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分配觀作為一個客觀的、歷史的、階級的範疇本身屬於社會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經濟關係條件下的不同階級、階層、群體對它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因此,要想全面深入地把握公平分配觀的實質和精髓,就需要從理論本原上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兩大理論體系的基本價值取向和方法論進行深入剖析[①],並在此基礎上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探討公平分配觀的基本內容。
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在基本的價值取向與方法論的差異
(一)兩大理論體系在基本價值取向的差異
與自然科學不同,作為研究社會問題的社會理論客觀上必然具有社會理論研究者的基本價值取向。具體到本文所討論的問題而言,兩大經濟學理論在基本價值取向上的差異體現在對所觀察的社會客體——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初始本原的不同價值判斷與傾向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這一制度基本持否定和批判的態度,認為其必須為新的更高級的經濟制度所取代,這裡特別需要指明的是,馬克思在創立其政治經濟學理論之前就已經是共產主義者了,作為共產主義者其牢固的價值觀念必然在他構建經濟理論體系過程中起到強有力的引導作用。而西方經濟學則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基本持肯定和辯護的態度,即認為資本主義私有制是最合理、最有效的,這一思想可以說是整個西方經濟學在其發展變化過程中始終不變的“基本核心”。這一基本的價值取向在客觀上也必然偏向於或背離於某一群體的利益立場,形成某種社會價值判斷。例如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客觀上就具有為勞苦大眾多數人群體辯護的價值傾向,而西方經濟學的要素分配學說相對而言就有利於資本家階級少數人群體。
兩大理論體系在基本價值傾向上的根本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和影響了二者在對社會歷史認識的基本哲學立場上的分歧。西方經濟學是建立在對社會歷史的個體主義(或者說還原主義)的認識論基礎上,即從個體出發解釋整體,如從經濟人這一人性假設出發解釋人的經濟行為,並進而解釋整個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而這一認識路徑是與理論的初始價值傾向相契合的,因而人性的不變性決定了人的經濟行為模式的不變性,從而進一步決定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最終總趨向於均衡,這也就意味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內在穩定性,同時正是經濟人追求最大化利益這一永恆不變的行為模式才使得市場競爭這一無形之手能夠實現資源的最佳化配置,這正是市場有效性的根源。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歷史哲學前提則是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原則,其本質上是整體主義的,即不是從個人動機出發解釋整體社會現象,而是從整體社會客觀的基本矛盾出發來解釋全部社會現象,包括個人本質及其行為也要在個人的社會關係中進而整個社會的基本矛盾中才能得到完整解釋。這一認識路徑表現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就是,該理論不是從抽象不變的人性出發來論證市場經濟的穩定與有效,而是從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出發來說明資本主義制度的過渡性,從而更好地服務於理論的初始價值傾向。因此,雖然馬克思的經濟理論是從對市場經濟的細胞——“商品”分析開始的,但是從邏輯結構上看,最終能夠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趨勢給予充足說明的是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原理,這一矛盾即社會化大生產與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體現了超越個體的社會力量。
(二)兩大理論體系在方法論上的差異[②]
以上基本價值取向的差異也必然反映在兩大理論體系的方法論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在物質資料生產中,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核心,以制度安排對人存在的意義為判別標準,並認為制度的變遷或替代是必然的。這一方法論在以下四個方面表現出來:(1)從經濟制度上說,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私有產權制度是充滿矛盾的,是一種野蠻制度。由於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與它的巨大的生產力的外殼不相容,所以它具有歷史的暫時性,必定要被一個更美好的“自由人聯合體”的社會所取代。(2)從勞動價值論上說,馬克思將凝結在商品中的抽象勞動看作價值的實體。這體現了尊重勞動、崇尚勞動、反對剝削的精神。