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君子[10]

六君子[10]

南宋寧宗六君子:楊宏中、林仲麟、徐范、張行、蔣傅、周端朝。賢關六君子(南宋理宗):劉黻、陳宜中、黃鏞、林則祖、曾唯、陳宗。明熹宗朝前六君子: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顧大章;明熹宗朝後六君子:周起元、黃尊素、繆昌期、周順昌、周宗建、李應升,皆是與魏忠賢的鬥爭。戊戌六君子(清代末年):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維新運動的力推者。籌安六“君子”(民國初年):楊度、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如、胡瑛,為袁世凱的復辟帝制行為鼓吹。萬通六君子(當今):潘石屹、馮侖、王功權、劉軍、王啟富、易小迪,當代成功創業者。

基本信息

南宋寧宗

南宋寧宗六君子南宋寧宗六君子

人物

楊宏中林仲麟徐范張行蔣傅周端朝

事件

右相趙汝愚受誣陷,六人為之上書,發配,時人稱之為“六君子”。

說起歷史上的“六君子”,大部分人都知道這是指清朝末年戊戌維新變法運動中捐軀的譚嗣同、林旭、劉光第、楊銳、楊深秀、康廣仁等六位愛國志士。但是“六君子”這個名詞,卻由來已久。早在九百多年前的北宋神宗時期就出現了。到了南宋寧宗時代,所發生的一次“六君子”事件,則在福建的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南宋孝宗皇帝統治時期(1163~1189年),算是整個腐朽的一百五十年的南宋政權之中相對比較安定的時期。這個時期有一位頗為開明賢達的名臣趙汝愚為之協理朝政。由於趙汝愚很看重讀書人,當時士林中的一些名儒學士如朱熹、彭龜年等人,都因趙汝愚的推薦而被一度重用。

就在孝宗時期這樣一個短暫的比較安定的社會局面出現以後,卻引起了一股陰私腐朽的反動政治勢力的反對。這股政治勢力就是以當時全國最大的官僚地主韓佗胄為首的一群反動官僚。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崩,接位的光宗皇帝,因為病弱,不能治理國家大事,在即將出現一個中央“權力真空”、全國動亂的局勢之時,還是趙汝愚較有膽識,兢兢業業地輔佐寧宗皇帝繼承了帝業,穩定了局勢。但是韓佗胄就在這個時期,利用寧宗皇帝和皇太后的缺乏理智和經驗,製造流言,誣告陷害。他把趙汝愚重用天下英才,說什麼是有野心的,對朝廷不利,非把趙汝愚清除不可。於是在寧宗慶元年間,趙汝愚含冤受貶,被撒掉了右丞相的職務,並謫住寧遠軍(廣西容縣)。當趙汝愚被謫途中,經過衡州(湖南衡陽),又被當地的守臣虐待而至暴死。

當趙汝愚被謫的訊息傳出以後,立即激怒了京都的一些正直的讀書人。其中以太學生楊宏中為首,聯合了徐范、張道、林仲麟、蔣傅、周端朝,共六個京都名士,上書朝廷,強烈要求保救趙汝愚。但這一保,不但救不了趙汝愚,反而更加激怒了韓佗胄。當時大權已經掌握在韓的手中,於是六位正直的書生,全部被韓佗胄判刑,分別被遣送到安徽太平州(今當塗土縣)、浙江臨海縣一帶“編管”(即交給地方官去管制),當時人們就把這六個人稱之為“六君子”。由於這個歷史事件發生在宋朝慶元年間,所以史家又稱為“慶元六君子”因他們都是福建人,故又稱之為“閩中六君子”。以後清朝末年的“戊戌六君子”的稱號,也是使用了這樣一個歷史名詞。

