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再過露筋祠①
翠羽明尚儼然②,
湖雲祠樹碧如煙。
行人系纜月初墮,
門外野風開白蓮。
注釋譯文
①露筋祠:在今江蘇高郵。王象之《輿地紀勝》記載:“露筋祠去高郵三十里。舊傳有女子夜過此,天陰蚊盛,有耕夫田舍在焉。其嫂止宿。姑曰:‘吾寧死不失節。’遂以蚊死,其筋見焉。”
②翠羽:指頭飾。明:指耳環。
作品鑑賞
這首詩首句寫祠中神像,採取了避實就虛之法。詩人不直接描摹神像塑造得如何,她的儀容怎樣,而只是用一些美麗的妝飾來襯托她的風姿,則神像之美就不言而喻。起句點題,下三句就宕開去寫。祠在湖邊,湖上的雲,祠畔的樹,四望一碧,如在霧中,景色幽美,情韻飄渺。而詩人經過這裡,停船夜泊的時候,正值月落。祠門之外,平野的風徐徐地吹拂著。這時,白蓮開放了。靜夜殘月,郊野微風,行人遠來,白蓮正放,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詩人所面對的是一個為了所謂貞節而犧牲了性命的女子,但他巧妙地避開了對這一問題的正面議論,而是從題外取神,著重於祠堂外邊景色描寫,而以白蓮暗喻這位姑娘的純潔而已。這種手法,在作者是若有若無,在讀者可見仁見智,但都情景交融,泯合無間。晚唐陸龜蒙有一首題為《白蓮》的詩:“素花多蒙別艷欺,此花真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詠白蓮花,卻幾乎完全沒有花費筆墨去刻畫其外形,而是集中力量去描寫它的神態和性格。這種遺貌取神的寫法,與王詩如出一轍,可見二者的淵源,唯一寫人,一詠物而已。事實上,王士自己也曾說:“余謂陸魯望(龜蒙字)‘無情有恨何人見,月白風清欲墮時’二語,恰是詠白蓮,移用不得,而俗人議之,以為詠白牡丹、白芍藥亦可。此真盲人道黑白。在廣陵有題露筋祠絕句,……正擬其意。一後輩好雌黃,亦駁之云:‘安知此女非嫫母(古代著名的醜女),而輒雲翠羽明耶?’余聞之,一笑而已。”(《漁洋詩話》)這說明,王氏是有意向陸龜蒙學習,脫略形似;而即使如那一“後輩”所說,此女極醜,為詩人的主觀感情服務,又為何不能把她寫得很美麗呢。這也是遺貌取神。(參看沈祖�《唐人七絕詩淺釋》)還要強調的是,這首詩也是其神韻說的體現。他曾多次提出得意忘言,興會神到,認為“舍筏登岸,禪家以為悟境,詩家以為化境,詩禪一致,等無差別”(《帶經堂詩話》卷三微喻類),反覆標榜“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首詩的空際落筆,想落天外,注重風神,為知行的統一提供了一個證明。
這首詩作為一首時代變更的悲歌,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唱出了當時江南士子之殤,還糅合了作者的真情流露。它不同於同時代的那些歌頌節操的露筋主題詩歌,內含情感百轉曲折卻又細膩真實,故得以脫穎而出,至今不衰。
作者簡介
王士(1634―1711),字子真、貽上,號阮亭、漁洋山人,死後避雍正諱改士,新城(今山東桓台)人。公元1658年(順治十五年)進士。公元1659年(順治十六年)授揚州推官,任職五年,興利除弊,多有善政,且“日了公事,夜接詞人”,人稱“天才”。累官至刑部尚書。康熙朝被稱為詩之正宗,為錢謙益之後的詩壇盟主,左右詩壇數十年。其詩以七絕最為擅長,涵情綿邈而出於雍容澄淡,善融情入景,神韻卓絕。惟內容多屬模山范水、弔古傷情之類,是康熙“盛世“之音的代表。事跡參《清史稿》本傳和自撰《年譜》。士著作宏富,詩文集有《阮亭詩鈔》、《帶經堂全集》、《漁洋山人精華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