拉平戰線較為有利。但是希特勒卻不允許那樣做,他認為這個突出部在蘇聯烏克蘭第1方面軍和第2方面軍之間打入了一個楔子,甚至於還幻想以此為跳板對蘇軍發起反擊。由於其固執己見,曼斯坦因只能下令德軍不得後撤,務必死守切爾卡瑟突出部。

蘇軍合圍

切爾卡瑟戰役切爾卡瑟戰役—士兵
卡涅夫突出部寬130千米,面積大約10,000平方千米。蘇軍計畫以烏一方從該突出部底部北面,烏二方從南面實施向心突擊,合圍德軍。為此,紅軍集結了烏一方40集團軍(以下簡稱集)一部、27集、坦6集、烏二方52集、近衛4集、近衛坦克5集。總兵力約15萬人,坦克,自行火炮370輛(門)。扼守突出部的德軍步42、11軍,轄步第88、168、198、57、72、389師及相當於一個師的“B”集團軍群(步112,255,332師殘部),黨衛軍第5“維京”裝甲師和黨衛軍 “華洛尼”裝甲擲彈旅,總兵力說法不一,但估計應在10萬以上。德軍擁有坦克和自行火炮,而“維京”師由於剛從裝甲擲彈師改編過來,僅有90輛Ⅲ、Ⅳ號坦克。德軍在人數上比蘇軍少50%,坦克的數量和質量也劣於蘇軍,但在基洛夫格勒以西他們擁有第3、11、14裝甲師,至少150輛坦克(一半是“豹”式,這隻部隊一旦加入戰鬥,力量天平將出現大的傾斜。1月24日,蘇軍進行了偵察進攻,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由於時間短促(蘇軍大本營只給了5--7個晝夜準備時間),到這時蘇軍尚未完成進攻準備,好在德方也未構築完工事。

1944年1月25日蘇軍發動了總攻。攻擊首先由烏克蘭第二方面軍發動,蘇聯只進行了短短10分鐘的火力準備,然後便將由坦克掩護的步兵投入了進攻。戰鬥進展得異乎尋常的順利,蘇軍很快便在德軍第一防禦地帶上打開了一個口子。1月25日下午,曾在庫爾斯克與德國最精銳的黨衛裝甲軍激戰於普羅霍羅夫的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的坦克第20、29軍便順著這個口子突入德軍縱深,直撲德軍後路茲維尼哥德卡。面對蘇軍的進攻,德國人迅速做出反應。第二天,“維京”師從東面,裝甲3、11、14 師從西面向破口上的蘇軍進攻。蘇軍則派出了近衛軍坦5集第二梯隊的18軍迎戰。數量上占有優勢的德軍裝甲部隊充分發揮“豹”式坦克和88炮的火力,擊毀了蘇軍大量的T-34坦克,蘇軍在坦克戰中失利。到了21時,德軍封閉了突破口,並將此前突入的蘇軍坦20、29軍合圍。

對蘇軍來說,形勢真是急轉直下,本想包圍德軍,結果自己反被包圍了。被困的坦20、29軍各旅與集團軍司令部失去了聯繫,並遭到了部分分割。可這兩個軍畢竟有著豐富的戰鬥經驗,反而做出了一項令德國人大吃一驚的舉動:將坦20軍的坦克開足馬力向原定目標繼續突擊。一路上,德國警戒部隊四散奔逃,蘇軍如入無人之境。1月28日13時,坦20軍與由背面烏一方派出的坦233旅穿插部隊回合於茲維尼哥羅德卡,形勢又一次發生了戲劇性變化,被圍蘇軍反倒切斷了德軍的後路。一時間德國人亂了陣腳,烏二方乘機組織進攻,將德軍裝甲部隊打退,重新打開了突破口。經過一系列後續戰鬥,終於將德軍2個軍部、10個師,約8萬人合圍於卡列涅夫突出部。

救援行動

切爾卡瑟戰役切爾卡瑟戰役—德軍
兩個精銳軍被合圍的訊息傳到德軍最高統帥部後,才令他們如夢初醒。陸軍元帥曼施坦因急忙飛回前線,這位德國較為優秀的戰略家作出了一個與他手中所握勢力不符的決定:不僅要救出被圍部隊,而且要重創蘇軍。為此,他下令停止德軍在烏曼文尼察地區的反擊作戰行動,並抽出整個東部戰線三分之一強的裝甲力量從西、南兩個方向對蘇軍進行合圍。這個大膽的計畫在準備階段便遇到了極大的麻煩,調動中的坦克和車輛在泥濘的道路上舉步為艱,走走停停,到原定的進攻日期1944年2月3日,西面德軍大都還在路上,南面單獨進攻的德軍卻碰了個頭破血流,總攻時間只好推遲。

