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燈

冰燈

冰燈,是我國北方冬季民間流傳的一種藝術形式。它的出現,歷史較早,並且與生產和生活的實踐活動緊密相關。

基本信息

冰燈歷史

冰燈記載

冰燈冰燈
用冰壘屋造型,中國古已有之。據記述秦漢陝西中部地區的城池、宮觀等《三輔黃圖》內容的記載:“漢建章宮北積冰為樓。”就是說,公元前2世紀漢武帝在長安城外修的建章宮北,曾用冰造過樓,因記載過於簡單,冰樓的用途不得而知。公元3世紀的三國時期,曹操曾於潼關指揮士兵在寒夜壘沙澆凍,一夜間立起冰城,那是為了抵禦馬超的進攻。公元10世紀的北宋名將六郎楊延昭曾在遂城(今河北省徐水縣遂城鎮)和霸城(今河北省霸縣)兩次發動軍冒嚴寒汲水澆城凍冰,用冰城抵禦了契丹的攻擊。

冰燈用途

將冰雕成藝術品的文字,見於五代王仁裕記述8世紀上半葉唐玄宮中瑣 聞及風俗習慣的《開元天寶遺事》。該書記載,唐明皇寵妃楊玉環的堂兄楊國忠,身為右相,權傾朝野,生活驕奢淫逸。他為了籠絡人心,讓匠人用堅冰雕鏤出鳳凰、瑞獸等美麗造型,系以彩帶,放在精緻的雕花盤中送與王公大臣,以美化環境,降低室溫。每到夏天,他還讓匠人用大冰琢成山,擺在宴會廳四周。他邀請來的赴宴者雖飲了許多酒也不感到熱,甚至臉上還有寒色。因此有人竟帶著絲綿衣服前來赴宴。這是當時我國最早的宴會冰雕。描寫冰燈的詩歌,見到最早的是生於1507年--1560年的唐順之寫的《元夕詠冰燈》:“正憐火樹斗春妍,忽見清輝映夜闌。出海鮫珠猶帶水,滿堂羅袖欲生寒。燭花不礙空中影,暈氣疑從月里看。為語東風暫相借,來宵還得盡餘歡。”在今人喜愛的火樹銀花、爭奇鬥豔的元宵燈會上,忽然看見閃動清光的冰燈映照著沉沉的夜空。那冰燈如同躍出海面還帶著水滴的鯊魚,邊緣模糊的光影像從月亮里發出的光,使在堂前翩然起舞的歌女似乎也產生些寒意。由此可以斷言,有關冰燈的詩詞和文字記載更有明顯增加。現代的有關人士認為,冰燈的起源與人的生產、生活實踐活動密切相關。古時候,居住於寒冷地區的農夫或漁民,在滴水成凍的夜晚餵馬或捕魚時,為了彌補照明用具的不足,偶爾用水桶盛水凍成冰罩,將油燈或蠟燭放入其間,以防被風吹滅。後來,有的窮苦人在新春佳節或上元之夜,不甘寂寞又買不起燈籠,也做點冰燈擺在門前湊趣。故此冰燈又稱窮棒子燈。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產、生活用的冰燈才變成了有一定藝術價值的觀賞品,成了元宵燈展中的一個品種。[

史書記載

清代《黑龍江外紀》里對此有過詳細的記載:“上元,城中張燈五夜,村落婦女來觀劇者,車聲徹夜不絕。有鏤五六尺冰為壽星燈者,中燃雙炬,望之如水晶人。”其時,冰燈在南方一些地方也相繼出現過。乾隆、嘉慶年間,四川詩人張問陶曾寫過一首專門描寫冰燈的詩,題名就叫《冰燈》,云:“黑夜有炎涼,冰燈吐焰長。照來消熱念,鑿處漏寒光。影濕星沉水,神清月里霜。三冬足文史,底用探螢囊。”南京詩人金德榮在被謫戍新疆巴里坤時,在其古風長詩《巴里坤冰燈歌》中也詠嘆道:“雪山高與天山接,上有萬古不化雪。朔風一夜結作冰,裁雪妙手搏為冰。以礬入冰冰不化,以燭照冰光四射。五里之內盡通明,半月能教天不夜。元夕月輪照碧空,大千人入水晶宮……"[3]