(3)從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分析看,馬克思運用勞動二重性原理,剖析了生產過程的二重性,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創立了剩餘價值論,揭示了工人受剝削的根源。在論述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時,預見了資本主義制度將被社會主義制度取代的必然趨勢。(4)從對資本主義的流通過程和生產總過程的分析來看,由於對剩餘價值的追求,使得這個社會的流通和再生產過程充滿矛盾,通過對總過程呈現出來的各種現象的分析,認為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和分配關係是極端不合理、不公平的。馬克思的經濟學以社會的生產關係為研究對象,以判斷工人階級在這種不合理制度下生存的命運為標準。
而西方經濟學以稀缺資源配置和物質財富的生產和分配為核心,以“自然形成”的既定製度是永恆合理的作為判別標準,它以理性和實用主義為基礎,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西方經濟學是以資本主義制度是自然合理的制度為其理論前提。它是在這種最符合“人性 ”的既定製度條件下來開展對經濟學研究的,亞當·斯密認為經濟學應以研究國民財富的性質、原因和增長為對象,而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是最適合促進物質財富增長的。後來的西方經濟學家也基本遵循了這一傳統。(2)西方經濟學認為,完全競爭、一般均衡的市場會導致資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最優狀態。按照社會福利函式論者的說法,經濟效率是最大福利的必要條件,合理分配是最大福利的充分條件。但福利經濟學抽象掉了制度因素,否認了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利益的直接矛盾。所謂的帕累托改進即是沒有人受到損害,卻有部分人的利益得到提高。這是與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相矛盾的。(3)西方經濟學中的價值理論實際上是一種價格理論。它否認價值實體客觀性的存在,從主觀的邊際效用出發描述價值,並以生產要素的報酬作為分配的依據,在既定的制度前提下構建價值論和分配論。(4)無論是主張自由放任,還是主張國家干預,西方經濟學都談論個人自由、平等和社會福利的增進。而主張國家干預的經濟學家認為,巨觀經濟理論和政策的任務就是要通過國家來控制和調節一個國家的收入、就業和價格,把失業和通貨膨脹控制在人們所能容忍的範圍內,以使資本主義制度成為一個永恆和諧的經濟社會制度。從這裡可以看出西方經濟學將人的全面發展問題與資本主義制度天然地聯繫在一起,認為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制度最能保證人的全面發展,有了私有制就有了一切。這樣,對人類的終極關懷和制度存在對人的意義等問題就從西方經濟學家的視野中消失了,或者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也當作一個既定的前提,在這個前提下來研究物質財富的生產和分配。無論是哈耶克、奈特、布坎南還是弗里德曼,在談論人的自由、平等和發展等問題時,只不過是在論證資本主義制度的永久合理性。
基本價值取向、價值判斷以及方法論上的不同,必然使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兩大理論體系對分配公平的認識產生巨大差異:第一,公平是歷史的,還是永恆的;第二,在分配公平起點、規則、結果的處理上是整體協調,還是單一追求。本文第二部分接下來首先論述第一點,第二點將在本文第三部分論述。
二、公平分配觀是歷史的,還是永恆的
(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公平分配觀是客觀的、歷史的
馬克思反對抽象的“公平分配”原則,分配公平與否主要看它是否與該歷史階段生產力水平決定的生產方式及生產關係相適應。馬克思指出:“所謂的分配關係,是同生產過程的歷史規定的特殊社會形式,以及人們在他們生活的再生產過程中互相所處的關係相適應的,並且是由這些形式和關係產生的。這些分配關係的歷史性質就是生產關係的歷史性質,分配關係不過表示生產關係的一個方面。······每一種分配形式,都會同它由以產生並且與之相適應的一定的生產形式一道消失。”[③]這段話表明,任何分配關係只能與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相適應,不存在永恆的分配關係,因而也不可能存在永恆的公平分配方式。即使這種公平觀受到主觀意識和觀念的影響,但一定不是基於超階級的人道主義或正義基礎上的,而是來自生產條件本身的分配和物質生產過程等社會存在的本質之中。馬克思指出:“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④]任何物質資料生產都是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的結合,“生產條件的分配”實質上是指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所有權問題,也是決定人們之間關係的先決條件。在直接的勞動者同生產資料相分離的社會中,生產者為了生存,就必須為取得生活資料而勞動,社會成員就必然因此而劃分為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在物質生產條件是勞動者自己的集體財產的社會裡,勞動者同生產資料的結合採取新的形式,人們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合作的。例如,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物質條件以生產資料的形式掌握在非勞動者手中,而勞動者所有的只是生產的人身條件,即勞動力。生產要素的這樣一種分配,就必然會產生資本主義社會的消費資料的分配。如果生產的物質條件是勞動者自己的集體財產,那么同樣要產生一種和現在不同的消費資料的分配。不能把分配看成並解釋成一種不依賴於生產方式和生產關係的東西。公有制有公有制的分配方式,私有制有私有制的分配方式,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公平標準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要理解公平分配的本質,就必須從社會歷史條件存在的合理性角度來看。因為社會歷史條件存在的合理性本身,也說明了公平分配具體方式和標準是隨社會經濟關係變化而變化的,沒有永恆不變的公平分配方式和標準。
