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兵馬俑博物館還是一片田地,1974年3月29日,陝西省西安市臨潼縣西楊村的農民在打井時挖出了秦俑的陶片,從此,這裡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法國總理席哈克參觀後說:“世界上有七大奇蹟,秦俑坑的發現堪稱第八大奇蹟。”
30年過去了,可是這裡仍有許多未解之謎。
陝西省驪山北麓,茂密的林木掩映著一組規模宏大、外觀別致的建築,這就是聞名遐邇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兵馬俑坑發現於1974年,位於秦始皇陵以東 1.5公里處,經考古工作者連續多年大規模鑽探及研究考證,這裡是中國第一個封建皇帝秦始皇之陵園中一處大型從葬坑。從此,這塊曾是亂石堆積,偏僻冷寂的荒漠田野熱鬧起來。它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無數中外遊客紛至沓來……前不久,記者又一次重訪這裡。
奇蹟製造三十年未解之謎
如果把兵馬俑和古希臘、古羅馬的雕塑放在一起,可能看不出兵馬俑在藝術方面的精美,兵馬俑勝在“奇”上。它究竟是怎樣的奇法?兵馬俑博物館老館長袁仲一先生曾經說過,“為什麼說兵馬俑是個奇蹟?我總結出了三個字:大、多、真。大就是陶俑像真人真馬一樣大小,過去在博物館裡經常看到一些陶俑,但都比較小,一般都二三十厘米,最多也就六七十厘米。兵馬俑真人一樣大小,在感官上超過了人們的想像。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在感官上發生一定變化,它會自然地產生一種力量和藝術上的崇高感。兵馬俑1、2、3號坑出土的秦俑達到8000多件,僅1號坑就有6000多件,大氣磅礴,鄧小平當年看到後一直感嘆‘不得了,不得了 ’。”
記者了解到,從兵馬俑發現開始,袁館長就一直沒離開過這個地方,別看挖出來的文物有8000多件。可他都能如數家珍般說得很具體。他介紹說:“兵馬俑都是一個個雕出來的,不是用模子做出來的,雕塑的人很多。據我初步統計,發掘和修復過程中,發現製作者的名字有87個,這些人都是老師傅了,下面還有一些徒弟,我推算一下,一個老師傅帶著10個徒弟,就是870個人。我估計有上千人參加了這個工作,在中外雕塑藝術史上這都是奇蹟。由於製作的人很多,一個人一種風格,有中央宮廷的工匠,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工匠。一般人看兵馬俑覺得都差不多,由於我們搞的時間長,能看出是什麼人做的,宮廷工匠製作的作品從形象來說都是大力士,非常英武,來自民間的工匠製作的風格比較清新活潑,高矮胖瘦都有,這和他們的生活環境有關係。從整體看,宮廷工匠的技藝水平高一些,比較熟練一些。民間工匠水平有高有低,這主要體現在身體的比例上,比如胳膊的長短不一,手的大小不一樣。另外從面部表情上也可以看出水平的高低。所以,席哈克提出了是世界第八大奇蹟,全世界的人都接受了。”
當然,出土文物在證實一些史實的同時,也同樣給專家學者帶來更多的問題,兵馬俑由於其特殊時代、背景和出土量之大,它製造出的未解之謎也遠遠多於任何出土文物。這些謎團涉及到政治、社會、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
過去認為中國的雕塑藝術是在南北朝以後佛教傳入中國才真正發展起來的。兵馬俑發現以後,可以看出中國的雕塑藝術遠在秦代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成就。古代民間雕塑有六法,堆塑捏貼畫刻,兵馬俑上都有。另外從雕塑風格上講,秦的雕塑藝術與西方有所不同,西方是高度的寫實,秦俑不是這樣,它寫實,但帶著一定的寫意。
