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屯鄉

六屯鄉

六屯鄉位於貴陽市境正北面,修文縣境東部。有人口1637戶7570人,土地面積6216.897畝,農業總產值達52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30元。六屯鄉氣候溫潤,有充沛的雨量,經濟發展迅速,但教育有些落後。

基本信息

六屯鄉六屯
六屯鄉位於貴陽市境正北面,修文縣境東部。地理座標東經106°46′—106°53′,北緯26°53′—27°00′。鄉境東西長10公理,南北寬12公理,總面積88.576平方公里。東北與開陽縣接壤,南與烏當區一衣帶水(以桃源河為界),西同扎佐鎮友鄰。鄉政府駐地都堡村,距省城貴陽58公理,距修文縣城32公理。由政府駐地沿扎六公路20分鐘車程,即可到達貴遵貴畢高等級公路、210國道、321國道複線扎佐段,由此可上川黔鐵路,通住全國各地。

六屯鄉地處雲貴高原東側梯級大鈄坡上,位於雲霧山北面。鄉境處於楊子準台上面的黔北台隆、遵義斷拱貴陽複雜構造變形區的東部,境內以發生於白堊紀期間的燕山運動和早晚古生代這間的加里運動形成的褶皺和斷層最為顯著,形成了高山大壑,溝谷縱橫,山地為主,小盆地,平壩兼而有這的地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處為石貓貓主峰雲峰山,海拔1581為,最低處為桃源河出口處,海拔950米。流經鄉境的魚梁河、光洞河及其支流,千百年的沖刷切割,河谷深低,耕地高,水位低,生產用水困難。

境內氣候屬亞熱帶至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季節變化明顯,垂直差異較大。年日照時間1319小時,年平均氣溫13.5℃,平均降雨量1192毫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境內林木繁茂,動植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45%,素有森林這鄉美譽!

鄉境元代屬貴州等處蠻夷長官司,明初分屬貴竹長官司、新貴縣。清代同屬貴築縣,民國4年劃入修文縣境,分屬南區8保、東區6保以及東區8保一部。民國21年,屬六屯鄉和桃源鄉。民國24年分屬清定聯保、沿河聯保。民國31年屬沿河鄉。民國36年11月,沿河鄉改稱桃源鄉。

解放初屬扎佐區桃源鄉,1952年民主建政後分屬六屯鄉和桃源鄉。1958年建人民公社,鄉境屬飛躍公社。1961年縮小公社規模,鄉境分屬六屯、桃源兩公社。1984年4月,實行政社分設,建鄉,鄉境分屬六屯鄉和桃原鄉。1992年,撤六屯鄉、桃源鄉,合併新建今六屯鄉,迄今只十餘年。

六屯鄉政府駐地都堡村,歷史上稱格都堡(又名疙蔸堡),有著悠久的歷史。明初建立貴州前衛,衛在邊境駐軍,以衛領百戶所為單位,每所置一屯堡,以防土司肇事。進義校尉何濟川,因功封百戶,駐守貴州衛,在洪邊十二馬頭與貴竹長官司接壤的疙蔸地方築堡屯兵,監視水東宋氏的行動。此即今六屯之“屯”的來歷。

民國24年(1935年)4月3日,中央紅軍長征從息烽安馬樁出發,過疙蔸堡經大木、桃源取道開陽小田壩出鄉境。紅軍在鄉境的長田、大木、桃源等地宿營,殺富濟貧,開倉放糧,在六屯這塊土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為種。紅五軍團在大木留下的標語“紅軍是乾人的隊伍”至今保存完好。