(二)西方經濟學的公平分配觀是抽象的、永恆的
西方經濟學——從古典經濟學到現代西方經濟學,幾乎所有的代表人物在談論公平問題時,都是從抽象的人性論出發的。他們認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每一個人都追逐個人的經濟利益。人人追求各自的個人利益,社會財富就增多了,就可以實現社會財富的最大化。私有制被看作是人類利己本性的自然表現,因而是天然合理的,自由契約被說成是追逐個人利益這種天賦人權的自然延伸,等價交換成為公平的象徵。凡是按照人的自私本性、在市場上進行等價交換的行為,就是公平的;凡是干預、妨礙追逐個人利益的,就是不公平的。他們用這種公平觀論證了資本主義是人類歷史上最公平的制度,因為資本主義制度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按照等價交換原則從事經濟活動的制度。正是這種形式上的自由、平等,使得資產階級學者對資本主義的公平讚嘆不已。他們得出結論,這種公平是人類的理想,資本主義恰恰實現了這種公平,因而是最和諧的、最合理的制度,歷史應該到此終結。
然而,當工人階級認識到資本主義公平的實質是榨取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並提出自己的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的新的公平要求時,資產階級學者就撕下了公平的偽裝,公開地直截了當地反對公平和平等。西方古典自由主義就明確提出了這一主張。在自由主義者看來,任何試圖超越自由原則去追求社會再分配領域實現公平的思想,都是要將某一個社會群體的意志或利益凌駕於社會經濟自由之上,這不僅不能實現公平,而且威脅到自由制度本身。為此,他們極力否定政府在促進社會再分配公平中所起的作用,認為政府在社會再分配領域促進社會公平的政策不僅會破壞市場效率而且也不會促進社會公平;同時,為了維護個人自由,必須限制政府的權力,主張最低限度的國家。作為新自由主義重要代表人物的哈耶克和弗里德曼等人都對國家以促進分配公平而干預社會再分配領域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們認為任何為救濟貧困而運用國家的權力以建立一個更公平或更正當的財富社會的福利分配都是與自由社會相衝突的。弗里德曼指出:“把平等——即所謂的結果均等——放在自由之上,其結果既得不到平等,也得不到自由。”“另一方面,一個把自由放在首位的國家,最終作為可喜的副產品,將會得到更大的自由和更大的平等。”[⑤]可見,他們把資本主義的價值歸結為自由,認為公平與自由是對立的。
三、在起點、規則與結果的處理上是整體協調還是單一追求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基本價值取向和方法論的差異除了在公平歷史觀產生重大影響外,還使兩大理論體系在公平的內涵及其關係的處理上產生巨大差異。
(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整體公平目標的追求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公平包含著稟賦公平(起點公平)、規則公平、結果公平這三個有機聯繫、辯證統一的方面。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未來社會進行科學構想時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閃光思想。他們指出:“代替那存在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⑥]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構想,未來社會將在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消滅私有制的基礎上,消除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極大地調動個體勞動者的積極性,使社會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實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地發展,在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形成和諧的關係。
從稟賦公平的角度看,要求社會成員在與生俱來的起點上,擁有的稟賦是相等的,馬克思主義把這看作社會公平的出發點和社會公平問題的根源,因此,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在“聯合體”內,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才是解決社會公平問題的根本性措施。無產階級是人類歷史上最先進的階級,它代表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社會發展的未來。根據現代生產力的社會性質,無產階級提出的最終奮鬥目標是建立沒有私有制、沒有階級、沒有壓迫和剝削,人人都得到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認為這樣的社會才是公平的社會。