福建六君子是以楊宏中為首。楊宏中,字充甫,侯官縣人。他是一位很有才華的政論家。他在那一篇僅對韓佗胄陷害忠良的《上書》中,痛陳:“自古國家禍亂之由,初非一道。惟小人中傷君子,其禍尤慘……小人得志,仇視正人,必欲空其善類,然後可以肆行而無忌。於是人主孤立而社稷危矣!黨錮敝漢,朋黨亂唐,大率由此。元祐以來,邪正交攻,卒成靖康之變。臣子所不忍言,而陛下所不忍聞也!”文章中還提到,自孝宗以來數十年間,國家之所以較為安定繁榮,全賴趙汝愚輔佐之功。當時趙汝愚兵權在握,何事不可為?何事不能為?為什麼國家動亂時,趙汝愚手中又有兵權,當時卻不說他有野心,而現在國家安定了,卻反而說他有野心?楊宏中的這篇《上書》,在京師太學生中爭相傳閱。後來寧宗幸學,特旨放參,宏中登開禧初進士,教授南劍州。

福建六君子中的其他五位,也都是當時的京都“太學生”。他們是:徐范,字夷父,侯官縣人。少孤,刻苦授徒養母,舉於鄉,入太學,詩賦極佳,大都以詩明志。如他的一首登太行山詩云:“茫茫遠樹隔煙霏,獵獵西風振客衣,山雨未晴嵐氣濕,溪流欲盡水聲微。回車廟古丹青老,碗子城荒草木稀。珍重狄公千載意,馬頭重見白雲飛。”全詩的立意在最後二句。狄公即狄仁傑,是唐朝的名臣,曾經勸止武則天大造佛象,以不畏權勢著稱於世。徐范在詩中寄意,希望出現象“狄公”這樣不怕死的名臣,才能扭轉局勢。後來徐范登嘉定初進士,累遷國子監主簿,知邵武軍。

張道,字周甫,一字用叟,先世寧德人,徙羅源,在京都太學時,與楊宏中等同上書。時道之伯父磻宰清河,寄之以詩云:“賈誼誰言終不遇,酈生自謂我非狂。橫江一網空朝市,何物充庖薦廟廊”後佗胄誅,詔褒慶元上書六人,道受泰如令。

蔣傅,字象夫,福建人。

周端朝,字子靜、福建人。

林仲麟、字景仲,寧德縣人,倜儻有大志紹熙中試太學第一。

南宋理宗

又被稱為賢關六君子。

人物:劉黻陳宜中黃鏞林則祖曾唯陳宗

事件:晚宋王朝統治階級內部鬥爭激烈,黨禍橫生,局勢險惡,丁大金專制用事謀奪董槐相位,故劉黻、陳宜中、黃鏞、林則祖、曾唯、陳宗六人伏闞上書攻丁大全,劉黻有言“朝廷進退大臣,須當以禮,結果削去學籍,送南安軍,流放橫浦。這種不附權勢的正義鬥爭精神,為時人所讚賞,稱賢關六君子。

劉黻(1217~1276)字聲伯,號蒙川,溫州樂清(今屬浙江樂清石帆大界村)人。生於宋寧宗嘉定十年,卒於端宗景炎元年,年六十歲。(宋史本傳不載卒時年歲。此據傳中‘年三十四,以淳熙十年試入太學’推得其生年,再合卒年得其年歲)早有令譽,讀書雁盪山中。淳祐十年(1250)試入太學。次年,侍御史陳垓誣劾程公許,右正言蔡榮誣劾黃之純,黻率同捨生伏闕上書,論垓、榮專為朝廷去正人以成奸黨之惡。痛言“其勢必終於空國無君子,舉朝無公論”。又上書諫幸西太乙宮,提到“今五六十州安全者不能十數,敗降者相繼,福何在耶?”