冰燈製作

冰燈冰燈
古代的冰燈製作,也是很講究技巧的。所用原料,有冰,也有雪,為了延長展出壽命,有的還“以礬入冰”或“以礬水淋雪成冰”,使做出的冰燈“至二三月間方解”。至於製作的形狀,更是千姿百態,呈奇獻巧。《國朝金陵詩征》中寫新疆巴里坤的冰燈“廣長十餘丈,其內山原、樓閣、玉屏、石壁、几案、人物悉搏冰為之,照以燭。”《吉林紀事記》記載當地的冰燈是“鏤八仙、觀音等象於薄片,裁以作燈,夜燃燭放光,幾如刻楮之亂真,其巧誠為不可思議”。冰燈的製作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它的工藝流程大致分以下幾個階段:采冰:低於零度的水結冰,冰塊的形成是由冰晶不斷生成、不斷長大造成的。由於流動的水阻撓了晶核的長大過程,冰塊的生成就全靠冰晶核的不斷生成了。由於河水流速相對穩定,其晶核在一定溫度下就不斷生成,但生長又不斷流動的水所打破。這樣,緻密、均勻的冰塊就產生了,這樣的冰塊通體秀明。而人造冰往往 缺少使水流動的機能,它的冰晶核可在溫度冷卻的趨使下不受干擾的長大,同時又與其它晶核不斷碰撞,使晶核粗大,各向又交叉,不均勻,這時的冰就不透明。在冬季零下20多度的嚴寒里,先從松花江選出可塑性強、搞壓強度與一般材料相差無幾的堅冰。施工:將整塊冰加工成冰磚,對冰毛坯進行歸方、刨光,堆拼成型,並進行放樣工作。以水為粘合劑,造出巍峨的冰建築和精巧的冰景。精雕:集園林、雕塑、繪畫等藝術為一體,將已建成的冰景進行細緻的修磨。放燈:採用放熱少的日光燈,利用電工知識將燈光的顏色、大小,在藝術品內的位置、角度等進行布置。這是冰燈最後的形成階段。[4]

冰燈的種類

冰建築

冰建築是以冰、燈為材料,以水為粘合物,按照施工圖紙的要求砌築成的建築物,為了增加安全係數,有時也要加些圓鋼、角鋼、工字鋼等材料。其主要用途是供遊人觀賞。冰建築最早是線條平直的現代積木式建築,都是實心。後來為了增加觀賞效果而改為砌築構件複雜、線條多變的仿古建築。仿造的古建築以中國古建築為最多,因為它們多是八角攢頂,寶頂凌空,脊獸騰躍,飛檐翹角,斗拱重疊,結構對稱,裝飾精巧,適用於冰表現。中國的許多古建築都是曾被冰城人用冰再造出來,其中有:塔,即造型玲瓏挺拔,瑰麗多姿的佛教建築之一浮屠,如山西省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又稱應縣木塔)、北京的妙應寺白塔、西安的大雁塔、陝西的延安寶塔、內蒙古呼和浩特的金剛寶座舍利塔等;樓,如武漢的黃鶴樓、湖南省岳陽市的岳陽樓、天安門城樓、山海關城樓、貴州侗寨鼓樓等; 閣,平面呈正方形、長方形或多邊形,四周設有隔扇或欄桿迴廊的,如江西省南昌市的滕王閣等; 殿,如北京天壇祈年殿; 亭,如山東濟南市的趵突泉觀瀾亭,雲南省勐海縣勐遮鄉景真山上的八角亭等。此外還有廊、坊(牌樓)、門、橋、屏、柱等等。冰燈遊園會中的冰建築常常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幾種冰建築組成高低錯落、造型各異的冰建築群。如第二十三屆冰燈遊園會攬勝園依西山山勢建築了牌樓、涼亭、長廊、寶塔、拱橋等多種冰建築,它們既自成一體,又互相聯通,形成了亭連廊、廊連塔的巧妙格局。冰燈展中也有一些歐式建築。歐式建築的屋頂往往是圓的或尖的,門窗均為券拱或尖拱,也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如哈爾濱市南崗區原來的尼古拉教堂(俗稱喇嘛台)、英國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聖保羅大教堂、西班牙的沙格達大教堂、挪威奧爾內斯木板教堂、法國艾菲爾鐵塔、義大利羅馬鬥獸場等眾多國外造型獨特的建築都曾被仿造成冰建築。冰建築的仿造,並非完全的照抄照搬,一成不變。而是根據凍的特質,作必要的藝術處理,即對原建築概括、提煉,或刪繁就簡,或捨棄某個細部,進行再創造、再設計。冰燈展中也偶有創造的冰建築,就是根據想像而設計建築出的冰建築。冰建築從建造形式上,大致可分三種類型:實體冰建築:就是與原建築的體量大致相同或者稍小一些的冰建築。它們拔地穿雲,巍然高聳,卓爾不群,能充分顯示出冰燈展的恢弘氣勢。微縮冰建築:按原建築比例縮小而建的微型冰建築,它們小巧玲瓏,有時如同一座大沙盤,既節省用冰,又節省用地。布景冰建築:就是運用平面浮雕、立體造型、光影處理等藝術手段造的冰建築,類似戲劇舞台上的景片,只供人正面觀看。總之,冰建築是藝術建築藝術精品的再現,是冰燈展中數量最多的一個品種。