在兵馬俑出土的青銅劍上,可以看到,這些劍出土時候都非常鋒利,基本上光亮如新,有的根本沒有生鏽,製作得也非常規整,經過檢測,它表面上??德國在1937年發明,美國在1950年發明,但兩千多年以前,中國就掌握了這門技術,真是冶金史上的奇蹟。
出土的青銅劍在古代到底是怎樣的工藝流程?有人做過各種模擬性實驗,北京冶金技術研究院做過一個實驗,用老陳醋、土硝和鉻礦石加在一起加熱,加熱到800 度,變成液體,塗在劍的表面。有人還用藍寶石在劍的表面上摩擦,可以把鉻塗在劍的表面上。另外,像出土的銅馬車,一輛車有三千多個零部件,組合起來非常複雜。它的車蓋有2平方米,薄度有2~4毫米,是澆鑄而成的,這對溫度的要求非常嚴格,過高過低都會“千瘡百孔”,還有車上的傘,首先要澆鑄成銅塊。邊上用鍛造技術,這涉及到合金量的比例,如果含錫量過多或過少都不行。
記者了解到,兵馬俑的製作也是個問題,這么大是怎么製作出來的?現在做都是分節做的,燒出來之後堆在一起的。那時候是整個燒出來的,有兩個問題不好掌握,泥巴從濕到乾的收縮比怎么掌握?燒制過程中軟化到硬結的收縮比例怎么掌握?還有兵馬俑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薄厚同時放到窯里燒,怎么掌握火候?還有泥巴,摻和石英砂的比例怎么掌握?諸如此類的技術問題,在當時都是怎么解決的?至今依然沒有搞清楚。
發現“奇蹟”,富了周圍農民
在兵馬俑博物館的西側,有兩個村子,一個是西楊村,一個是下河村。兵馬俑發現30年後,現如今的西楊村由於兵馬俑的發現和興建秦陵遺址公園,已經“縮水”得所剩無幾,不少農民搬到了兵馬俑博物館的東側居住。記者在這兩個村子採訪時發現,這裡的耕地不多,據村民介紹,原來耕地有很多,雖然現在每家都有耕地,但面積比以前少多了,大部分農民都藉助兵馬俑和秦皇陵一帶的旅遊景點做起了生意,有開飯館的,有開車的,有做建築工的,有做導遊的,有賣紀念品的。總之,不管他們做什麼,都跟當地的旅遊有關。靠著旅遊業,農民逐漸富裕了。
在秦陵遺址公園看管樹木的西楊村農民楊鈺告訴記者說:“兵馬俑沒有發現前,這裡很窮,農民一天的工分是7分,當時外地姑娘都不願嫁到這裡,這裡年年都沒糧食吃,而且還極度缺水。”30年的旅遊經濟發展讓這兩個村子發生了巨變,有的農民買了兩輛汽車,村里所有人都住上了兩層小樓。在村子裡,記者遇見一位老太太,她在縫製手工藝品,她說一天能縫5個,一個可以賣5元錢,而且這個工藝品很好賣。“買的全是外地人,還有許多高鼻樑的外國人呢。”老太太笑眯眯地比劃著名告訴記者。
兵馬俑所處的秦陵鎮農民如今絕大多數都在博物館附近做生意,他們誰都會說上幾句外語,靠旅遊吃飯使很多農民確實富起來了。
究竟是誰發現了兵馬俑
1998 年,時任美國總統的柯林頓在參觀兵馬俑時,說了一句話:“兵馬俑很了不起,發現兵馬俑的人也了不起。”到兵馬俑參觀的外國元首有很多,但是像柯林頓這樣指名道姓要見發現人還是頭一次。於是,當年兵馬俑發現人之一的楊志發有幸見到了柯林頓。關於兵馬俑的發現人問題,時隔30年,依然有多種不一的說法。
當時發現兵馬俑是什麼情況呢?據兵馬俑袁館長回憶,1974年3月,西楊村打井,當時在場的有三個生產組,每個組兩個人,西楊村農民楊新滿當時是政治隊長。陶俑挖出來之後,他們也不認識,到處亂丟,後來臨潼縣文化館的趙康民把這些東西收集起來,讓農民用架子車拉回去。當時送到縣文化館的農民就有楊新滿。在此之前,當地農民曾三十多次看到過陶俑,但就不知道是什麼東西。1974年還是這個情況,村裡的老太太還燒香磕頭,說是瘟神,把俑頭敲碎了,有的放到田地里當成稻草人趕鳥。老袁當時去的時候,從馬路邊上、垃圾堆里揀出很多陶俑殘片,從廢品收購站里收回了很多銅箭頭。
