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分心駕駛 2015年12月2日是第四個“全國交通安全日”,主題為“拒絕危險駕駛,安全文明出行”。公開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簡易交通事故656.3萬起,其中因“分心駕駛”導致的309.9萬起,占47.22%;一般以上交通事故中,因“分心駕駛”導致的交通事故共有74746起,占37.98%,造成21570人死亡,76984人受傷,直接財產損失4.58億元。今年以來,共查處“分心駕駛”違法行為40.3萬起,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1.1%。另有調查顯示,68%的司機有過開車打電話的行為。由此造成的交通事故連年遞增。
主要表現
分心駕駛目前主要表現在日常駕車過程中發生的接打電話、玩手機發微信、低頭撿東西等行為。
產生原因
很多駕駛員對開車打電話的危害性和應當受到何種處罰也是心知肚明,一是出於麻痹,總以為不會出問題,二是出於極少受到交警處罰的僥倖心理,甚至把開車打手機視為“瀟灑”。三是某些交警執法也對此也是睜隻眼閉隻眼,這也“嬌慣”出一些司機把開車打手機當成了一種“習慣”。
實驗
看一條信息盲駛十幾米
分心駕駛 交警部門的實驗數據顯示,當司機以時速40公里行駛時,從低頭到抬頭需要2秒,車輛盲駛距離超過20米。司機從拿起手機劃開密碼鎖,到瀏覽一條新信息,眼睛至少要在手機螢幕定格2秒左右。如果車輛分別按時速20公里、60公里行駛,1秒鐘就要跑5.6米和16.7米。從低頭再到抬頭,最快也要2秒,當發現前方有情況時,司機的反應時間是0.02秒,照此計算下來,車輛至少要開出去10多米,這個距離在駕駛中是很可怕的。要是在高速公路上瀏覽手機信息,安全隱患也將成倍增加。完全瀏覽一條信息大約需要10秒,這神遊的10秒鐘會讓你在接下來的120米甚至更長的一段距離中處於一個極度危險的駕車環境當中。
網評
分心駕駛 隨著手機運用的廣泛和城市汽車保有量的迅猛增加,開車使用手機導致的“分心”勢必會越來越多,也正因為如此,對開車“分心”的陋習進行常態化處罰就越顯得必要和迫切,除了交通執法人員正常執法處罰以外,全社會都應當積極倡導文明駕駛,拒絕駕駛人員駕車時的任何“分心”。而廣大機動車駕駛員也應當時刻警醒自己,再重要的電話,再迫切的溝通需要,都無法相比生命安全的珍貴,交通法規再嚴厲,處罰再多也僅僅只是一種手段。專心駕駛保障行車安全,既是對他人生命安全的珍重,更是對自己和家庭親人的負責,任何“分心”都可能會導致無法挽回的嚴重後果,遵章守紀“不分心”,讓習慣成自然,既能讓出現事故的機率大幅降低,再嚴厲苛刻的交通法規也終究都是“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