蘇軍在發覺德國人正在抽調比被圍德軍要強大得多的裝甲部隊解圍後,意識到這場戰役正在演變為一場對整個戰局有著重大影響的決戰。為此蘇軍也向這一地區調配強大的增援部隊(包括坦克第2集團軍),在惡劣條件下構築了一道雙層防線,外層用以抗擊救援德軍,內層用以阻擊被圍德軍。1944年2月10日,德國軍事史上空前龐大的救援部隊集結完畢,西線有第3裝甲軍的第1、16、17、“希特勒”師、“貝克爾”重裝甲團、步34、198師主力,南線有第47裝甲軍的第11、13、14師,共有500—600輛坦克。僅“貝克爾”裝甲團就有34輛“虎”I、47輛“豹”式。除第17裝甲師外,各裝甲師均編有“豹”式坦克。蘇方抗擊兵力為烏一方40集一部,坦6集、烏二方近衛坦5集、53集步49軍,計22個步兵師,2736門火炮、迫擊炮,坦克和自行火炮307輛。從對比看,德方在裝甲力量上占有較大優勢。

1944 年2月11日,天氣稍有好轉,在德卡涅夫天空中出現了德第8航空軍轟炸機群,空中突擊後,兩隻龐大的德國裝甲群開始壓向蘇軍陣地,他們的預定突破口是雷相卡。雙方很快就 爆發了激戰,從南面進攻的第47軍遭到了蘇軍坦克的猛烈反撲後被迫後撤。而第3裝甲軍雖然在蘇軍反坦克炮阻擊下損失慘重,但仍不顧一切的向前突擊,並最終在烏克蘭第一方面軍40集團軍地段上打開一個突破口,並使該集團軍指揮失靈,以至蘇軍不得不在其後方用另一個集團軍的司令部進行指揮。很快,德國坦克推進到了雷相卡附近的239.0高地的格尼洛伊提基河,而被圍德軍也向這一方猛衝,雙方相距不到10千米,眼看德軍就將突出合圍。再這千鈞一髮之際,近衛坦5集再度成為蘇軍的救星其坦20、29軍及233旅火速趕到雷相卡,其先頭部隊於2月12日凌晨與德裝甲1師遭遇,德軍一個坦克排(7輛“豹”式坦克)在交戰中巧妙地擊毀了27輛T-34。但這一戰術勝利並未給德國人帶來成功。蘇軍主力趕到後,雙方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239.0高地地域展開了殘酷的戰鬥。在彼此都付出了沉重代價後,蘇軍最終還是將德軍阻止在了格尼洛伊提基河。之後德軍又進行了幾次新的嘗試,卻未能成功。1944年2月15日,曼施坦因無奈地電告被圍部隊:救援部隊力量以耗盡,只能自行突圍。

德軍突圍 

切爾卡瑟戰役切爾卡瑟戰役—突圍
淒風苦雨中的被圍德軍心情極為沮喪。自被圍以來,他們在上級鼓勵電報的激勵下,拒絕了蘇軍的勸降,一直浴血奮戰。直到他們彈盡援絕,被壓縮在飽受蘇軍火力覆蓋的一小塊地域內,而曼施坦因的這封電報無疑於敲醒了他們的喪鐘。儘管如此,他們仍要作困獸之鬥。

1944年2月16日有暴風雪,能見度僅10-20米,施特莫爾曼將軍是這樣擬定他的突圍計畫的,德軍分成兩個梯隊,第一個梯隊由“維京”師,第72步兵師和B軍集群組成,他們的任務是在蘇軍的防線上打出一個缺口,然後由第88,57和第389師組成的第二梯隊將隨後跟進,他們同時也擔負起後衛的重任。德軍的突圍方向指向西南的雷祖卡,以和第1裝甲師會合。

突圍的時間到了,“維京”師的裝甲車輛開始轟鳴,在步兵的行列中,連排長們幾乎同時發出了同樣的命令“全體上刺刀!”2月16日23:00整,在夜幕的掩護下第1批德軍踏上了突圍的道路。由於異常惡劣的天氣,德軍幾乎未受阻擋地通過了蘇軍的防線,在17日黎明前,B軍集群的先頭團抵達第1裝甲師的防線,一路上該團“未發一彈,未折一人”。德第1裝甲師的施特芬上尉回憶當時的情景,“我們的哨兵發現有人接近,就大聲喝問‘誰’,回答他的是一陣歡呼聲‘是我們,我們到家了’, 然後我們發現一整團的德國士兵在我們面前出現了”,當時的情景是十分感人的,在經受了如此大的磨難後,雙方終於會師了。