冰雕塑

冰雕塑,即冰雕,是造型藝術之一的雕塑中的一種,是冰燈展覽中大量運用的造型之一。冰雕塑與其他材質的雕塑一樣,講究工具使用、表面處理、刀痕刻跡,但由於它材質無色、透明,具有折射光線的作用,故此雕刻出的形象立體感不強,形象不夠鮮明。為了彌補這一缺陷,造型時採用石雕和木雕手法,強調休面關係,突出形體基本特徵,力求輪廓鮮明,在此基礎上,精雕細刻,強調細部,或者實行兩面雕刻,使線條互相交叉,雕痕縱橫交錯,在光線反謝作用下,尤顯玲瓏剔透,從而取得遠觀,近視俱佳的藝術效果。冰雕塑同其他材料的雕塑一樣,也分圓雕、浮雕和透雕三種。

冰滑梯

冰滑梯是觀賞與實用並重的冰建築,就是造型美觀並且可供遊人憑藉慣性和自身重力在其上由高向低快速滑行的冰建築。

冰瀑布

冰瀑布簡稱冰瀑,又稱冰掛,是冰城人受冬季屋檐下凍結冰溜這一自然現象的啟發而噴水澆凍出的冰景。

冰花壇

冰花壇是由園林綠化中種植花卉的立體花壇造型演變而來,用建築與雕塑手法製成,是冰建築與冰雕塑的有機結合,其體量小於冰建築而大於冰雕塑,造型多為動物、植物、器物、人物或它們的複合體。

冰盆景

冰盆景是仿照盆景藝術用冰堆砌、安插、雕刻而成的。從大範圍講,它是冰雕塑的一種。

冰書法

書法,作為用毛筆書寫漢字的藝術,也被用到冰燈藝術之中。冰書法分四種:採用圓雕手法雕鏤、切割成的冰字,陰刻在冰上的字,貼在冰上的字,寫於紙上夾在冰板中的字。

冰凍花

冰凍花又稱冰花,是將鮮花、翠竹、水果、游魚、螃蟹等分別凍在一定體積、不同形狀的冰塊中的冰雪藝術品。

冰罩燈

冰罩燈就是所寫的用桶、盆等模具盛自來水凍制的較原始的冰燈。[5]

