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詞目】六軍
【拼音】liù jūn
【注音】 ㄌㄧㄨˋ ㄐㄩㄣ
泛指禁軍。
(1).天子所統領的軍隊。《周禮·夏官·序官》:“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左傳·襄公十四年》:“ 周 為六軍,諸侯之大者,三軍可也。”後因以為國家軍隊的統稱。《三國志·魏志·辛毗傳》:“且四方之寇,莫大於 河 北; 河 北平,則六軍盛而天下震。” 宋 范成大 《州橋》詩:“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廻。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清 黃遵憲 《七月二十一日外國聯軍入犯京師》詩:“莫問空拳敺市戰,餘聞扈蹕六軍驚。”
(2). 晉 世稱領軍、護軍、左右二衛、驍騎、游擊為“六軍”。《南齊書·百官志》:“領軍將軍、中領軍。護軍將軍、中護軍……左右二衞將軍。驍騎將軍。游擊將軍。 晉 世以來,謂領護至驍、游為六軍。”
(3).指 唐 之禁軍六軍。《新唐書·百官志四上》:“左右龍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號六軍。”按,《舊唐書·職官志三》說六軍,與此不同。 清 王鳴盛 《十七史商榷·新舊唐書十三》:“六軍,據《新志》以龍武、神武、神策各左右當之,而《舊志》說六軍則數左右羽林,而不數左右神策。《通典》說六軍與《舊志》同……要之,六軍之名乃取舊制書之,至中、晚 唐 神策軍權最重,故《新志》以後定者言之歟,今未能詳考。”
基本內容
泛指皇帝的禁衛軍。唐代指北衙禁軍。唐代禁軍分為南北二衙﹐南衙禁軍由十二衛(見十六衛)統率的府兵輪番充任﹐主要是作朝會時的儀仗以及守衛宮城南面的宮門官署。北衙禁軍最初由隨李淵起兵太原的元從軍人及其子孫充任﹐稱為“元從禁軍”﹐負責守衛宮城的北門及隨同皇帝在苑中遊獵﹐是皇帝最親近的侍衛軍人。唐太宗貞觀十二年(638)﹐於玄武門置左右屯營﹐其兵號為飛騎。飛騎除以“元從禁軍”的子弟選補外﹐也從府兵中挑選﹐後來也行召募。其時﹐屯營屬於左右屯衛。龍朔二年(662)﹐改左右屯衛為威衛﹐左右屯營獨立。同年﹐改左右屯營為左右羽林軍﹐兵號仍為飛騎。太宗時﹐從飛騎中選取驍健善騎射者百人﹐號為百騎﹐作為遊行時的侍衛。武后永昌元年(689)擴大為千騎。中宗景龍元年(707)又改名為萬騎。唐玄宗用萬騎消滅政敵太平公主﹐因此特別重視它。至開元二十六年(738)﹐遂把萬騎從左右羽林軍中分出﹐置為左右龍武軍兵號萬騎。於是北衙有了四軍。當時﹐四軍兵士大致全出於召募。安史之亂中﹐肅宗即位靈武﹐至德二載(757)置左右神武軍﹐兵號為天騎﹐從跟隨肅宗到靈武的官員子弟中選充。北衙禁軍這時才有六軍。自此以後﹐唐代所謂六軍即指左右羽林﹑龍武﹑神武軍。但實際上﹐早在天寶間﹐北衙軍(當時只有四軍)已失去戰鬥力﹐後置的神武軍也是這樣。安史之亂後﹐另有由一支邊防軍演變而成的禁軍──神策軍取代了它們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