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出奇計

六出奇計

六出奇計(拼音:liù chū qí jì),漢語成語。原指陳平所出的六條妙計。後泛指出奇制勝的謀略。出自《史記·陳丞相世家》“凡六出奇計,輒益邑,凡六益封。”這六條出奇制勝的謀略,被劉邦採納統一江山,即捐金行反間計,離間項羽君臣;以惡草近楚使;夜出子女二千人,解滎陽之圍;躡足請韓信穩定軍心;請劉邦偽游雲夢擒韓信;解白登之圍。

基本信息

成語解釋

六出奇計六出奇計
【注音】liùchūqíjì
【解釋】原指陳平所出的六條妙計。後泛指出奇制勝的謀略。【用法】作賓語、定語;泛指出奇制勝的謀略
【結構】偏正式
【年代】古代
【注】史書中的三六九均表示多的意思。此處並不指代陳平只出了六條奇計。

成語出處

史記》卷五十六〈陳丞相世家〉“高帝南過曲逆,上其城,望見其屋室甚大,曰:“壯哉縣!吾行天下,獨見洛陽與是耳。”顧問御史曰:“曲逆戶口幾何?”對曰:“始秦時三萬餘戶,間者兵數起,多亡匿,今見五千戶。”於是乃詔御史,更以陳平為曲逆侯,盡食之,除前所食戶牖。其後常以護軍中尉從攻陳豨及黥布。凡六出奇計,輒益邑,凡六益封。奇計或頗秘,世莫能聞也。”

歷史故事

1.初施反間計除范增——陳平反間逐亞父

陳平陳平
在楚漢戰爭最激烈的時刻,漢王劉邦聽從陳平的計策,趁項羽伐齊之機,率領50萬大軍攻占了項羽的巢穴彭城。進駐彭城之後,劉邦耽於酒色,一味享樂,又自恃兵多,麻痹輕敵,放鬆戒備,加上漢軍雖號稱50萬,卻多是臨時歸順的諸侯軍,聯盟不牢,軍心不齊。項羽聽了從彭城逃出來的虞氏兄妹哭訴後,立即命大將龍且和鍾離昧帶20萬人馬平定各國,自己帶范增、項莊、季布、桓楚、虞子期等大將率3萬精兵回師彭城,殺得漢軍猝不及防。聯盟解體,漢軍死傷20餘萬,劉邦帶著少數殘兵落荒逃到滎陽城,結果又被乘勝追擊的楚軍團團地圍在城內達一年之久。劉邦請求割滎陽以西以求和,項羽又不允,面對這危機的形勢,劉邦情緒低落,沮喪地對陳平說:“天下紛紛擾擾,何時可得安寧?”

