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年紀事

凶年紀事

《凶年紀事》是當代偉大的作家和深刻的思想家庫切(Coetzee,J.M.)的小說作品。《凶年紀事》表達了無數人們在社會民主進程中經歷的深刻憂思。《凶年紀事》是庫切加入澳大利亞國籍後出版的第一部小說,故事發生在悉尼。

內容簡介

一位聲名卓著的老作家應出版社約請撰寫一本書名為《危言》的言論著作。這是一個可用來表達社會關懷的機會。他寫了一系列短論:論馬基雅維里、論無政府主義、論基地組織、論自殺性襲擊,等等。在文章里,他發出這樣的質問:什麼是國家的起源,什麼是公民和國家之間關係的本質?現代民主國家的公民如何應對國家意志,為什麼會把道德考量和公民自由撇在一邊去進行一場包含虐囚內容的反恐戰爭?他困惑於西方人在美英發動的中東戰爭中共謀關係,並為此而感到自峰也沾有某種難以言述的恥辱。在社區洗衣房裡,他遇見一位迷人的年輕女子安雅。當時她恰好於賦閒狀態,於是他給了她一份替他的書稿打字的工作。安雅對政治毫無興趣,這份工作只是給她提供了某種消遣。她倒坦率地向作家表明:他對自己產生的綺念並不讓她覺得討厭。安雅的男友艾倫是一個投資顧問,他明白這個世界是以嚴苛無情的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方式在運作的,對於替自己裝點門面的漂亮女友在樓下的老古董那兒浪費時間,他頗為反感。然而作家的某些個人事務卻惹起了他的興趣,於是,他開始構想一個陰謀……

作者簡介

J.M.庫切,1940年出生於南非開普敦,先後在南非和美目接受教育。他著有十部小說,除此尚出版有學術論

作者作者
文、翻譯著作和文學評淪。自2002年開始,他定居於澳大利亞。2003年榮膺諾貝爾文學獎

譯者簡介

文敏,1955年出生於上海。高級記者,現居杭州。1994年開始從事文學翻譯,已出版譯作18種,約350萬字。主要有:
J.M.庫切《等待野蠻人》《男孩》《內陸深處》《凶年紀事》托馬斯·哈代《兒子的否決權》(小說集)
J.M.蒙哥瑪利《新月的艾米莉
史蒂芬·金《三張牌》(《黑暗塔》Ⅱ)
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密室中的旅行

媒體推薦

三股敘述流人頭而行,每一頁都呈現層層相疊的模樣,讀者對此須立即作出閱讀方式的決定:或是順著一股敘述流一路讀到底;或是一頁一頁來,從上到下把三股敘述流一層一層讀下去。我本人更傾向於第二種方式,這樣的小說文本就像是《星際迷航》里史波克先生玩的“三維棋”。雖說讀起來時而有些磕磕絆絆,但這種方式的運用,證明了庫切超凡的文學天賦。從復調(counterpoint)的意義來看,他的天賦不亞於他最傾慕的音樂大師:巴赫。
——美國《村之聲》
庫切在向讀者傳達自己的絕對誠意的同時,也謹慎地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他用於表達潛在語境的某種技巧。也許他這是在自己身後放下了一把梯子,但毫無疑問你可以相信,書中的C先生在談論已故的托爾斯泰時,庫切本人也確實真誠地掙扎於那個真正直面自己靈魂的問題:“該怎么活”。
——英國《衛報》
這部作品表明了庫切作為一個小說家的高超技能——他的新小說,其中有一半顯然屬於學院派的玄思奇談,但同時又是活生生的、引入矚目的人物敘述。庫切的天賦在於他能從顯而易見的枯燥的理論遊戲中發現人物。
——英國《金融時報》

目錄

中譯本序第一編 危言

01 論國家起源
02 論無政府主義
03 論民主
04 馬基雅維里
05 論恐怖主義
06 論制導系統
07 論基地組織
08 論大學
09 關塔那摩灣
10 論國家的恥辱
11 論詛咒
12 戀童癖
13 論身體
14 論宰牲
15 關於禽流感
16 論競賽
17 “智慧設計論
18 芝諾悖論
19 論機率
20 論劫掠
21 論道歉
22 澳大利亞的難民收置
23 澳大利亞的政治生活
24 論左與右
25 托尼·布萊爾
26 哈羅德·品特
27 論音樂
28 關於旅遊
29 論英語的習慣用法
30 論小說的說服力
31 身後之事

