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裘發栗

出裘發栗,是一篇有關於景公和晏子對話的文章。文中晏子以“古之賢君”作當世之君的楷模,“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希望景公做一個體恤百姓的賢君。

原文:
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於堂側陛。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矣。”乃命出裘發粟與饑寒者。今所睹於途者,無問其鄉;所睹於里者,無問其家;循國計數,無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歲。孔子聞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翻譯 :
景公在位時,連下三天雪還不放晴。景公披著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階上。晏子進宮謁見,站了一會兒,景公說:“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氣不冷。”晏子回答說:“天氣不冷嗎?”景公笑了。晏子說:“我聽說古代賢德的國君自己吃飽卻知道別人的飢餓,自己穿暖卻知道別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卻知道別人的勞苦。現在君王不知道別人了。”景公說:“說得好!我聽從您的教誨了。”便命人發放皮衣、糧食給飢餓寒冷的人。命令:在路上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鄉的;在里巷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家的;巡視全國統計數字,不必記他們的姓名。士人已任職的發給兩個月的糧食,病困的人發給兩年的糧食。孔子聽到後說:“晏子能闡明他的願望,景公能實行他認識到的德政。”
字詞注釋:
1、出裘發粟:出,拿出。 發,發放。
2、雨:作動詞,下。
3、霽:雨雪天轉晴。
4、狐白之裘:用狐腿白毛皮縫製的皮衣。狐白,狐狸腿下部分的白色皮毛,是狐皮最好的部分。裘,皮衣。
5、聞命:受到教誨。
6、陛:皇宮的台階
8、被:同"披"
作者:
晏子
原名:晏嬰(前595-前500年),字仲,謚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山東高密人。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朴素聞名諸侯。他愛國憂民,敢於直諫,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他博聞強識,善於辭令,主張以禮治國,曾力諫齊景公輕賦省刑,漢代劉向《晏子春秋》敘錄,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並論。
《晏子春秋》記敘春秋時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嬰言行的一部書,中國最古老的傳說故事集,大約成書於戰國末期,是後人假託晏嬰的名義所作。這部書詳細地記述了齊國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賢相晏嬰的生平軼事及各種傳說、趣聞,215個小故事相互關聯和補充,構成了栩栩如生的完整的晏子形象。這部書的語言明快、簡捷、幽默和風趣,人物對話富於性格特徵,特別是洋溢於人物語言中的幽默感,不但使故事意趣盎然,而且增加了語言的辛辣和機鋒。作者還善於運用比喻的手法,一些寓以生活哲理的比喻,後來成為獨立的語彙或成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