陳平見劉邦向自己問計,便胸有成竹地說:“主公不必憂慮,眼下情勢正在發生變化。只要主公揚長避短,天下頃刻可定。”劉邦欲問其詳,陳平道:“項王主要依靠范增、鍾離昧、龍且和周殷幾個人。主公如能捨得幾萬斤黃金,可施反間計,使他們君臣相互猜疑。項羽本來就好猜忌信讒,必然引起內訌而互相殘。殺-。到那時,我軍乘機反攻,勢必破楚。”劉邦深以為然,便給陳平4萬斤黃金,任其支配。
陳平於是就開始用這筆錢積極在楚軍中施行他的反間計。他一面派使者人楚,致書項羽,一面又用重金收買了一些楚軍將士,讓他們四處散布流言蜚語,說范增、鍾離昧等大將為項王帶兵打仗,功勞很多,卻始終得不到項王分封土地給他們,也得不到侯王的爵號,他們心裡有怨氣,打算同漢軍聯合起來,去消滅項氏,瓜分項氏的土地而自立為王。
項羽見過漢王的求和書信,自然不肯答應。但對那些流言,卻疑心頓生,於是便派使者進城探聽虛實。
楚王使者進入滎阻城,陳平帶人列隊出迎,並把使者請進客廳,擺下豐盛的酒席。陳平假意作陪,殷勤問道:“范亞父派貴使前來有何見教?范老先生和鍾離將軍一切都好吧?他們有書信嗎?”楚使者被問得莫名其妙,不知如何回答,只好說:“我乃霸王親遣的使者,如何有范老先生和鍾離將軍的信札?”陳平聽罷,故意皺起眉頭說:“噢!原來你不是范老先生和鍾離將軍派來的。”
陳平說罷,白了楚使一眼,刷地放下手中的酒杯,站起身大步走了出去。楚使者看著這一切,心裡十分納悶,正在發愣,進來一些侍從,七手八腳就把滿案飯菜撤掉了。一會兒,進來一個侍女給他換上一碗菜湯,一個饅頭。楚使者一見,十分惱火,心想,他們把范增、鍾離昧看得如此尊貴,而把項王視同草芥,這其中必有奧秘,說不定范增、鍾離昧早就和他們串通一起了!
楚使者受到羞辱,不勝其忿,一返回楚營,便把詳情一五一十地向項王稟報了。項羽聽罷頓時大怒,自語道:“怪不得近日營中議論紛紛,說亞父和鍾離將軍私通漢王,心存異志,看來是無風不起浪呀……”項羽起了疑心,對鍾離昧漸不信任,對范增也日益疏遠。范增是不主張與漢軍談判的,希望楚軍能一鼓作氣,攻下滎陽,捉住劉邦。他越勸項羽進攻滎陽,項羽就越是懷疑他在與劉邦耍什麼花招。范增非常氣憤,請求退隱山林。項羽也不阻攔,竟然準其所請。
范增解甲歸田,在回老家居巢(今安徽桐城南)的路上,又氣又惱,背生癰疽,一病而死,終年75歲。項羽聞知范增死訊,方知中了反間計,十分懊悔,但為時已晚,一個屢立奇功的惟一謀士,竟被陳平略施小計便除掉了。這便是陳平“六出奇計”的第一計。
2.金蟬脫殼滎陽脫險——瞞天過海,解滎陽之圍
項羽中了陳平的反間計,氣死了范增,項羽大怒。公元前203年5月,項羽猛攻滎陽,形勢十分危急,陳平就給劉邦獻計:“請大王速寫一封詐降信給霸王,約他在東門相見。霸王一定會把他的大軍布置在東門外,我們再想辦法把他在西、北、南各門的衛士引到東門口來,大王就可以從西門衝出去了。”漢王同意了。不一會兒,陳平領著一個貌似漢王的將軍來見漢王.說把他化裝成漢王的樣子出去詐降,吸引敵人把兵力集中圍住東門,然後漢王就可以從西門突圍了。
次日,天還沒亮,漢軍便開了東門,陳平差遣二千名婦女,一批一批地從東門出去。南、西、北門的楚兵一聽東門外全是美女,便爭先恐後地湧向東門。忽然,有人大喊“漢王來了!”大家抬頭一看,果然是“漢王”坐在車裡,由儀仗隊開道:慢慢地走出東門。一直走到楚營近前,霸王才發現坐車出來的不是漢王。真正的漢王則乘著東門一片混亂,已衝出西門,帶著陳平、張良、樊噲等人殺開一條血路,已向關中方向逃去了。
3.虛撫韓信封立齊王——計封韓信滅項羽

韓信韓信
公元前203年11月,漢軍大將韓信在齊地節節勝利,軍威大振。而劉邦受傷正屯兵在廣武,與楚軍相峙,雙方處於膠著狀態。韓信乘劉邦失利之機,派遣使者來,要求劉邦封他為假王(代理)。劉邦一聽,立即勃然大怒,竟當著韓信使者的面破口大罵。“我被困在這裡這么久了,天天盼著他到這兒來助我,如今不但不來相助,反而要自立為王!”剛罵到這裡,忽然覺得自己在桌案下的腳被人踢了一下,一愣,連忙住口。
原來,陳平、張良二人正坐在漢王身邊。二人深知韓信文武全才,又手握重兵,並且遠在三齊,劉邦根本沒有能力阻止他稱王。這件事倘若處置不當,一但激成兵變,韓信在齊自立為王,與楚、漢成三足鼎立之勢,漢軍便又樹一敵,天下大事誰勝誰敗就更難以預料了。所以,陳平才在桌案下用腳尖踢了劉邦一下;劉邦也很精明,連忙改口說:“大丈夫既平定諸侯,要做就做個真王,何必要做什麼假王!”於是,順水推舟地封韓信為齊王,穩住這支十分重要的力量,避免了漢軍的分裂。多虧陳平踢了劉邦一下,才封韓信為齊王,韓信從此感恩,無論誰再來勸說他,都不忍忘恩背漢,並最終引大軍擊楚,為劉邦統一天下起了決定性作用。
8月,雙方劃定“楚河漢界”。9月,陳平以其謀略家的敏銳洞察力,看到項羽已到了窮途末路了,因此對劉邦說:“現在我們已經占據了大半個天下,而且各路諸侯也都誠心誠意地來依附我們。相反楚軍連年作戰,疲憊不堪,糧食也快吃光了,這正是上天要我們滅掉楚國的大好時機。我們必須乘此機會把楚滅掉。假如您不抓緊時機去攻打它,就會像人們所說的‘養虎遺患’啊!”劉邦採納了陳平的建議,立即發兵攻打項羽。到公元前202年12月,項羽的軍隊被圍在垓下,漢軍採取“十面埋伏”之計,擊潰項羽,迫使他退至烏江自刎而亡。陳平設計封韓信為齊王,以借力殺項羽,使劉邦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至此,結束了將近四年的楚漢戰爭。

