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食節

介子推,重耳(獻公子)微臣。周晉(今山西介休)人。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稱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說。生年不詳,卒於晉文公元年(前636年)。縣誌雲,文公返國,介子推“不言祿”,隱於綿山。晉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樹而死。又據通志,介子推隱“後三十年,見東海邊賣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晉成公年間(前607年~前600年)。

基本信息

節日名稱

“冷食節”,即“寒食節”。

時間

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在後代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卵等風俗,冷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節日起源

相傳為紀念晉文公重耳之忠臣介子推所設。

人物事件

介子推的出身事跡見諸文獻的極少,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事。“驪姬之亂”後,晉公子重耳避難奔狄,隨行賢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準此,則介子推早年也曾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風餐露宿,饑寒交迫,備嘗“險阻艱難”。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立為晉君,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據《韓詩外傳》,謂重耳亡時,頭須(一作里鳧須)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被圍,介於推割下自己臀部的肉供養重耳。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塗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重耳返國,時值周室內亂,“未盡行賞”,便出兵勤王,“是以賞從亡者未至隱者介分推”。對此,介子推沒有象壺叔(一名陶叔狐)那樣,主動請賞。他說,晉文公返國,實為天意,狐偃等“以為己力”,無異於“竊人之財”的盜賊,故“難於處矣”。介子推無視狐偃等人的夾輔之力是錯誤的,但其中絲毫沒有對晉文公的怨恨;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艷羨。有的卻是對狐偃,壺叔等追逐榮華富貴的鄙夷。

史籍記載

《呂氏春秋》雲,介子推不肯受賞,曾賦詩一首,“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於中野。”此說顯然不足信。介子推曾對其母說:“身欲隱,焉用文之,文之,是求顯也。”如是,豈有自作詩而懸書宮門之事,當是介子推從者所為。介子推隱居綿山後,文公曾派人多方尋找,並以綿上之田封給介子推,故綿山亦稱介山。

歷史評價

介子推是否被晉文公燒死,尚待進一步考證。但千百年來,勞動人民以各種形式紀念這位忠義之士;多少文人墨客、達官顯宦,登臨題詠,寓興抒懷,抒發對介子的懷戀思慕之情。清傅山有詩云:“青松白梧十里迥,狴(木字旁)青抵白祠堂幽。晉國園陵迷草木,綿田香火動春秋。名更賣扇傳東海,身隱承顏肖故邱。還慮寒山太枯寂,婉客分到牡丹頭。”對介子的憐惜敬仰,對君主的怨懟忿詈,具蘊之於胸次,發之於筆墨。在介山,有“思煙臺”遺址。傳說文公焚林,有百鴉繞煙而噪,或圍在介子推周圍,用軀體遮擋烈焰。晉人感其功德,在此築起一高台,紀念這些義禽。據縣誌引《山堂肆考》,文公為哀悼介子推,曾下令全國,三月五日為火禁日。相傳火禁不嚴,就會有風電之變,這便是我國數千年來寒食節的由來。在三晉歷代,人們還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廟宇,以妥介子在天之靈。宋天禧元年(1017 年),真宗詔封介子推為潔惠侯。宋王當《春秋臣傳》為介子推立傳;民國《介休縣誌》、雍正《山西通志》也為介子推立傳;胡春霖《山西名賢輯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類》。

君主詔封晉爵,人民祀之誠矣,這種矛盾現象涉及對介子推如何評價的問題。固然,作為春秋貴族,介子推的言行處處滲透著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捨身赴義”的潔芳善行,成為中國傳統觀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淵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種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無數仁人志士,英雄豪傑,構成中華民族的脊樑,介子推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奸偽欺罔、人世謬舉的憤懣,他的割股食君的犧牲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淳厚尚儉、信實禮讓的傳統美德的體現;從更深層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蘊涵著對祖國的深沉赤誠的愛戀之情。晉獻公嬖驪姬,殺申生,昏於家,亂於國,而重耳則成為振興晉國的希望。介子推的行為是他篤信愛晉國須愛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許,正是這種對祖國的摯愛,才是人民永遠懷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其他說法

冷食節,是 山西 民間春季一個重要節日。

冷食節的具體日期,古俗講究在冬至節後的一百零五天。現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冷食節。榆社縣等少數地方是在 清明節前兩天過冷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冷食節,前二天為小冷食。

冷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難,於是古人便以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後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

禁火節,後來又轉化為冷食節,用以紀念年齡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傳說晉文公***期間,介子誰曾經割股為他充飢。晉文公回國為君後,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於推。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身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躲躲山里。文公手下縱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上,於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冷食節。

漢時,山西民間要禁火一個月表示紀念。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這個習俗。《陰罰令》中有這樣的話,;聞太原、上黨、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盡火冷食,云為子推;,;令到人不得冷食。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三國回晉以後,由於與年齡時晉國的;晉;同音同字,因而對晉地掌故特別垂青,紀念介子推的禁火冷食習俗又恢復起來。不過期間縮短為三天。同時,把冷食節紀念介子推的說法推而廣之,擴展到了全國各地。冷食節成了全國性的節日,冷食節禁火冷食成了漢民族的共同風俗習慣。

今天,山西民間禁火冷食的習俗多為一天,只有少數地方仍然習慣禁火三天。晉南地區民間習慣吃涼粉、涼麵、涼糕等等。晉北地區習慣以炒奇(即將糕面或白面蒸熟後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塊,曬乾後用土炒黃)作為冷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區這一天全家吃炒麵(即將五穀雜糧炒熟,拌以各類乾果脯,磨成面)。

冷食節,民俗要蒸冷燕慶祝,用麵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飛燕、叫禽及走獸、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後著色,插在酸棗樹的針刺上面,裝點室內,也作為禮品送人。

冷食節特點

1、節日形成早。源於年齡時,介之推被焚於介休綿山。晉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冷食,以冷食寄哀思。到唐代時已形玉成國性法定節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形成最早的節日。

2、延續歷史長。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間各歷史時期、節日期限不等,先後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後變為一日。

3、文化內涵深。由尊崇介之推忠君愛國,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負,隱不違親的孝道品德發展為聚民心、凝國魂,體現中華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節日。並形成餳、青精飯等系列養生長壽的冷食食品。

4、節日活動多。拜掃展墓、禁菸、祭祖、冷食、插柳、踏青、蹴鞠、鞦韆、賞花、鬥雞、饋宴、詠詩等。

5、流傳地域廣。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國自唐代起將三月九日定為冷食節)。

節日習俗

大致上有:禁菸火、食冷食;拜掃祭祖;插柳;踏青

冷食節詩歌

《和子由冷食》 蘇軾

冷食今年仲春晦,樹林深翠已生煙。

繞城駿馬誰能借,到處名園意盡便。

但掛酒壺那計盞,偶題詩句不須編。

忽聞啼貝驚羈旅,江上何人治廢田。

《清明》 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心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冷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冷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燭炬,輕煙散進五侯家。

《途中冷食》 宋之問

馬上逢冷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看,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晝夜柳條新。

《冷食上冢》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東風又,新阡往歲無。梨花自冷食,進節只愁余。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輕冷暮作陰,愁中不覺已春深。

落花有淚因風雨,啼鳥無情自古今。

故國山河徒夢寐,中華人物又銷沉。

龍蛇四海回無所,冷食年年愴客心。

《冷食》 孟雲卿

仲春江南花滿枝,他鄉冷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冷食日獻郡守》 張友正

進門堪笑復堪憐,三徑苔荒一釣船。

慚愧四鄰教斷火,不知廚里久無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