陳宜中,字與權,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人,是南宋末年的宰相。初為太學生員,和同學黃鏞、林則祖等6人聯名上書攻擊丁大全。遭其打壓被取消太學生資格。謫為建昌軍,時稱六君子。景定三年(1263)廷試第二,任紹興府推官校書郎。《宋史》載其依附權臣賈似道,遷為監察御史,受賈似道授意參劾程元鳳。德祐元年(1275),賈似道丁家洲兵敗,賈被革職,太皇太后謝道清任命陳宜中為右丞相全面主持臨安危局。主政期間,南宋有過英勇抵抗。但組織“焦山之戰”失敗,又在“溧陽之戰”,“常州之戰”中喪失主力。南宋滅亡。(參見張秀平、毛元佑、黃朴民《影響中國的100次戰爭》“伯顏取臨安之戰”)陳宜中等到溫州組織南宋流亡小朝庭,與張世傑、文天祥、陸秀夫、趙與擇一道在福州建立宋末行朝。宋末行朝撤往廣東(1276),在井澳十字門一帶與元軍大戰,損失過半。據《宋史》,戰後,陳宜中去占城借兵,張世傑、陸秀夫帶領宋末行朝前往崖山。宋軍在崖山海戰覆滅。

黃鏞(1230-1300年),字器之,南宋莆田縣涵江黃巷(今福建莆田市)人。宋景定三年(1262)進士,官至右丞相,參知政事、平章軍國兼知樞密院事,加太傅,封涵國公。

林則祖(一作測祖),字興周。寶祐年間(1253—1258)游太學,與同捨生陳宜中、劉黻、黃鏞、陳宇、曾唯等聯名上書,揭發、聲討佞臣丁大全、盧永升、董宋臣等罪行,被削籍傳送邊遠州郡拘管。國子監祭酒、司業等聞訊,率領十二齋太學生整頓衣冠恭送6人出橋門。丁大全聞訊大怒,在太學中立碑,嚴禁太學生“妄議國政”。士大夫則翕然推許,稱之為“六君子”。開慶元年(1259),丁大全被劾罷官,“六君子”才免解。林則祖參加南宋景定三年(1262)廷試,賜進士及第。

曾唯字道子。江西南豐人。曾易占九世孫。南宋大臣。進入太學學習,很有文才,受到讚譽。宋理宗寶佑年間(1253-1258),殿中侍御史丁大全專制用事,擅自篡改詔書,把右丞相董槐驅逐出朝廷,眾人的議論十分震驚。曾唯說,這是擾亂國家。於是和同學陳宜中、黃鏞、林則祖、劉芾、陳宗等六人,聯名上書,極力陳述丁大全是奸臣。丁大全被激怒,又偽造聖旨將他們革職,編管崖州(海南三亞)。待丁大全被貶官後他們才免罪回來,時人稱為“六君子”。德祐元年(1275)為起居舍人。

陳宗,溫州人。

明熹宗朝

顧大章顧大章

前期

被稱為前六君子。

人物: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顧大章

事件:揭發魏忠賢,死於獄中。

事件過程:

天啟四年(1624)六月,左副都御史楊漣寫就上疏,彈劾東廠提督太監魏忠賢二十四大罪。

在這篇青史留名的檄文中,楊漣歷數了魏忠賢的種種罪惡,從排除異己、陷害忠良、圖謀不軌、殺害無辜,可謂世間萬象,無所不包,且真實可信,字字見血。

奈何明熹宗因為他爺爺萬曆的緣故,耽誤了學業,不大識字。雖然知道有這么一封奏疏,但是苦於不識字,竟然讓魏忠賢的死黨司禮監掌印太監王體乾念給他聽。王體乾避重就輕的念,結果奏疏里的二十四大罪狀,也就變得無足輕重了。奏疏的結果就是:在天啟皇帝的心裡,魏忠賢還是一個不錯的人。能幫他分擔政務,他也樂得繼續乾自己的木匠活。皇帝表明了態度,事件的結局,已無懸念。天啟四年(1624)十月,魏忠賢終於舉起了屠刀。

首先魏忠賢矯詔,訓斥吏部尚書趙南星結黨營私,批評楊漣、左光斗、高攀龍等人。至這些人都心灰意冷,辭職回家。並使用無賴的方法,每天派人在內閣大臣也是東林黨人葉向高的府邸大吵大鬧,迫使葉向高也辭職回家。兩天后,另一位內閣大臣韓曠也辭職。魏忠賢讓自己的爪牙顧秉謙進入內閣,至此內閣淪陷,為閹黨掌握。

