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意義
公園定位
凌家灘考古遺址公園以大遺址保護為核心,以“彰顯華夏玉文化,探源中華文明”為主題,融遺址展示、考古研究、農耕生產、生態遊憩、文化教育等多項功能於一體,依據考古工作成果展示、闡釋凌家灘文化價值,拓展考古研究和公眾考古教育功能,依託遺址周邊自然人文資源,注重農耕生產和田園生態環境,創立遺址保護與生態改善新模式,形成具有獨特文化特色的生態田園型考古遺址公園。促進經濟
增強含山縣旅遊產品競爭力,推動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凌家灘遺址,在全國乃至東南亞影響巨大,素有“北有兵馬俑,南有凌家灘”之稱,對眾多旅遊者的吸引力極強,並與含山縣周邊景區的發展形成了相互促進的態勢。通過凌家灘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把遺址與境內聞名遐邇的古昭關、王安石描述山色翠靄的褒禪山華陽洞、別號“江北小九華”的太湖山普明禪寺、群峰連綿的太湖山國家森林公園、千年運漕古鎮等旅遊資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進一步推動含山縣文化旅遊事業的發展。
功能分區
凌家灘考古遺址公園共設四個部分,包括展示區、管理服務區、預留區、相關資源展示區。重要節點:在遺址北部控制地帶範圍內的北門服務區、遺址中部核心區的墓葬祭祀區、遺址南部的考古工作區、遺址南部控制地帶附近的南門服務區。遺址展示區
遺址展示區是以遺址展示為主要功能的區域,僅限於空間位置形制和內涵基本明確的遺址分布區域,占地面積約27.7公頃,主要包括墓葬祭祀展示等設施。管理服務區
集中建設管理運營、公共服務等設施為主的區域,置於遺址保護區範圍之外,占地面積約26.6公頃,主要包括展陳和遊客服務、遠期遊客服務、綠化隔離等設施。預留區
是考古工作不充分或暫不具備展示條件的區域。以現狀保護為主,占地面積約56.8公頃,主要包括生態農業(考古預留)、考古工作站及紅燒土遺蹟展示、玉文化休閒體驗、考古工作參觀、遠期聚落文化展示等設施。相關資源展示區
具有重要自然人文社會資源的區域,占地面積約83.5公頃,主要包括濱水休閒、生態濕地、農耕(漁)體驗等設施。建設安排
凌家灘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從2014年1月開始,計畫用3-5年的時間進行建設。2014年上半年,主要做好已批准項目的深化設計和工程開工工作。4月初,防洪工程開工;8月初,環境整治工程和墓葬-祭祀區展示工程開工;9月初,技術防範工程開工。這些工程2014年年底前結束。
編制環境整治二期、凌家灘文明探源陳列展、環壕展示等工程項目。
通過文化創意,將枯燥的考古工作科普化、大眾化。同時開展文學藝術創作,通過對凌家灘文化開展持續深入挖掘,將凌家灘文化文學化,塑造出凌家灘文化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