從規則公平的角度看,必須堅持在分配的規則上,對所有社會成員一視同仁。馬克思曾經指出:資本主義之所以比封建主義進步的一大原因,就在於取消了封建特權。對上述觀點馬克思恩格斯又作了深入的論述。首先,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將生產和分配割裂開觀點的基礎上,提出生產關係直接決定分配關係,而“分配關係在本質上和生產關係是統一的,是生產關係的反面。”[⑦]恩格斯在《反杜林論》里也指出:“分配就其決定性的特點而言,總是某一個社會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以及這個社會的歷史前提的必然結果,而且,只要我們知道了這些關係和前提,我們就可以確實地推斷這個社會中占支配地位的分配方式。”[⑧]其次,馬克思恩格斯進而討論作為生產關係直接決定者的生產力,對於分配方式所起的終極決定作用。恩格斯指出:“分配方式本質上畢竟要取決於有多少產品可供分配,而這當然隨著生產和社會組織的進步而改變,從而分配方式也應當改變。”[⑨]社會產品數量的增加直接體現了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變化又必將引發分配方式的深刻變革。而在未來社會的第一階段,生產力的現實發展水平又決定了分配方式也只能選擇等量勞動交換的按勞分配這一形式上的公平分配。只有當生產力全面發展起來,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勞動成為人的第一需要,並從根本上擺脫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界限後,才能在公有制的基礎上全面實行內容和形式都公平的按需分配方式。
從結果公平的角度來看,值得注意的是:首先,結果公平不是公平範疇的全部內容,按照馬克思主義完整、有機聯繫的理解,它只是稟賦公平與規則公平的產物,如果稟賦公平與規則公平都很好地做到了,那么結果公平也就自然得以實現,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三個公平的辯正統一。這就提示我們:首先,關注結果公平很好,但要根本上解決它,關鍵不在結果公平自身;其次,如果不是在前述辯證統一的基礎上來解決結果公平問題,那么結果公平問題就會與前兩個公平問題發生一定的矛盾、衝突;最後,決不能把我們所理解的公平理解為對富人徵收所得稅、對窮人實行最低生活保障等具體措施,這是西方國家由於其資本主義國家性質的限制無法做到稟賦公平與按勞分配原則的情況下的不得以的選擇,即使在再分配領域採取這些措施,也只是為了緩和收入差距擴大帶來的社會矛盾而已,而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現實生活存在的產生“不公平”現象的根源。未來社會所要追求的公平,是要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最終是要實現按需分配,因而必須從根源和過程上而不僅僅是結果表象上來解決社會公平問題。
(二)西方經濟學的單一公平目標追求
西方經濟學在公平內涵關係的處理上要么重結果,追求收入均等;要么重過程,追求機會均等,體現的目標是單一追求。
福利經濟學首次將社會福利問題與國家干預收入分配問題結合起來作為一個重要的專門領域加以研究,提出了國民收入分配越均等,社會經濟福利就越大的命題;針對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貧困和社會各階級收入差距擴大,提出了政府應從增進全社會福利的角度出發,對全社會財富進行再分配;主張國家干預國民收入分配,實行累進稅政策,把富人繳納的一部分稅款用來舉辦社會福利設施,等等。福利經濟學公平觀的確立在西方經濟學的發展中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然而,由於這一公平觀以唯心主義方法論、個人主觀效用為基礎,在理論上存在很多漏洞;以收入結果的均等化作為唯一追求目標,必然使其公平觀帶有強烈的平均主義色彩,並與效率產生矛盾和衝突。
古典自由主義(包括新古典和新自由主義)的分配公平觀集中體現在他們對追求分配結果公平的批判和對自由市場競爭中的機會平等的推崇。古典自由主義公平觀的實質表現在分配機會、權利公平的重視和分配結果公平的漠視兩個方面。古典自由主義者十分推崇市場功能,認為市場機制是實現社會公平的根本保證,因為自由市場秩序能保障自由、權利和機會的公平。但是,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的存在決定了資本家與勞苦大眾的權利和機會不可能均等和公平,這就以形式上的平等掩蓋了事實上的不公平。因此所謂的起點公平只是一句空話。在鼓吹機會公平的同時,古典自由主義者還極力反對政府通過社會產品再分配實現“結果公平”。因為政府干預再分配所形成的結果公平會與他們所推崇的自由權利是對立的。這一點上文已作論述。然而,由於市場競爭機制的內在機理以及政府的“無為”作用必然使社會走向兩極分化,最終不僅失去“結果公平”目標,所謂的“機會公平”目標也不可能實現。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庇古.福利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3]弗里德曼.自由選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4]弗里德曼.資本主義與自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5]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上海:三聯書店,1997.