東林黨至此在朝廷中完全失敗。但是魏忠賢並不就此罷休,他要將東林黨人斬盡殺絕。他首先想利用早已落入詔獄的東林黨人汪文言來構陷楊璉貪污。奈何汪文言拒絕誘供,受到嚴刑拷問時,曾大聲疾呼:“世上豈有貪贓楊大洪哉!”這個楊大洪便是楊漣的別號。應山,今天改名為廣水市,境內有一支雄偉的山脈,叫大洪山。楊漣為自己取的別號,蓋源於此。他考中進士入仕之初,被任命為江蘇常熟縣的縣令,在任五年,吏部考核,給予的評語是“廉吏第一”,這個“天下第一清官”的稱號,可不是隨便可以得來的。此後,楊漣一直以廉潔著稱。所以,汪文言才有那樣一句撕肝裂肺的呼喊。但是,在黑白顛倒小人猖獗的時代,事實與真理不起任何作用。秦檜的專利產品“莫須有”,到了魏忠賢手上,變得“技術含量”更高,完全可以一箭封喉。當熹宗的詔旨下到應山,京城的緹騎日夜兼程趕到大洪山下時,據當時一些筆記文記載,楊漣泰然就逮,坐進囚車上路,老百姓將緹騎兵團團圍住,幾欲釀成事變。是楊漣自囚車上走下,苦勸父老鄉親讓開道路。《明史·楊漣傳》是這樣記載的:“士民數萬人擁道攀號,所歷村市,悉焚香建醮,祈佑漣生還。”常言道民心不可侮,通過這段文字,我們完全可以想像“欽犯”楊漣登程北上時所遇到的感人場面。

與楊漣一起被逮的另五人是: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顧大章,他們都是反對魏忠賢的中堅,史稱六君子。

六君子此前俱被削職,此次又被緹騎從各自家鄉押解來京。他們到達北京的具體時間是:周、袁二公五月初到達北司;顧公五月二十六日到達南鎮撫司,二十八日改送北鎮撫司;魏公六月二十四日到南鎮撫司,二十六日移交北鎮撫司;楊、左二公六月二十六日到達南鎮撫司,次日押送北鎮撫司。

在明代,只要一提“詔獄”這兩個字,人們無不為之股慄、汗涔涔下。詔獄,顧名思義,就是專門羈押欽犯的地方,一般設在錦衣衛管轄的南鎮撫司與北鎮撫司。南與北的關係,類似於拘留所與監獄的關係。詔獄之所以令人害怕,一則是人容易進來不容易出去;二則是這裡審訊所用的刑具可謂滅絕人性。負責審訊的是北鎮撫司堂官許顯純。這許顯純是魏忠賢豢養的一條鷹犬,狠毒至極。其實,審訊只是走過場,六君子被逮之日,魏忠賢就已定下了他們的死罪,但又不願讓他們速死。一來是要讓他們多受酷刑;二來要追繳“贓銀”,人一死,銀子就沒處討了。對六君子的審訊始於楊漣到案的第二天,即六月二十七日。諸君子各打四十棍,拶敲一百次,夾槓五十下。

