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我想肖老師把“教育”放在第一輯,與她作為一個教育者對教育現狀有切膚之痛有著很大關係。因為此輯文字的思想和她在《教育:必要的烏托邦——肖雪慧教育隨筆》及《獨釣寒江雪》中的,乃是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都是針對教育的困境和誤區開出的一劑劑良藥。她的眼光常投在弱勢群體(尤其是貧窮的孩子)身上,其意旨在呼喚與民主化潮流同步的教育到來,培養公民社會、緩解目前社會衝突、避免大規模社會動盪。所以她的筆觸有鋒芒,但內里是拳拳的赤子之心。我從老師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種力量,一種超越的眼光,而這種力量和眼光,在我看來乃是振興民族教育的希望。
第二個感受是在文學評論領域,肖老師所展示深厚的學養和深刻見地。畢竟肖老師的大學專業是川大哲學系,多年來研究的領域主要是倫理學,所以與文學還是有距離的。但第三輯中《作為學問家的何滿子——讀〈何滿子學術論文集〉有感》,肖老師表現了極高的文學理論水平,絕對是中文系教授級別,而且其行文思路、文學見解,不拘一格,別有新見。她的這種新見立足於整個中國大文學史,所以對何滿子先生的評價也顯得客觀中肯。何滿子先生為人熟知的是作為雜文家的一面,而作為博中西、通古今的學問家的另一面卻鮮為人知。所以肖文的出現,也提醒國人看一個作家要有全局觀。何先生是一個持批判眼光的雜文家,也許在這點上和肖老師達成某種共識:對現實的批評,有利於針砭時弊,“引起療救的注意”。
當然,肖老師近年來一直心繫自由、民主和憲政,所以第四輯中文字較為集中表達了她對中國現狀的看法。從《憲政體制的道德救治手段》到《為了和平》,文心是希望國人能借鑑西方公民不服從的傳統,具有普世價值觀,並最終促成公民社會的誕生。她兩次引用中世紀阿拉貢臣民向國王的宣誓語和1581年“出亡法”所撤銷的對菲利普二世的效忠語,都在說明統治的正義性或合法性取決於它是否尊重人的權利。肖老師相信臣民和統治者之間有一種原始契約關係,證明以自由為核心的權利觀念是西方人的普遍觀念,而基於權利觀念反抗國家權力突破原始契約所劃定的界限是西方有力延續著的傳統。從這個角度上說,西方公民所擁有的出版、言論、結社等自由,以及保持中立的獨立司法系統為公民提供反對國家犯罪的合法渠道,在我國是怎樣的稀缺!
西方的公民有一種個人和國家之間存在的憲法性關係,而我們的“公民”則更多的是順民和奴才。其中原因在於前者有希臘精神文明傳統的傳承,後者乃是兩千多年專制王權的大一統,給予了國人一種“服膺於權力、效忠於一家一姓、無條件服從王權並把卑微和奴性植入於人內心的臣民訓練”。所以肖老師急切呼喚必須通過對國家權力的約束來保障公民權利,當然這在一黨執政、發揚黨監督黨的政治形勢下,希望幾近渺茫。所以肖老師特意引進西方的思想資源——博蘭尼的《自由的邏輯》和斯科特戈登的《控制國家——西方憲政的歷史》,希冀國人能“從另一文明中中自由的歷險、自由的信仰和道德的關係,尤其是其間深刻的自我反省精神獲得重要啟示”,曉示國人“通行於古今立憲國家的人民與國家的關係應建立在相互忠誠和相互保護基礎上”。
我國的文化傳統,其“核心是專制”(引用李慎之先生的話),所以肖老師特意寫《多樣文化和普世價值》和《為了和平》,提醒世人當代國際關係中很多衝突乃是文化衝突,要我們警惕狹隘民族主義傾向,認同與人權相適應的民主、法治、和平、正義、思想寬容等原則在內的普遍價值,因為這是保持文化多樣性資源優勢的價值前提。由於戰爭仍然還存在,甚至有核威懾影響在,所以肖老師釐清了“絕對的和平主義”和“有條件的和平主義”兩個概念,這裡的論述和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所說“在任何條件下都拒絕參與所有的戰爭是一種天真的必然有偏狹色彩的觀點”是一致的。或許這樣的觀點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去年發生的伊拉克戰爭。
