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筆吏[詞語]

刀筆吏[詞語]
刀筆吏[詞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刀筆吏”一詞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更詳細一點則要追溯到青銅時代的一種器物——“削”。古人用簡牘時,如有錯訛,即以刀削之,故古時的讀書人及政客常常隨身帶著刀和筆,以便隨時修改錯誤。因刀筆並用,歷代的文職官員也就被稱作“刀筆吏”。自宋元後,人們又往往特將訟師幕僚稱作“刀筆吏”,顧名思義就是謂其深諳法律之規則,文筆犀利,用筆如刀。“刀筆吏”如刀之筆的操縱,往往使許多案件乾坤陡轉,或無中生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釋義

刀筆吏,指掌文案的官吏,亦可指訟師。

出處

《戰國策·秦策五》:“臣少為秦刀筆,以官長而守小官,未嘗為兵首。”《漢書·張湯傳》:“湯無尺寸之功,起刀筆吏,陛下幸致位三公,無以塞責。”

典故

古時用筆在竹簡上寫字,寫錯了,用刀颳去重新寫。指撰寫公文或狀詞的人。典出《史記·蕭相國世家》:漢高祖劉邦的丞相蕭何,原來是秦國的刀筆吏,無所作為。後來協助劉邦統一天下,建立大功,成了漢朝的開國丞相。

趣聞

湖南一訟師廖某,為別人打官司戰無不勝,在當地小有名氣。有一少婦年少守寡,欲再嫁,但又怕丈夫的家人阻攔,就找到廖某商議,廖某向她索要了高額費用後,為之撰寫辯詞,其中經典一句是“為守節失節改節全節事:翁無姑,年不老,叔無妻,年不小”。這雖然只有區區二十二個字,但卻將孀婦本欲再嫁的心思表述成了為保節、守節而在“翁無姑,年不老,叔無妻,年不小”情況下做出的一種無奈選擇,使得改嫁之舉不僅符合情理,而且還會引發人們對孀婦的惻隱之心。無怪乎,“縣官受詞,聽之”。廖訟師的訟詞對於該案件的結果起了決定性作用。

刀筆之功

刀筆吏的刀筆之功不僅在於其文筆之犀利,更是在於其對於事情的理解、解析.下筆用詞實有過人之處“刀筆吏”的此種作用在相互傾軋的清代官場發揮得更是淋漓盡致。有這樣一篇記載:有一知縣,與巡撫交好但卻得罪了將軍,一年元旦向朝廷行朝賀禮後,將軍就具章彈劾知縣朝賀失儀,此當大不敬,巡撫亦負失察之咎。朝廷果然降罪於巡撫,巡撫憤懣但卻無可奈何。巡撫的一個侍從偶爾在酒肆中把這件事講了出來,被一個訟師聽到,他當時就大言:“了此,八字足矣。”侍從驚喜地詢問有何妙法,訟師說:“給我三千金我就告訴你解決的辦法。”從者暗地裡把這件事告訴了巡撫,巡撫大喜,滿口應承下來。訟師說:“在奏牘中加‘參列前班,不遑後顧’八字,巡撫就沒事了。”巡撫思考良久,就在奏牘中加入了這八個字。朝廷果然又轉詰將軍。因為巡撫、將軍朝賀皆列前列,不能顧及末吏,若將軍親見縣令失儀,則將軍自己也失儀了,將軍因此而失職,而巡撫與知縣皆無事。

出奇制勝

“參列前班,不遑後顧”從常人思維未曾觸及的角度著手,指出了告發者自身的荒謬和無理之處,而“了此,八字足矣”則顯示了刀筆吏的自信,出奇制勝,從而使得巡撫和知縣得到了保全,而將軍則偷雞不成反蝕把米,因此而失職。

有時刀筆吏為了謀求勝訴及一字千金的效果又不惜教唆當事人弄虛作假、偽造證據。蘇州有一個叫陳社甫的訟師,他有一個同鄉王某家財萬貫卻生性懦弱,一孀婦曾向王某借過一筆錢,但時隔很久卻仍未歸還,王某就派人把孀婦叫來,略微斥責了她一頓。誰知這個孀婦羞愧難當,半夜來到王家門口自縊身亡。那晚雷雨大作,因而沒有人察覺,天亮了才發現此事。王某十分害怕就去向陳社甫求救,陳說:“如果你給我五百金,我就為你出主意,保管你沒事。”王某一口應承下來。陳社甫讓王某趕快為這個婦人換鞋,揮筆寫下訟詞,其中有點睛之筆:“八尺門高,一女焉能獨縊?三更雨甚,兩足何以無泥?”在證據制度並不健全的古代,縣官採納了陳社甫的意見,認為被害方“移屍圖害”,而僅判王某賠了棺材了事。

負面記載

當然對於刀筆吏的記載也並非全是負面的,《清稗類鈔》中有記載“雍正時松江有吳墨謙者通曉律例人請其作呈牘必先叩實情。理曲即為和解之若理直雖上官不能抑也。”這位吳墨謙還曾憑藉其經驗和機敏辨析偽造的契據和典票使無辜者免受了非法侵害。像吳墨謙這種既堅守自己道德底線又通曉律例的刀筆吏,無論是對無權無勢的百姓,還是對社會而言都是有益的。然而遺憾的是像這樣正面的記載在史實的記載上是很少見到的。

刀筆吏在古代訴訟中,有時能夠獨當一面,在案件的勝負中起到關鍵作用,當然這與當時的訴訟程式不完備,重口供而輕調查,缺乏辯論程式有很大關係,因而在刀筆吏的刀筆之下往往發生以一詞一句而定乾坤的效果。而像吳墨謙那樣的刀筆吏,其存在對於那些面對高深莫測的衙門束手無策的百姓而言,無疑是遇到了救星。

相關作品

《水滸傳》中宋江原為山東鄆城縣一刀筆小吏

有一詞《臨江仙》贊他:“起自花村刀筆吏,英靈上應天星。疏財仗義更多能。事親行孝敬,待士有聲名。濟弱扶傾心慷慨,高名水月雙清。及時甘雨四方稱。山東呼保義,豪傑宋公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