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冀汸原名陳性忠,是湖北天門人,1918年12月8日出生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後回國求學,194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是中國作協全國委員會名譽委員。
歷任南京郵匯局員工子弟國小教員,杭州安徽中學教員、教務主任,浙江省文聯《浙江文藝》編輯、創作組組長,中國作家協會浙江分會專業作家、副主席,《江南》雜誌編委,文學創作一級。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第五屆名譽委員,浙江省作家協會顧問。1940年開始發表作品。195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主要成就
著有長篇小說《走夜路的人們》、《故園風雨》等3部,散文《望山居偶語》、《無題之什》,敘事長詩《喜日》,詩集《躍動的夜》、《灌木年輪》等8種。詩集《躍動的夜》、《灌木年輪》等8種。中篇小說《法林外史》獲中國作協1980—1981年優秀文學獎,詩歌《北京二題》獲浙江省1982年優秀作品獎,詩集《灌木年輪》獲浙江省1993—1996年優秀文學作品獎。
名人軼事
1935年12月,冀汸在武漢發表了首部詩作《昨夜的長街》,題材是當時的“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
初試啼聲的冀汸當時還是一名中學生。70多年後回顧自己的創作生涯,老人依然認為,“一二九”運動的鬥志精神一直激勵著自己創作。“戰士和詩人是一個人的兩個化身,只有無條件地作為人生的戰士,才能成為藝術中有條件的詩人。人生的戰士是正直的人、勇敢的人、說真話的人。”
“詩人必須是戰士,這是冀老一生的信仰。”《冀汸文集》主編、女詩人樓奕林回憶說,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冀汸正直敢言的性格始終未改。有一年,浙江省作協在莫乾山開會,冀汸在上山途中聽說有一位“他不喜歡”的作家也應邀參加,立即折返,原因是那位作家抗戰時在後方寫的都是“鴛鴦蝴蝶”之類的文章。
“七月派”是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在國統區的一支重要的現實主義詩歌流派,得名於著名文藝理論家、詩人胡風主編的《七月》雜誌,而冀汸的成名作、長詩《躍動的夜》就是在《七月》上發表的。
60歲後,冀汸迎來第二個創作高峰期,並參加了浙江省作協《江南》雜誌的草創工作,為浙江文壇培養了一批青年作者。樓奕林告訴記者,詩人的記憶力是驚人的,創作力也是驚人的,80歲他開始學習用電腦寫作,寫下了30萬字的回憶錄《血色流年》。多年住院,他的病房裡桌上都放著電腦,隨時可以寫作。
“冀汸始終認為,詩歌應該是戰鬥的,應該是為人生的,而不是用來把玩的,不管是歌頌還是批評,詩歌都應該反映現實,而不是無病呻吟。”原浙江省作協主席、詩人黃亞洲說,每次與這位詩壇前輩交流,對方都會強調戰鬥精神。“他為真理鬥爭了一輩子,即使身處逆境,也沒有放棄創作、放棄鬥爭。他又是個充滿憂患意識的人,很贊成改革開放,希望路子能走得更快些。”
“這幾年每次去看冀老,他都問我浙江詩歌創作形勢怎么樣。我就告訴他,我們又出了一批青年作者,他聽了很高興,說年輕人的詩寫得比我好。”黃亞洲回憶說,2004年,他向冀汸送上自己的詩集《磕磕絆絆經緯線》,老人囑他再拿一本來,要寄給另一位“七月派”詩人綠原。“我感到儘管過去了半個世紀,歷盡坎坷的老詩人們還在情真意切地關注著中國的新詩。”
今年9月29日,另一位“七月派”著名詩人牛漢逝世。樓奕林說,雖然沒法準確統計,但是“七月派”詩人在冀汸身後還健在的,至少可以說是寥寥無幾。“他是無神論者,把生死看得很透徹,還說過這樣的話:要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上‘科學社會主義者冀汸’。”
而黃亞洲至今還記得十年前“冀汸的笑聲”。當時,冀汸已經86歲,在浙江醫院安裝心臟起搏器,還要引流顱內積水。手術成功後,老人蓋著白色被單,躺在推車上,被推出手術室的大門,對著天花板縱聲大笑:“哈哈哈,我又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