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宮裡太監和宮女很多,因為寂寞而互相安慰,大家私下戀愛,意思說不能同床,只不過相對吃飯,互慰孤寂而已。這稱“對食”或“菜戶”;明朝宦官的魏忠賢據傳也有過相關經歷。
對食現亦指無性行為的處對象。
語源
對食一詞最早源自漢朝,《漢書》記載:“官婢曹曉、道房、張棄,故趙昭儀御者於客子、王偏、臧兼等,皆曰宮(曹宮)即曉子女,前屬中宮,為學事史,通《詩》,授皇后。房(道房)與宮(曹宮)對食。”,應邵注曰:“宮人自相與為夫婦名對食,甚相妒忌也。”可見對食最早是指女同性戀。漢武帝的皇后陳阿嬌也有類似記載,“巫著男子衣冠幘帶,素與皇后寢居,相愛若夫婦。”“事發,楚服伏辜,皇后廢處長門宮。” 但此事皆記載於野史小說,真實性存疑。
演變
後來“對食”一詞變成宦官和宮女的戀愛,所謂“宮掖之中,怨曠無聊,解饞止渴,出此下策耳。”[4]。隋唐五代時期的《宮詞》有云:“莫怪宮人夸對食,尚衣多半狀元郎。”[5]徐鼐《小腆紀傳》:“常中郭氏名良璞,故閹夏國祥之對食也。”
對食可以是宦官與宮女,或是宮女與宮女之間的愛情,但多為短暫交往;而菜戶則專指宦官與宮女的長久穩定戀愛關係,有如夫妻,在明清時期最為普遍。
對食的關係
宮女與宮女對食
指宮女與宮女之間之間結為“夫婦”,搭夥共食。這是宮女、太監被長期幽禁在宮廷,不能過正常的家庭生活,怨曠無聊,因而產生的一種現象。自漢代至明代,史籍及筆記記載不絕。《房與宮對食。”顏師古注引應劭曰:“宮人自相與為夫婦名對食,甚相妒忌也。”明沈德符《野獲編.內監.對食》:“今中貴授室者甚眾,亦有與娼婦交好,因而娶婦者。至於配耦宮人,則無人不然。凡宮人市一菜蔬,博一線帛,無不藉手,而費亦不資。然皆宮掖之中,怨曠無聊,解饞止渴,出此下策耳......按宮女配合,起於漢之對食,猶之今菜戶也。武帝時,陳皇后寵衰,使女巫著男子衣冠幘帶,與後寢居,相愛若夫婦。上聞窮治,謂女而男淫,廢后處長門宮。”又《內監.镟匠》:“貴璫近侍者俱有直房,然密邇、乾清等各宮不敢設庖畗,僅於外室移飧入內,用木炭再溫,以供饔飧。唯宮婢各有爨室自炊,旋調旋供。貴璫輩反甘之,托為中饋,此結好中之吃緊事也。”清徐鼐《小腆紀傳》:“常中郭氏名良璞,故閹夏國祥之對食也。”《隨園詩話》卷二引清羅天尺《南漢宮詞》:“莫怪宮人夸對食,尚衣多半狀元郎。”按,《十國春秋》載:“劉龑定例,作狀元者,必先受宮刑。”
宦官與宮女對食
宦官無妻兒,宮女無夫,兩者由此而結成臨時伴侶,以慰深宮之寂寞,這種關係稱為對食。對食最早見於漢代,從這一稱呼本身來分析,可能是宦官、宮女在一起吃飯,還不含有共寢之意。隋唐五代時期的《宮詞》有云:莫怪宮人夸對食,尚衣多半狀元郎。這大致反映出此時宮中也有對食的現象。迨至明代,宦官與宮女因相互撫慰而結為對食的情形已相當普遍,甚至於一個宮女入宮很久而無對食,會遭同伴取笑為"棄物"。一旦宦官與宮女兩情相悅,還有熱心而甘當媒妁的人為之撮合。究其緣由,則在於宮中低級宦官無力娶妻納妾,宮女又很少有機會被皇上臨幸,宦官和宮女便只有自己尋求安慰,所謂"宮掖之中,怨曠無聊,解饞止渴,出此下策耳。"
明代宦官與宮女之間的伴侶關係,又有菜戶之稱。從史料分析,菜戶與對食應是有區別的。對食可以是宦官、宮女之間,也可以是同性之間,且大多具有臨時性;而可稱為菜戶是共同生活,如同夫妻,具有相當的穩定性。明朝初年,朱元璋對宦官與宮女之間的這種行為深惡痛絕並嚴加取締,對娶妻成家的宦官更處以十分殘酷的剝皮之刑。但自永樂而後,宦官地位上升,這一禁令隨之煙消雲散。史載:"宮人無子者,各擇內監為侶,謂菜戶。其財產相通如一家,相愛如夫婦。既而嬪妃以下,亦頗有之,雖天子亦不之禁,以其宦者,不之嫌也。"大致類似的史料也見於野史。據《萬曆野獲編》所載,最初因值房宦官和司房宮女接觸較多,便逐漸產生感情。宦官以此為基礎,往往主動替宮女採辦衣食、首飾及日用雜物,以表達追慕之情。宮女若相中此宦官,即可結成伴侶,稱為菜戶。菜戶在明代宮中是公然允許的,即使是皇帝、皇后有時也會問宦官"汝菜戶為誰?"宦官只據實回答即可。