鎮撫司的刑具分五種:第一種叫械,用栗木或檀木做成,長一尺五寸,寬四寸許,中間鑿兩孔放手。犯人出囚室前,即械枷,使之不得逃脫。如果獄卒想殺人,會先將人犯械起,然後用頭敲其頭顱,人犯雙手械住無法反抗。第二種叫鐐,用鐵鑄成。我們說鋃鐺入獄,這鋃鐺就是鐵鐐。這鐵鐐長五六尺,盤在左足上,以右足受刑,人犯無法伸縮。第三種叫棍,削楊榆條為之,長約五尺。每用棍刑時,獄卒用麻繩束起人犯腰腋,繩的兩頭栓在石墩上,用刑開始,便有兩個棍手踩住繩子兩端,受刑人的腰立刻被箍死,完全無法轉側,再用一根繩捆住人犯雙腳,一名壯漢拉住繩頭狠命朝外拽,人犯手被械,腰被箍,腳被拴,無法動彈了,棍手便開始使棍,棍頭彎曲處像小手指般長短,一棍下去,“小手指”盡入人肉,深約八九分。第四種刑具叫拶,用楊木做成。長尺余,直徑約四五分,每用拶,兩人扶受拶者跪起,用拶夾住受刑人十根指頭,兩頭用麻繩揪緊,只要稍稍用勁,受刑人的手指立刻就血肉模糊。第五種叫夾棍,也是用楊木做成,二根為一套,長三尺多,離地五寸左右安置,中間貫以鐵條,每根中間還安了三副拶。凡夾人,就把夾棍豎起來,讓受刑人貼近捆住雙腳,用繩套綁住受刑人各個活動關節,然後放平,再用硬木棍一根撐住受刑人腳的左面,使之無法挪動。又用大槓一根,長六尺,圍四寸。刑手用它猛敲受刑人的足脛,只須一下,受刑人就會骨折。

詔獄中有一些專用辭彙,如用刑叫比較,索命叫壁挺。夾、拶、棍、槓、敲五種刑具都用叫全刑。六君子進了詔獄後,幾乎是隔天一比較,五天一全刑。六君子入獄的被誣罪名是收受熊廷弼的賄賂,因此,“追贓”是審訊的主要目的。凡比較之日,六君子的家屬都會早早兒來到刑房外守候。許顯純規定,各家凡交“贓銀”,每次不得少於四百兩。交足了,只用一種刑,或免刑,差額交付者,多用刑罰;不交者,用全刑。徐大化陷害六君子,開列的賄銀數目都很大。最少的是袁化中,六千兩。最多的是楊漣,二萬兩。楊漣本出自窮人之家,雖入仕為官十九年,當上了“正部級”領導幹部,但因從不受賄,僅靠俸祿生活,因此家中並無多少積蓄。北鎮撫司惡吏索要“贓銀”,楊家變賣所有家產,只湊了四千兩。楊漣的八旬老母和妻兒數口,都搬到縣城的譙樓上暫時棲身。每天既無薪柴,又無灶米,全靠乞討或鄉人救濟為生。即便這種情況,惡吏催“贓”毫不心慈手軟,直接放言:“要想楊漣活命,必須限期如數交齊贓銀。”楊漣在北京詔獄受刑的訊息傳到家鄉,應山的父老鄉親為了能救下楊漣的一條命,紛紛解囊。上至士商地主,下至賣菜傭僕,都盡最大的可能捐款。但因二萬兩的數目太大,倉促之間難以湊齊。因此,楊漣幾乎是五天經受一次全刑。到了七月四日比較之後,楊漣已鬚眉盡白,身上膿血如染,沒有一寸完膚。其實,所追繳的“贓銀”,沒有一分一厘交納國庫,大頭孝敬給魏忠賢,小頭由許顯純作為賞錢私分了。七月十五日,是楊漣五十四歲生日。一清早,左光斗等五位患難知己向楊漣拱手以祝。楊漣苦笑了笑,讓獄卒拿來一大碗涼水咕嚕咕嚕吞下。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凡重創之人若生飲涼水,無異飲鴆。見眾難友驚愕,楊漣說:“魏閹將我等逮入詔獄,就沒有打算讓我們活著出去。一旦贓銀追齊之日,便是我等斃命之時。我已抱定必死之決心,喝涼水只求速死。”聽這一席話,諸君無不掩面唏噓。這一天,許顯純受魏忠賢指示,送給楊漣的生日禮物是全刑。受刑前,楊漣將在刑房外守候的家人喊到跟前,吩咐道:“你們現在都回老家去,好生服侍太奶奶,對各位相公傳我的話,再不要讀書為官了,都學著種田去。”這幾句話看似平淡,究其內涵可謂沉痛至極。楊漣至此已明白,如果沒有熹宗的昏庸,就絕對沒有魏忠賢的兇殘。因此,作為顧命大臣的他,已是徹底地看透了朝政的弊端,心灰意冷。這天用罷全刑後,楊漣昏死數日。到了二十日這一天,楊家送飯,在菜食中雜藏金屑,此舉是幫楊漣自殺,讓其吞金自盡少受痛苦。可惜被獄卒檢查出來,從此再不準楊漣與家人見面。

