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
凌源市第一中學於1925年10月3日(民國十四年)創立。校名為“凌源縣立初級中學校”。日本帝國主義侵入凌源之前自行解體。
1936年(偽康德三年),在凌源重建了一所中等學校,校名為“熱河省立凌源農業學校”。
1937年,改校名為“凌源國民高等學校”,實際上仍屬於農業學校。
“八·一五”日本投降後,1946年初,國民党進駐凌源,重建了凌源中學,校名為“凌源縣立中學校”。
1947年6月,凌源第二次解放,同月23日,凌源縣人民政府縣長劉鈞著手恢復了凌源中學。定校名為“縣立凌源中學”。
1948年春,由於局勢不穩,在熱東第十八地委指示下,凌源中學撤入農村,與建昌縣窯匠溝熱遼中學並校。
校名統稱為“熱遼中學”。原熱遼中學於1946年末成立,它是一所游擊式的幹部性質學校。
1948年秋,凌源局勢逐漸穩定,上級決定,熱遼中學由農村轉入城市。於是,同年9月16日,學校由建昌縣章京營子搬遷到凌源縣。改校名為“凌源中學”。歸屬熱河省教育廳領導。
1949年2月,省教育廳發出通令,校名改為“熱河省立第二中學校(有附屬國小一所)”。
1950年7月,又改名為“熱河省立凌源中學校”。
1956年1月,熱河省建制撤銷,凌源中學歸屬遼寧省領導,改校名為“遼寧省凌源中學校”。
1978年10月,經凌源縣教育局決定,校名改為“凌源縣第一中學”。
1984年,完成了由完全中學向高級中學的過渡,成為高級中學。
辦學條件
辦學規模
據有關資料顯示:截至2010年,學校有教學班55個,在職教職工267人,在校學生3560餘人。共培養四萬餘名畢業生,有一萬餘人升入大專院校,其中幾十人考入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
硬體設施
學校管理科學,教學上實施層次教學,教育上實行“微格”管理。學校擁有較高的辦學條件,有教學樓、辦公樓、實驗樓、宿舍樓。教學設施先進,有標準的物理實驗室、化學實驗室、語音室、微機室、電子備課室、多媒體電教室,已建成寬頻校園網和較高標準的風雨操場、室內訓練館。
師資力量
校園面積74643平方米,校舍面積31132平方米。 學校同時開設有政治、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信息技術、體育、藝術欣賞、心理健康等課程。專任教師大學本科畢業100%,研究生占10%,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111人,中級教師24人,國家級、省級、市級優秀教師和學科帶頭人32人。
辦學成果
凌源市第一中學各項工作連創佳績,屢獲殊榮,主要有“國家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培養體育後備人才試點中學”“全國先進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全國業餘訓練單位”“遼寧省文明單位”“遼寧省先進集體”“遼寧省電教示範校”“遼寧省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單位”“遼寧省貫徹中學生行為規範先進單位”“遼寧省中學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遼寧省教師社會主義理論學習先進單位”“遼寧省綠化先進單位”“遼寧省綠色學校”“朝陽市模範學校”“朝陽市名校”。校黨委、工會、團委分別評選為 “朝陽市先進黨委”“朝陽市先進工會”“遼寧省先進團委”。《光明日報》、《新華每日通訊》、《遼寧宣傳》、遼寧電視台等國家、省、市各級報刊、電台、電視台多次報導凌中教育教學管理等方面的經驗。高考成績多次居朝陽市之首。
文化傳統
校歌
凌源市第一中學校歌創作於1948年,由戴言作詞,程雲譜曲。
發揚五四的精神,
繼承一二九的傳統,
我們是新時代的青年,
是反帝反封建的先鋒,
我們站在毛澤東的旗幟下,
誓與人類解放而鬥爭,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緊記住學以致用,
團結緊張活潑嚴肅
師生教愛宛如個大家庭,
新凌中培養著新青年,
火紅的太陽,
照耀著我們的遠大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