宦官與宮女成為"菜戶"後,唱隨往還,形如夫妻。宦官對所愛的宮女固然是任勞任怨,聽憑驅使,宮女也會心疼宦官,不讓他乾太多的活兒,而是支使別的宦官去乾。宮中有些地位低賤、相貌醜陋且又年歲較大的宦官自知不可能被宮女看上,便甘心做菜戶之僕役,為其執炊、搬運、漿洗,宮女每月付給他們一定的銀兩。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善烹飪的宦官便成為追逐的對象,所得的報酬也較多,最多的一月可賺到四五兩銀子。這些宦官身著沾滿塵土和油漬的衣服,背著菜筐,出入宮廷,購買一應所需雜物。
結為菜戶的宮女、宦官,多在花前月下彼此盟誓,終生彼此相愛,不再與別人發生感情。宦官如果發現他所愛的宮女移情別戀,往往萬分痛苦,但不會對宮女如何,卻常常與其情敵發生尖銳的衝突。萬曆年間鄭貴妃宮中的宮女吳氏,曾和宦官宋保相愛,後來又移情於宦官張進朝。宋保不勝憤怒,終至萬念俱灰,出宮削髮為僧,一去不返。宮中的宦官對宋保評價極高。如吳氏移情別戀的情形在明宮中較為少見,宮女和宦官結為"菜戶"後大多能終身相守,並且彼此都以守節相尚。如果其中一方死去,另一方則終身不再選配。《萬曆野獲編》曾記載,有一個讀書人寓居於城外寺廟中,見寺中有一室平日緊鎖,甚覺奇怪。趁寺廟中人打掃的機會,他進去看了一下,竟發現裡面全是宮中宦官奉祀的已亡宮女的牌位。牌位上都寫有宮女的姓名。寺廟中人告訴這位讀書人,每逢宮女的忌日,與其結為菜戶的宦官便會前來致祭,其悲傷號慟,情逾尋常夫妻。
宦官娶妻、奪妻的記載歷代都有,可謂史不絕書。宦官娶妻當然並不意味著能過正常的性生活,但宦官有男人的性意識,也當然有相應的性要求,性慾的強弱雖然各有不同,心理上的需要應該是相同的。況且宦官本來就不承認自己是非正常的男人,無時無刻不想證明自己有男人的本色,讓人忽略他們受過宮刑,娶妻便成了他們最大的安慰,可以說,心理上的慰藉和潛在的性要求是宦官娶妻成家的兩大動力。
宦官娶妻成家,見於史載的較早例證當是秦、漢時期的趙高。《史記·李斯列傳》曾提及趙高有女婿閻樂,官任鹹陽令。有女婿必有女兒,但據史籍有關記載,趙高系自幼閹割,顯然不具備生育能力,此女當為趙高養女無疑。趙高既能收養子女,娶妻成家應該是可能的。由此而後,宦官娶妻成家的記載越來越多。至東漢時期,宦官勢力急劇膨脹,乃出現了"常侍黃門亦廣妻娶"的情形,桓帝時單超等"五侯",更"多娶良人美女以為姬妾,皆珍飾華侈,擬則宮人。"這表明娶妻納妾至晚在東漢時期已成為宦官的合法權利。進入唐代之後,宦官娶妻更為普遍。玄宗時的大宦官高力士偶然見到刀筆吏呂玄晤的女兒,見其容貌秀美,舉止嫻雅,驚為天人,遂娶之為妻。呂玄晤隨即被擢為少卿,後出任刺史。肅宗時權閹李輔國娶元擢的女兒為妻,元擢也因此當上了梁州刺史。曾歷仕順、憲、穆、敬、文、武六朝的大宦官仇世良娶妻胡氏,乃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子賓客兼御史大夫、贈戶部尚書胡承恩之女。胡氏嫁給仇世良後,妻以夫貴,得封魯國夫人。明太祖朱元璋時,曾嚴禁宦官娶妻,但收效甚微,不久便成為一紙空文。明宣宗時,宦官陳蕪備受寵信,宣宗先賜名"王瑾",又將宮女兩人賜之為夫人。後世由皇帝親自賜賞妻室者儘管已不多見,但明代宦官娶妻成家相沿成俗。
清代對宦官管束極嚴,但娶妻成家之事仍很多見。清末著名權閹小德張曾在妓館中結識了一個叫方金翠的妓女,兩人情投意合,娼主也極力奉迎。方金翠對小德張伺候十分周到,小德張吐痰時總要方金翠以口承接,然後再由方吐入痰盂,所以一時傳聞很多,稱"過籠痰筒"。小德張對其相當滿意,便想買方金翠從良。娼主見此良機,拚命抬高價格,小德張也準備同意。殊料方金翠卻堅決不同意,理由是她還是處女。小德張一氣之下,在另一家買了一個名為張小仙的處女為妻。
宦官娶妻當然是有其婚但不能行其實,所謂"豎宦之人,亦復虛有形勢,威逼良家,取女閉之,至有白首歿無配偶,逆於天心。"但歷史上也有一些可恥可卑的宦官,利用妻子謀取官位。五代時蜀主王衍曾與宦官王承休的妻子私通。王承休得知後,非但不加阻止,反而慫恿其妻繼續與皇上私通以求寵幸,結果當上了天雄軍節度使。清末發了大財的宦官娶的妻妾都很漂亮,一些人還倚仗年輕漂亮的老婆為其聯絡權貴、拉攏同行。御膳房首領太監古玉秀,沒有哪點出眾的地方,就憑著他年輕漂亮的老婆替他奔走,結果爬上了御膳房大總管的地位。當然更多的是女性家中父兄因貪圖富貴而將其嫁與宦官,如呂玄晤將女兒嫁與高力士、元擢將女兒嫁與李輔國都屬這種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