[6]程恩富.現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四大理論假設[J].中國社會科學,2007(1).
[7]伍裝、張薰華.現代經濟學中的兩種價值判斷理論[J].經濟學家,1999(5).
[8]汪立鑫.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主流經濟學比較[J].經濟學家,2002(1).
[9]劉斌.馬克思主義公平分配觀的形成及其核心思想研究[J].當代經濟研究,2005(3).
[10]周新城.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思想研究[J].紅旗文稿,2005(14).
A Theoretical Probe into the Thought of impartial Distribution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Marxian Economics and Western Economics
Mao Pei-hua
Abstract As a kind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the view of impartial distribu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basic value orientations as well as methodologies decided by them in the two big theory systems —Marxism economics and western economics—in a very great degree. This article first discusses the economic philosophy origin of the view of impartial distribution, and then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view of impartial distribution in this foundation: whether impartial is history, or eternal; and whether the processing in the beginning, the rule, and the result of distribution is whole coordination, or solely pursue.
Key words the view of impartial distribution Marxism economics western economics
收稿日期: 2007-3-9
作者簡介: 冒佩華(1969—),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①] 需要說明的是,基本價值取向及方法論對公平觀的影響,甚至某種程度上的決定作用的論述,並不否定唯物主義思想的決定作用及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意義。事實上,基本價值取向是社會經濟關係的反映。
[②] 伍裝認為經濟學研究中存在著兩種基本的價值判斷,即終極性價值判斷和現世性價值判斷,並認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以終極性價值判斷為導向的經濟學,西方經濟學是以現世性價值判斷為基礎的經濟學。
[③]馬克思.資本論[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98-999.
[④]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
[⑤] 弗里德曼.自由選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152.
[⑥]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3.
[⑦] 馬克思.資本論[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93.
[⑧] 恩格斯.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3.
[⑨] 恩格斯. 致康·施米特( 1890年8月5日 ).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1.
相關詞條
-
中國個人收入的公平分配
第一節古典學派的個人收入分配理論 第二節邊際學派的個人收入分配理論 第三節福利經濟學的個人收入分配理論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錄 -
薪酬管理與公平分配
sation agemen 薪酬體制與價值公平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目錄 -
稅賦公平
稅賦公平,指納稅人在相同的經濟條件下應被給予同等對待。也即是所謂的同等稅收待遇問題。稅賦公平又可分為橫向公平和縱向公平。橫向公平指經濟條件相同的人交納相...
內涵外延 課稅對象 歷史變遷 法制體現 實際套用 -
經濟公平
經濟公平作為經濟法價值的公平應從兩個層面上理解和把握。首先,經濟公平指的是機會均等和規則公正。從這一點講,公平和效率不是一對矛盾,而是公平決定效率,效率...
學術背景 概述 經濟法價值中的公平與和諧 -
生態公平
生態公平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理論支點和實現方式。生態公平涉及到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關係的協調解決。
簡介 提出 在生態文明構建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質 構建原則 -
環境公平
環境公平問題有兩個層面:學理層面上的和操作層面上的,環境公平研究最早出現於美國。
概念 三種環境公平觀的聯繫 環境公平理論剖析 存在問題剖析 -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國家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時所依據的合理性的規範或原則。這裡所說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會整體的發展和穩定,符合社會成員的個體發展和需要,並從兩...
名詞定義 公平問題 -
收入分配改革
收入分配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保障。 收入分配改革從2004年開始啟動調研,黨中央、...
改革背景 改革內容 改革措施 改革阻力 改革意義 -
社會公平觀
社會公平觀是一種闡述社會公平現狀及發展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