七月二十七日,楊漣與左光斗入獄滿一個月,這是魏忠賢為他們劃定的死期。這天中午,一獄吏偷偷對人嗟嘆道:“今夜,當有三位老爺壁挺。”果然,是夜,楊漣、左光斗、周朝瑞三人被鎖頭葉文仲用酷刑折磨至死。鎖頭是明代獄卒中的一種稱謂,類似於監獄長。這個葉文仲狠毒為獄卒之冠,是魏忠賢、許顯純之流最為欣賞的劊子手。此後到九月十四日,餘下袁化中、魏大中、顧大章相繼死去。六君子的慘案至此畢矣!

後期

被稱為後六君子。

人物:周起元黃尊素繆昌期周順昌周宗建李應升

事件:也是與魏忠賢的鬥爭。

清朝光緒

戊戌政變時,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大肆捕殺維新黨人,維新志士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六人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慘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人物介紹

譚嗣同譚嗣同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別署東海褰冥氏,湖南瀏陽人。他是改良主義運動中的激進派,為變法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譚嗣同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猛烈抨擊了君主專制制度和清王朝的反動統治,並對封建綱常倫理進行了犀利的批判,其思想之激進和深刻,達到了同時代的最高水平,並成為後來資產階級革命派思想的先導。譚氏富有文學才華,詩文都寫得有氣勢,有詞采。詩作表現了豐富的時代內容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有些山水詩融入了個人的生命感受,抒發了他衝破網羅、追求個性解放的積極進取精神。詩風恢闊豪邁、剛健遒勁,所謂"拔起千仞、高唱入雲"(譚嗣同《報劉淞芙書》),帶有濃郁的浪漫主義特色。有《譚嗣同全集》。由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較為有名。

康廣仁(1867—1898)名有溥,字廣仁,號幼博。廣東南海人。康有為胞弟。自少鄙棄八股科考,認為國家弱亡皆由八股錮塞人才所致。曾納貲為小吏,深感官場黑暗,掛冠而歸。從美國人嘉約翰學西醫,計畫在上海創設醫學堂,未成。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2月和徐勤等在澳門創辦《知新報》,宣傳維新變法。後到上海倡設女學堂。和梁啓超、譚嗣同等發起成立戒纏足會。創設大同譯書局,刊刻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著作。1898年春挾金赴京,協助康有為開展維新運動。主張廢八股,開民智。與御史宋伯魯謀議上書,請變生童歲科試,向用四書文者,一律改試策論,得旨允行。由於看到頑固守舊勢力強大,變法難以進行,屢勸康有為離京南歸,收徒講學,培養維新人才,待機變法。戊戌政變時被捕,在獄中說:“若死而中國能強,死亦何妨!”從容就義。

楊深秀(1849—1898)字漪邨,本名毓秀,號孴孴子。山西聞喜人。1889年(光緒十五年)中進士,授刑部主事,累遷郎中。1897年底授山東道監察御史,立志“以澄清天下為己任”。次年3月和御史宋伯魯發起關學會,講求變法。4月列名康有為組織的保國會。與康有為過從甚密,不少奏疏是和康有為商量後寫成,或為康有為代擬。6月1日上新政條陳5篇,請明定國是,宣布變法;請釐正科舉文體,廢棄八股,改試策論;請議遊學日本章程,派遣近支王公遊歷;請籌款譯書。又多次奏劾阻撓變法的守舊大臣。曾對文悌說:“八旗宗室中,如有徐敬業其人,我則為駱丞矣!”(胡思敬:《戊戌履霜錄》卷四)被文悌告發。戊戌政變時被捕,遇害。遺著有《雪虛聲堂詩鈔》、《楊漪邨侍御奏稿》、《聞喜縣新志》。