但如此大規模的突圍行動要完全掩人耳目是不可能的,很快蘇軍發現了德軍的行動,他們立刻開火了。德軍所原定的突圍方向是西南方向的雷祖卡方向,因為那裡離德軍防線最近,但那裡自然也是蘇軍部署兵力最密集的地方,雖然由於能見度太差,蘇軍無法離開自己的陣地,但他們卻向原先已標好的區域傾泄大量炮火,於是德軍突圍的行列開始漸漸向南方偏離,在黑暗中原先不同部隊的德軍逐漸地混雜在一起,到天亮時突圍的德軍中連以上的建制已經幾乎不復存在了。德軍官兵在幾乎沒膝的道路上掙扎地前進,蘇軍炮彈不斷在德軍行列中爆炸,越來越多的人倒了下去,但其他人堅定地向前走著,經過一夜在天寒地凍的野外的行軍,德軍體力消耗之大可想而知,支撐著他們的只有一個信念:就是爬也要爬回自己的防線去。科涅夫大將在德軍的突圍方向擺了五道阻擊線,前兩道是步兵,第三道是炮兵,第四、五道分別是坦克和騎兵。德軍突破蘇軍前三道防線時僅遭遇微弱抵抗,都以為已經安全脫險,個個朝天鳴槍,歡呼雀躍。

2月16日早上6點,在突圍的德軍到達一片開闊地時,埋伏多時的蘇軍坦克和騎兵出現了。T34坦克排成密集的隊形衝進了德軍擁擠的行軍縱隊中,肆意碾壓著已經散開隊形的德國人,將卡車撞翻,從拖車和馬車上碾壓過去,象壓碎一個個火柴盒,車上的德軍傷員和馬匹都被碾在坦克履帶下面。蘇軍坦克都儘量不開火射擊,以免誤傷身邊的坦克。而騎兵跟在後面,追逐著逃散的德軍士兵,揮動戰刀猛砍猛殺。戰鬥到這時,已經不能稱為戰鬥了,這已經變成了單方面的屠殺。 德國軍官們只能依靠自己的主動性,隨手召集起周圍不管是那個單位的士兵,來抵擋蘇軍的屠殺。當倖存德軍密密麻麻地擁到蘇軍陣地前,又被機槍成排掃倒。然而蘇軍這時卻犯了一個愚蠢的錯誤:他們認為德軍突圍人數僅有2萬人,而實際上卻有4萬以上。判斷失誤導致蘇軍阻擊兵力嚴重不足。突圍的德軍衝上了239.0高地,經過殘酷的白刃、肉搏後,被圍德軍終於再2月17日中午衝到了格尼洛伊提基河,在丟棄了重裝備後,他們從那裡渡河逃出了合圍圈。突圍的4萬餘名德軍官兵中,有一萬多人遺屍荒野,其中包括被圍德軍最高指揮官施特默爾曼上將。

戰爭分析

切爾卡瑟戰役切爾卡瑟戰役
戰鬥結束後的切爾卡瑟地區到處都是陣亡官兵的屍體和技術兵器殘骸。蘇方宣稱德軍遭到全殲,而事實上8萬德軍約有3萬得以逃脫,其中有2萬名傷病員,在合圍圈外,德方還丟了2萬具屍體和500餘輛坦克。相比之下,蘇軍陣亡失蹤2.4萬人。蘇軍得勝利不僅僅體現在傷亡對比上,從戰術上講,他們獲得了向南布格河挺進的自由的同時,重創了對德軍來說極為寶貴的裝甲部隊,使其遭受了重大損失。在戰略上,此役打亂了南線德軍的全盤部署,為蘇軍最終取得蘇德戰爭的勝利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就雙方在戰鬥中的表現而言,蘇軍在各方面顯然有很大進步,特別是在機動和協調能力上,而近衛坦5集的突出表現更是反應出蘇軍裝甲部隊戰鬥力的日益提高。德軍表現最突出的是被圍部隊,他們不僅在惡劣條件下堅持到底,並且最終依靠自身的力量突出重圍。另外德裝甲部隊的一些部隊在個別戰鬥中也有很不錯的表現。但其在優勢條件下既未打退蘇軍進攻,也未打破蘇軍防禦,足見其戰術素養已大不從前。而作為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統帥的曼施坦因,且不提他對蘇軍進攻時機的錯誤估計,單看他組織的這場興師動眾卻勞而無功和損失慘重的救援行動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就可見他這次失算的代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