4.窮寇宜追垓下滅楚
漢四年(公元前203年)五月,劉邦率數十騎殘兵從滎陽逃人漢中後,重整旗鼓,從南陽再次東進。楚、漢兩軍在滎陽、成皋、廣武一帶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楚軍君臣猜疑,兵疲糧少。加上韓信、彭越分別在齊、梁等地不斷騷擾,使楚軍供應困難,形勢對項羽越來越不利。而漢軍方面,蕭何不斷從漢中運送兵員和糧草,支援前線,劉邦兵足糧足,在滎陽以西穩住了陣腳。八月,劉邦為換取被楚軍虜去的父親和妻子呂雉,請求項王罷戰言和。項羽正當腹背受敵、內外交困之際,自然樂於議和。於是,楚漢以鴻溝(從滎陽以北,向東折至今開封附近,折向南流,至今淮陽東南人穎水)為界,西屬漢,東屬楚,中分天下。同年九月,項羽拔營東歸,向都城彭城而去。劉邦也打算西還漢中。陳平、張良以其謀略家的敏銳洞察力,再次不謀而合,一致看到項羽已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便一起向劉邦諫道:“縱觀天下大勢,我們已得了大半河山。四方諸侯又多歸附,而項羽兵疲糧盡,眾叛親離,正應窮追猛打,趁勢殲滅。主公切勿養虎為患,讓其從容東去啊。”劉邦聽罷,頻頻點頭,深以為然。於是馬上調整布置,準備向東進攻。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劉邦依計親率韓信、彭越等諸路大軍,在垓下合圍項羽,採取韓信的“十面埋伏”之計,一舉圍殲了楚軍,項羽被迫退至烏江自刎。陳平這第四計能夠因敵制變,“宜將剩勇追窮寇”,以劉邦的徹底勝利而結束了將近4年的楚漢戰爭,也彌補了“窮寇勿追”之韜略的不足。
5.假游雲夢計縛韓信——請君入甕,雲夢擒韓信
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登皇帝位,史稱漢高祖。封韓信為楚王。不久就有人上書告發楚王韓信謀反。劉邦向諸將徵詢對此事的意見。諸將都說:“趕緊發兵,活埋這個忘恩負義的小子!”高祖自知這些並不是好主意,就沒有吭聲。
這時,張良已經藉口有病而功成身退了,只有陳平依然是劉邦身邊最重要的謀士。劉邦便向陳平請教,陳平開始不肯出主意,直到劉邦再三追問,並說:“我打算派兵前去討伐他,你看怎么樣?”
陳平沉著地反問道:“這次有人上書告發韓信造反的這件事,還有人知道嗎?”劉邦說:“沒人知道。”“那韓信自己知道嗎?”“也不知道。”陳平低頭沉思了一會兒,又問:“陛下的軍隊比韓信的軍隊厲害嗎?”劉邦回答:“不見得。”陳平又問:“陛下手下的戰將中,有誰在戰場上能敵過韓信?”劉邦回答:“沒有人能敵得過他。”陳平說:“軍隊實力不如韓信,將領又不是韓信的對手,現在您反而要出兵去打韓信;一旦引起戰爭的話。勝負就難以預料了。這樣做我真是很為陛下擔心啊!”
劉邦一聽,十分著急,連忙問有沒有什麼穩妥的辦法。陳平說:“古時,天子常常在全國各地巡行,會見各地的諸侯。南方有一個地方叫雲夢澤。陛下裝作出遊雲夢澤,要在陳州會見各路諸侯。陳州在楚地西界,韓信聽到天子出遊,又到了他的地盤上,他當然會來謁見。當他謁見陛下的時候,您便可以把他抓起來。這樣就不用派兵,只需一個武士就足夠了。”
劉邦依計行事;韓信果然郊迎在路中央。劉邦便讓埋伏下來的武士將韓信捆得結結實實,投入囚車中。後來劉邦把韓信貶為淮陰侯,留居京城,不讓他到外地任職,韓信也就不能再有所作為了。陳平的這一計謀,避免了一場戰爭,消除了再度分裂割據的禍根,維護了新王朝的統一與安定。
6.美人一圖白登解圍——獻美女圖解白登之圍