兵馬俑博物館一位女講解員告訴記者,“這么多年來,人們比較認可的兵馬俑發現者就是西楊村的農民楊志發。”不久前的一個下午,記者在她的帶領下,找到了正在兵馬俑博物館簽名售書,如今已71歲的楊志發,當記者提出要對他進行採訪時,沒想到被他搖頭拒絕。問他為什麼不接受採訪,老人家只嘟囔著說了一個字:“煩”。究竟是什麼讓這位老人如此煩心呢?顯然當地其他農民競相爭奪發現權讓他感到了不快。有人提議,與他一起照相。他一口答應,不過照一次相,要收50元人民幣。儘管老楊要收錢,可要與他合影的遊客仍然不少。記者從側面了解到,除了柯林頓接見過他,日本NHK電視台還曾把他請到日本,專門講述當年發現兵馬俑的過程。但由於其他農民對發現人的異議,讓這位整天坐在博物館商品部悠閒地簽名售書的老人如今變得有些不安。
記者隨後又在秦陵國家遺址公園找到了楊新滿,67歲的他如今在一位私人老闆開的玉器店裡簽名賣書,老闆一個月給他1000塊錢,記者見到他時,他的面前除了擺著臨潼縣(今臨潼區)文化館給他頒發的一張發現兵馬俑證明書外,還在旁邊牆上懸掛了一幅巨大的他和兵馬俑的合成像,這位老人同樣表示出不滿,他說,當年發現兵馬俑的人一共有9人,現在只剩下4個了,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得到一個讓他滿意的結果。楊新滿想得到的是什麼結果?為什麼這些人對“發現人”這么看重?陝西省文物局負責人說:“還是利益的驅動。”他們提出的要求是在1號坑當年打井的地方標明發現人的名字。頒發發現認證書,並給予他們一定的物質獎勵和補償。對此,兵馬俑博物館的負責人強調說:“我們只能說,是農民當年打井時集體發現的,別的什麼都不會做,而且國家從來沒有做這樣的先例!”
“發現人”之利,攪亂旅遊市場
記者在兵馬俑博物館採訪時發現,“發現人”簽名售書已經成了當地的一道景觀,但也常常因此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糾紛。比如在採訪楊新滿的時候,由於簽名問題,導致遊客與玉器店的服務員爭執起來,引起眾人圍觀,嚴重影響西安的形象。還有就是在兵馬俑博物館,一些“野導”(即沒有經過培訓考核和頒發上崗證的導遊)利用種種欺騙和暗示手段讓遊客去買楊志發籤名的書。在博物館內,記者跟隨在一個旅行團的後面,聽到導遊如此介紹:“這裡就是當年農民打井發現兵馬俑的地方,當年發現兵馬俑的人,現在只剩下楊志發一個人了,他現在已經退休,是咱們館的名譽館長,享受館長的待遇。楊先生平時特別忙,要參加學術活動和接見外賓,偶爾到館裡簽簽名,不知道他今天在不在(其實楊志發差不多天天都在),我們一會兒到後面看看。”之後“野導”刪繁就簡,沒一會兒就把遊客帶到了楊志發籤名的地方,一進來就驚呼:“你們今天真幸運,他在這裡。”之後“野導”介紹,楊志發麵前擺的關於兵馬俑的畫冊只印了3000本,馬上就賣光了。實際上,這本沒有標出定價的畫冊在西安的旅遊點到處都是,而且每個地方定價都不一樣。記者從兵馬俑博物館了解到,博物館迄今只有袁仲一一個名譽館長。按理說,楊志發作為兵馬俑的發現的人之一,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在館裡簽名售書。但是經過一些“野導”的蠱惑,這裡面便多少有了一些欺騙的成分,因為每賣出一本書,導遊有數額不等的回扣。
在這裡,不僅是“野導”在吃“發現人”,就是正宗的導遊,也參與其中。如此搶吃“發現人”,讓好多熱心的遊客大呼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