冰燈的發展

冰燈冰燈
儘管冰燈由來已久,但以園林藝術為依託,以建築和雕塑為表現手法,以文化消費為目的卻是很長時間的事情。從冰燈的使用目的分,它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冰燈民俗實用階段,冰燈民俗娛樂階段和冰燈藝術消費階段。寒溫地居民在冬季為了躲過溫長的寒夜,過去對窗戶是採用木板封閉的,它既遮風雪,又擋嚴寒,在沒有月亮的夜晚,由於各家門窗緊閉,外出晚歸的人們極易迷失方向,他們需要光來告之方位。為此,那些有人出門的人家就用屋內常用的油燈放在自家小院門旁以示方向,為防止燭火被風吹滅,就用冰塊或用桶盛水凍成冰,再將冰塊中心掏空,以放油燈。這樣的民俗不可能在古籍中找到,這不僅是沒有文人去注意,而且也因為用耗油來解決指示方向的事,本來就不多見。但可以推斷的是,在把油燈用作夜晚照明時期,冰燈就有出現的可能了。這一時期的冰燈從目的上講是為了指示方位的實用目的。這時的冰燈簡單的象一個倒置冰桶。冰燈民俗娛樂階段,據李興盛考證在明朝末年有“冰網燈”的記載,人們利用冰燈過“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節日。這一時期的冰燈儘管在產生光的能源上與冰燈民俗實用期相近,但在目的上卻有了娛樂的性質。由於有錢人家的參與,冰燈形式出現了人物,動物等,體積要比“冰桶”大得多。但受到油燈燃燒需要氧氣的限制,其體積必然不會很大。冰燈藝術消費時期始於1963年的農曆正月十四,它在哈爾濱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的創造主體既有決策層的市委書記、市長,又有組織層的市建委和市工會,還有設計施工層的公園人員,並有園木師,雕塑家的專業隊伍,以及消費層的廣大市民。在提供光的能源形式上採用了電燈,即用放熱少的日光燈。這時的冰燈不需要氧氣助燃,冰燈的規模得到了突破。在藝術來源上,它不僅吸收了園林藝術,還吸收了雕塑藝術。這樣,在製作工具上就引進了圓力、直力和角力,並結合凍的物理性能而又加上了電鋸、扁鏟等工具。我國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認為,自從有了冰燈藝術,哈爾濱的寒冷冬天竟成了旅遊旺季,這一創新舉動的成功來自三個因素,第一是就地取材,第二是民眾基礎,第三是專業隊伍。從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現代冰燈藝術具有四個有機結合的特點。 首先,它是中國傳統文化與東北地域民俗有機結合的產物。中華傳統有 “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民俗,而東北地域又有冰燈這一民俗,兩廂結合自然而然。其次,它又是園林藝術與雕塑藝術的有機結合的產物。冰燈藝術魅力就在於它的藝術源泉多元化,這個多元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溶為一體。再者,它還是古老的冰與現代文明特質電的有機結合。冰為冷,光有熱,它們本該勢不兩立,但在冰燈藝術中,它們卻相得益彰,互為你我,這在其它門類藝術中少見。最後,它又是流經域市的河水與城市文化的有機結構。流經哈爾濱市的河是那條松花江。正是這條江,為哈爾濱市搞冰燈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冰源。儘管通過現代科技,可在其它城市如熱帶地區的馬來西亞搞室內冰燈藝術展,但由於冰是人造的,就是通過技術使冰材透明,也還是比不上松花江的冰質透明,這才叫一方水土養一方人。[6] 傳說在很早以前,每到冬季的夜晚,在松嫩平原上,人們總會看到三五成群的農夫和漁民在悠然自得地餵馬和捕魚,他們所使用的照明工具就是用冰做成的燈籠。這便是最早的冰燈。當時製作冰燈的工藝也很簡單,把水放進木桶里凍成冰坨,鑿出空心,放個油燈在裡面,用以照明,冰罩擋住了凜冽的寒風,黑夜裡便有了不滅的燈盞,冰燈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幫手。後來,每逢新春佳節和上元之夜,人們又把它加以裝飾,而成為供人觀賞的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清代《黑龍江外紀》里對此有過詳細的記載:“上元,城中張燈五夜,村落婦女來觀劇者,車聲徹夜不絕。有鏤五六尺冰為壽星燈者,中燃雙炬,望之如水晶人。”其時,冰燈在南方一些地方也相繼出現過。乾隆、嘉慶年間,四川詩人張問陶曾寫過一首專門描寫冰燈的詩,題名就叫《冰燈》,詩云:“黑夜有炎涼,冰燈吐焰長。照來消熱念,鑿處漏寒光。影濕星沉水,神清月里霜。三冬足文史,底用探螢囊。”南京詩人金德榮在被謫戍新疆巴里坤時,在其古風長詩《巴里坤冰燈歌》中也詠嘆道:“雪山高與天山接,上有萬古不化雪。朔風一夜結作冰,裁雪妙手搏為冰。以礬入冰冰不化,以燭照冰光四射。五里之內盡通明,半月能教天不夜。元夕月輪照碧空,大千人入水晶宮。”

哈爾濱冰燈

哈爾濱是中國冰雪藝術的搖籃,哈爾濱冰燈馳名中外,飲譽華夏。哈爾濱大規模有組織地製作和展出冰燈始於1963年,人們利用盆、桶等簡單模具自然冷凍了千餘盞冰燈和數十個冰花,於元宵佳節在兆麟公園展出,轟動全城,形成了萬人空巷看冰燈的盛大場面。至今許多老哈爾濱人回想起來仍然記憶猶新,感慨萬千。這也是我國第一個有組織、有領導的冰燈遊園會。當時就有人即興作詞,來形容這“萬人空巷,盛極一時”的今古奇觀:“燈節,燈節,玉樹冰燈明月。人山人海興濃,園北園南燭紅。紅燭,紅燭,普照萬民同樂。”冰燈是黑土地的特產,是龍江人的驕傲。從盆製冰景到一年一度大規模的冰燈遊園會,哈爾濱冰燈藝術日趨成熟,它的影響和輻射早已使其馳名世界,風靡海內外。1985年,勤勞智慧的冰城人民進一步挖掘冰雪熱能,開發冰雪資源,以蜚聲中外的冰燈遊園會為中心,推出了以冰雪藝術、冰雪體育、冰雪文化、冰雪旅遊、冰雪經貿為內容的哈爾濱冰雪節,把讓人畏懼的冰雪變成了寶貴的自然資源,給冰城之冬增添了盎然的春意。以後每年的1月5日(農曆小寒這天),便成為哈爾濱人民特有的地方性傳統節日,北方人改變了足不出戶的“貓冬”習慣,開始參加各種冰雪活動,哈爾濱之冬不再寂寞,哈爾濱的冬天熱了起來。[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