美人圖美人圖
漢六年(201年)秋,韓王信投降匈奴,引匈奴大軍進攻太原(今晉中地區)。第二年冬,漢帝劉邦親率30餘萬大軍冒寒親征,討伐匈奴。
最初,漢軍進展順利,不久便打到了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但後來由於劉邦求勝心切,輕敵冒進,便中了匈奴的埋伏,被冒頓40萬精兵圍在白登山上。時值隆冬,天氣嚴寒,雪深數尺,漢軍不慣耐冷,苦不堪言。30餘萬大軍困於山上數日,形勢十分危急。劉邦君臣看著漢軍糧草越來越少,傷亡的將土不斷增加,急得就像熱鍋上的螞蟻,坐立不安。連日來,陳平也無時不在苦思瞑想著突圍之計。這天,他正在山上觀察敵營中的動靜,看見山下敵軍有一男一女指揮著匈奴兵。一打聽才知道,這一男一女正是冒頓單于和他的夫人閼氏。
陳平忽生一計,急忙面告漢帝。漢帝聽後大喜,急命依計而行。
陳平派了一名膽識兼備且能言善辯的使臣,準備了一幅美人圖,還有許多金銀珠寶,暗中下山,買通番兵,指名要見冒頓單于新立的那位閼氏(正妻)。閼氏聽得漢使指名謁她,不知何事,便瞞著冒頓,私將漢使傳人內帳,問他有何話說。這位漢使見了閼氏,先將金銀珠寶獻上,然後道:“漢帝被圍白登山,想與此間單于議和,知道閼氏對於單于很能盡言。漢帝的意思,是兩不相犯,永修和好。因恐單于不允,特將這些金銀珠寶,孝敬閼氏。若能就此言和,最好不過。若是單于不允,現有一幅圖畫在此,這是中國的第一美人,因為不在軍中,先將圖像送來,再令人回去,將這位美人接來,奉贈單于。”
閼氏打開圖畫一看,心中大吃一驚。圖中所畫美人,果然天姿國色,花容月貌,比較自己,真是天壤之別。暗忖道:“這樣的美人,如果被我家單于看到,一定娶人宮中。那時節,這位美人擅寵專房,必奪自己的恩愛。”想到這兒,不覺衝口說道:“這位美人你們萬萬不可送來。”漢使者見閼氏落入圈套,便道:“漢帝本不忍讓美人來此,只因情勢所迫。閼氏若能設法解救,漢帝自然不會再將美人送來。回去之後,情願將更多的金珠孝敬閼氏。”閼氏滿口答應道:“你且回去報知漢帝,我會設法,請他放心好了。”
漢使走後,閼氏心想,漢帝若不脫險,必定要將美人送來。思前想後,事不宜遲,只得急速進言,以解自身之危。於是,閼氏只用了一夜的枕上功夫,便把單于說動了心,再加上冒頓與王黃、趙利相約會合,但王、趙的軍隊遲遲未到,冒頓懷疑這二人與漢軍有密謀,便答應下來。果然,在漢軍被困的第7天,匈奴大軍撤開包圍,放漢軍人馬南歸。高祖經過7日的苦楚,僥倖逃生,便引兵南還。大軍走到曲逆縣(今河北保定西南),劉邦見城池高峻,屋宇連綿,感念陳平勞苦功高,召過陳平指著那城池說:“朕遍行天下,很少見到這樣壯闊的城池。你助朕脫圍有功,朕特封你為曲逆侯!”陳平謝恩。陳平這第六計不僅使高祖和幾十萬大軍死裡逃生,自己也加封進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