六屯鄉遠離城市,自古至今,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們,以農業為主業。在元代,各長官司轄境耕地全為土司領主占有,土著百姓處於農奴地位,自身都是領主的財產,任憑領主奴役,像牛馬樣的無休止的勞作。明代實行“土流並治”,除屯堡的軍戶外,土著居民的境地並沒有改變。伴隨清王朝入主中原,元明時期的土司制度即宣告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陰雲籠罩整個社會,廣大農民靠討種地主的土地過活,慘遭地租、高利貸,以及各種苛捐雜稅剝削。到民國38年(1949),當時的桃源鄉(轄區與今六屯鄉略同)有人口1637戶7570人,土地面積6216.897畝。其中地主73戶498人,占有土地1735.753畝,人均吃糧3489斤。佃農339戶1415人,占有土地49.335畝,人均吃糧34.1斤,過著住草棚,睡草窩,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悲慘生活。

解放初,黨領導廣大人民民眾開展清匪反霸,實施土地改革,徹底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沒收地主的全部土地,徵收富農多餘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實現“耕者有其田”。廣大農民得到了做夢都想不到的土地,煥發出前所未的生產積極性,同時大力開墾荒地,糧食產量迅猛增長。雖然遭受“大躍進”、“大辦人民公社”、以及自然災害的挫折,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糧食總收入為3788423斤,除去各項扣留1705782斤,人均吃糧508.5斤。經濟總收入為774063元,人均經濟收入62元。

“十年浩劫”,農業生產和經濟建設遭受到極大打擊,經濟停滯不前。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政府把精力轉移到經濟建上來。先是從農業土地體制改革入手,搞活農村經濟。繼而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壯大農村經濟。

進入90年初,國家改革的重點開始從農村轉入城市,伴隨城市改革取得的巨大成果,拉動了鄉境農村富裕勞動力的轉移,打工經濟成為鄉經濟成長的點。到2005年,地方性財政收入達129萬元(全面免收農業稅後),糧糧食總產量0.75總萬噸,蔬菜總產量0.725萬噸,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564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2473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226萬元,實現鄉鎮企業增加植728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352萬元。農業總產值達52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30元。

六屯的教育解放前非常落後,清代只有少數私塾、村塾、族塾。能夠入塾讀書的只有地主富農的子弟,廣大貧佃僱農的子女肚子都填不飽,讀書只能是夢想。文盲充斥鄉境。

民國元年始有1所國小,在校學生20餘人。到民國37年,鄉境國小發展到6所,在校學生不足300人,教育還相當落後。

解放後,黨委政府致力於發展教育事業。在鄉境大力興建學校,做到一村一校,讓農村孩子就近入學,農村村民子女受教育育面大大提高。1959年後,開始發展初級中等教育,部分國小開始附設戴帽國中班。1986年鄉境普及六年國小教育,2000年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同時高標準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達到國家標準,2002年鄉境中國小普及實驗教學。鄉境教育得到極大發展。到2005年,鄉境有國小6所,中學1所。在校學生1897人。國小入學率達99.79%,國中入學率為1084%,,三類殘疾兒童入學率達100%,15周歲完成率為95.27%,17周歲完成率為88.31%。

解放前的六屯,交通閉塞,沒有公路。趕集交換物資都是人背馬馱。解放後經過50多年的建設,鄉境初步形成公路網。有縣級公路2條28公里,鄉級公路6條17公里,進村進寨公路13條16公里。全鄉通車總里程57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公路0.6公里。2005年,全鄉擁有客、貨汽車28輛。2000年通訊光纜架通六屯以來,到2005年,鄉境固定電話用戶達1561戶,13個村11個村通了固定電話。2001年,移動公司在鄉境都堡村建第一個移動機站,鄉境開始使用行動電話,到2005年,在鄉境建了5個移動機站,行動電話用戶達1540戶。行動電話信號覆蓋整個鄉境。

“栽上梧桐樹,自有鳳凰來”。鄉境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極大改善,神州漂流公司落戶獨山村桃源可發展旅遊業,號海科技公司擇址西沖村發展早熟蔬菜,鼎業、浩天等企業在長田、大木等村發展採掘業,壯大鄉境的非公有制經濟實體,改變了鄉境與城市的二元經濟結構,為鄉的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成為拉動鄉經濟騰飛的火車頭。

新興的六屯鄉,像一匹年輕的駿馬,快步疾馳在建設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大道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