林旭(1875—1898)字暾谷,號晚翠。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舉人出身。好為歌詩。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針對簽訂《中日馬關條約》,上書請拒和議。同年捐貲為內閣中書。1897年進張元濟等創辦的西學館學習。1898年創立閩學會,與粵、蜀、浙、陝各學會相呼應,推動維新運動。4月參與發起保國會,任董事。因仰慕康有為,受業於康。曾為康有為的《春秋董氏學》作跋,推揚今文經說。百日維新中,受到光緒帝召見,賞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與新政。戊戌政變前夕,曾把光緒帝的密詔帶給康有為,共商授救光緒的辦法。戊戌政變時被捕,遇害。年僅24歲。遺著有《晚翠軒集》。

楊銳(1857—1898)字叔嶠,又字鈍叔。四川綿竹人。舉人出身。1889年(光緒十五年)授內閣中書,後晉為侍讀。曾入張之洞幕府,在北京任職期間經常寫信向張之洞密報朝中動態。中日甲午戰爭時,主張集精兵猛將大舉北援,保衛津沽。1895年參與發起強學會。強學會被封禁後,又聯合會中志士抗爭。清廷在強學會舊址基礎上設立官書局,命其參與選書事宜。1898年春在京創立蜀學會,並辦蜀學堂,以張之洞的《勸學篇》為指南,兼習中學和西學。4月列名保國會,而每於集會時常當眾假寐。在百日維新中受到光緒帝召見,賞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與新政。與康有為相交,但變法主張多有不合,攻擊康“多謬妄”,聲稱要對新法“稍加裁抑”。戊戌政變時被捕,張之洞營救不及,被害。遺著編為《楊叔嶠文集》和《楊叔嶠詩集》。

劉光第(1859—1898)字裴村。四川富順人。1883年(光緒九年)中進士,授刑部主事。為官清廉,不媚權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上書建議變法求強,刑部堂官閱後震恐,不敢代遞。1898年春列名保國會。百日維新中,受到光緒帝召見,賞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與新政。曾與譚嗣同一起批駁守舊派曾廉請殺康有為的奏疏,但又經常依違於維新與守舊之間,處理政事儘量“無新舊畛域”,使“維新守舊,鹹得其宜”(劉光第:《與厚弟書》,《衷聖齋文集》)。戊戌政變時被捕,遇害。年僅39歲。遺著有《衷聖齋文集》、《介文堂詩集》。

民國初期

被稱為籌安六“君子”。

人物:楊度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如胡瑛

是以楊度為首的籌安會6個發起人。臭名昭著的籌安會成立於1915年8月,是在袁世凱的授意下,以討論國體問題為名,鼓吹復辟帝制的急先鋒。這6個人中,楊度、嚴復是老資格的立憲派;孫毓筠、李燮和、胡瑛是變節的同盟會員;劉師培則早在辛亥革命前就是同盟會的叛徒。楊度其人,最近常常出現在有關影視劇中。此人辛亥革命爆發前後投靠袁世凱,搖唇鼓舌、舞筆弄墨、令人鄙夷。然而此後,卻能幡然醒悟,痛改前非。1927年,李大釗先生被軍閥張作霖逮捕、殺害前後,他曾多方營救。其晚年,在上海參加中國互濟會,掩護過共產黨人。1929年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當代

被稱為萬通六君子。

人物:潘石屹馮侖王功權劉軍王啟富易小迪

事跡:當代成功創業者,六人曾經攜手創業,披荊斬棘,共創萬通,引領中國地產半壁江山。1991年下半年,海南的經濟正遭受第一次低潮。由於磚廠停產,潘石屹不得不重回海口。漂泊的歲月中,他結識了漂泊的馮侖、王功權、劉軍、王啟富、易小迪等幾個意氣相投的朋友,他們共同創立了海南萬通,後來人們把他們稱為“萬通六君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