第二編 隨札

01 一個夢
02 “冬粉”來信
03 我的父親
04 聽憑天意
05 公眾情緒
06 政治的喧囂與騷動
07 吻
08 色慾人生
09 老境
10 一個故事的想法
11 法國不復其美
12 經典
13 寫作生涯
14 關於母語
15 安蒂亞·科洛戈
16 被拍攝
17 關於既有思想
18 戶外的鳥兒
19 同情
20 孩童
21 水與火
22 說厭倦
23 巴赫
24 陀思妥耶夫斯基

致謝譯後記

……

序言

庫切於2002年從南非移居澳大利亞東南部港口城市阿得雷德,2006年3月正式入籍澳大利亞。近年來,他的作品如《伊莉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課》(2003年)和《慢人》(2005年)都是以澳大利亞為背景,《凶年紀事》是他改變國籍後出版的第一部小說,故事發生在悉尼。
打開任何一本庫切的書,總會在形式與內容上遭遇新的挑戰。這次他不僅模糊了小說與其他文類寫作的界限,還故意設定了閱讀障礙。這部需要我們恭恭敬敬捧讀的著作在排版上非常獨特,原著前2項分上下兩欄,第24頁空白,從25頁開始新出現一欄,前面的下欄從此升為中欄。三欄的文體語氣與視角各不相同,如果讀者能夠錯綜參會,全書略顯零散的文字背後就會浮現出一個饒有意味的整體輪廓。以下我以欄為單位撮要介紹梗概,如果不合作者本意,還得道歉在先。
上欄分《危言》與《隨札》兩部分,共收有評論和隨感式短文五十五篇,是作品的主要內容,字數約占全書三分之二。

文摘

第一編 危言
01 論國家起源
每一種關於國家起源的解釋都以“我們”為前提——不是我們這些讀者,而是某種屬性寬泛的我們,以至於它無所不包——本身即本質。但事實上,我們所知道的這個 “我們”——我們自身以及我們身邊的人們——乃生而即屬於國家;而我們的祖先更是早在遠古就落生在邦畿之內,這事情我們已無法追溯。在我們之前,國家早已有之。
(我們能追溯多遠?以非洲人的思維來看,其共識是上溯七代之後我們就無法分疏歷史還是神話了。)
如果說(姑且不論我們的理性依據),我們接受了我們——或是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國家這個前提,那么我們也必須接受由此而來的附加條件,即我們,或是我們的祖先可能以其他某種形式創造了國家,如果我們確曾有過選擇;也許,如果我們這個集體足夠強大,尚可改變這一選擇。但事實上,就算是集體,既然“置於”國家之下,“從屬於”國家,人們將發現要改變其形態真的很難;他們——或者說我們——肯定是無力廢止它的。
以我們的力量要改變國家的形態或是廢止它,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相對國家而言,我們確實勢單力薄。在托馬斯·霍布斯…筆下關於國家的神秘定義中,我們與生俱來的無能為力乃出於某種自願:為了規避無休止的兩敗俱傷的戰爭暴力(族群間冤冤相報,仇殺不斷),作為個體的我們,便各自臣服於國家行使人身支配的權力(權力即威權,威權即權力),從而進入法律(監護)範疇。那些選擇寧願留在契約之外的人便不受法律保護。
法律保護安分守法的公民。其保護程度甚至延及那些雖然並不抵拒法律,卻對其同胞訴諸武力的公民:法律對違法者的懲處乃其罪有應得。甚至敵方的士兵,即便他代表的是敵對國家,一旦被俘也不應該被處死。但是,法律不能保護置身於法律之外者,一個拿起武器對抗自己國家的人,照實說來,國家還是把他定義為自己的臣民。
霍布斯說,國家(政治實體、國民共同體之外的個體,也許會感到自己享有絕對的自由,可是那種自由對他並無好處。從另—方面來看,在國家範疇內,“每一個公民都享有足以讓他安居樂業的自由,同時也有充分的自由使之免除對他人的恐懼……總而言之:政治實體之外是受難、戰爭、恐懼、貧困、惡意、孤獨、暴行、無知,是荒蠻之地;而政治實體之內,卻是理性、和平、富足、體面、友誼、優雅,乃真與善的國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