最後一輯文字,都是反對剽竊別人學術成果的文字,但因為其中附有兩則倫理學論文《作為倫理文化價值核心的人道主義》、《探詢道德原則,建立整合模式——中國當代倫理文化建設系列研究》,通過一個側面讓我們了解到早在1997和1998年肖老師所達到的倫理學研究高度。當然這裡也有建設公民社會的原則,例如公正、平等、互利和夥伴關係原則。至於反對剽竊文字,保護作者著作權問題,國家教育部在8月26日頒布了《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範(試行)》(引自8月28日《錢江晚報》A3版),這在表達獨立見解和創新思想要承擔風險的時下,也算是政府的一個彌補吧。古人云:“亡羊補牢,未為晚也。”也希望今後的學術界多一些清潔和純粹,多一些像肖雪慧老師這樣治學嚴謹的學者。
當然,《公民社會的誕生》並不是完美無缺之作。作品中還有一股情緒的潛流,有時表現為一種憤懣不平之氣。這對於一個倫理學家是一種遺憾。但是我們想到肖老師的坎坷命運——經歷上個世紀末的那次事件,專制政權一直以來給予她心靈的傷害。我想讀者自然會諒解她這一點。畢竟從那時至今,肖老師一直含辛茹苦,默默耕耘,不懈播撒文明的種子。所以我祝願她作品中的文明之種像《聖經》中所說,能多一些撒在泥土中,立於信心的磐石,這樣能引發一大批民眾的覺醒。借傅國涌先生的話,肖老師確實是當代“文明的使者”,“作為一個有成就的倫理學家,她的全部文化、社會批判都建立在堅實的學術研究和深厚的人文素養基礎之上,所以才顯得那么清楚、有力。”借她自己對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的評價,肖雪慧老師作品有著“深邃的歷史感、廣闊的倫理思考、對人性及其需要有完整而透徹的理解”。
作者簡介
肖雪慧,倫理學家,1982年畢業於四川大學哲學系,現供職於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主要著作有《倫理學原理》、《主體的沉淪與覺醒》、《自我實現--主體論人生哲學》、《理性人格--伏爾泰》、《守望良知--新倫理文化視野》、《複合人格--馬基亞維利》、《教育:必要的烏托邦》、《獨釣寒江雪》等,另發表有大量學術論文及隨筆、雜文。
目錄
第一輯
有必要從根本上檢討的教育政策--反思90年代的教育
校方怎樣使用資金,社會無須置喙?
最刺眼的不公正--2001年再談高考錄取線
不務正業的評比
教育的雄心
誰說中國“學而優則仕”?
體制性的劣變能力--談大學教師聘任制
就民辦教育接受訪談
泛市場化的“另類思考”把教育引向何方
草坪爭奪戰及其他
校園林木劫
第二輯
個人所得稅(含利息稅)、印花稅的增長能用於證明富裕人群的貢獻嗎?--評《折磨人的不單純是那個0.45》
納稅人、選舉權及其他--兼答喻權域
當手執公權者橫行不法時
法院充當“風化警察”--談瀘州市中級法院“以德判案”
面對公權失范,公民自我保護手段何在?
尷尬的法律和費解的判決--我看劉海洋案
事件過後話“反思”--從某電視台“反思”劉海洋案的午間節目說起
要害在於差別性立法--就孫志剛之死談收容制度和暫住證制度
第三輯
據何判斷“好人”、“惡人”?--兼談《一個法國青年的文化浪漫主義》
不談使命談職責
告密現象之盛衰
不敢信不願信但恐怕不得不信
應不傳諸後世的人類公則
一面鏡子--讀《倫理學與經濟學》
愚蠢而邪惡的發明--讀《世界歷代禁書大會》
作為學問家的何滿子--讀《何滿子學術論文集》
第四輯
憲政體制的道德救治手段--《西方公民不服從的傳統》漫談
公民誕生的條件
捍衛自由社會賴以存在的傳統性結構
歷史的偉大律動
在“控制國家”的主題之外
多樣文化與普世價值
為了和平
第五輯
學界抄襲、剽竊現象及其探源
如此偷懶的寫法
就北京大學教育程立顯的聲明的再聲明
我看《要當“羅文”》
學界“蠢蟲”畫像
瞧,這一類冒牌貨
兩點不同看法--致楊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