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學之道

《凡學之道》,作品出處《禮記》,戰國時代的作品。

作品信息

【作品名稱】《凡學之道》(1)

【作品出處】禮記  

【作品年代】戰國時代

作品觀點

師道何日再尊嚴。

作品原文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2)。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③:當其為屍(4),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5),所以尊師也。

作品注釋

⑴本節選自《學記》。

⑵嚴:尊敬。

⑶不臣於其臣:不用對待臣下的禮節來對待其臣。

(4)屍:祭主。

⑸詔;召見。

作品譯文

凡是為學之道,以尊敬教師最難做到。教師受到尊敬,然後真理才會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然後民眾才懂得敬重學業。所以國君不以對待臣下的禮節來對待下屬的情形有兩種:一種是在祭祀中臣子擔任祭主時,也不應以臣下之禮來待他;另一種是臣子當君主的老師時,也不應以臣下之禮來待他。在大學的禮儀中,作老師的人雖然接受國君的召見,也不必按臣禮面朝北,這是為了表示尊教老師。

作品讀解

我們耳熟能詳的“師道尊嚴”,大概就出自這一節的說法。使我們稍感欣慰的是,教師在古代受到尊重,競成了一種重要的禮節,即使在國君面前,也可以不受常禮的約束而受到特殊待遇。儘管該種特別禮遇是有限的,但畢竟體現了古人對老師的重視。

在這個問題上,似乎可以用上“今不如昔”的說法。如今在好些地方,師道不僅不再尊嚴,並且教師的地位、待遇也遠遠落到了官員們、職員們、商人們、演員們等等等等的人群之後。諸多困擾著教育的問題得不到根本性的解決。這與咱們這個教育歷史悠久、教育制度和思想發達的古國不太相稱,也與日後的發展不大相稱。

作品出處

《凡學之道》出自《禮記》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全書用記敘文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畫,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闢而深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