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12年:己丑年,周宣王十六年,衛武公元年。<<左氏春秋傳>>載:“宣15年(公元前812年)晉荀林父敗赤狄於曲梁”;秦漢年間,此地更為興盛,據“辭海”介紹:“漢景帝時分置廣平郡,五鳳三年改為廣平國,東漢封吳漢為廣平侯,三國魏黃初二年復置郡。”
歷史人物
衛武公姬姓,名和,衛都朝歌人,公元前812年繼位。之後,犬戎殺周幽王,和率兵佐周抵戎,立下戰功,被周平王封為公。和去世後,被謚為武,故稱衛武公。他在位55年,能修康叔之政,興辦牧業、政通人和,他能採納眾諫,自我批評。曾作《人抑》,“人亦有言,靡哲不遇。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溫溫恭人,維德之基。”明弘治年間淇人在淇園山區耿家灣修武公祠,年年有祭。祠前小石河更名為思德河,河下槐蔭店村改稱思德村,以思念武公。西周后期,衛國侯爵康叔九世孫衛厘侯將世子余封在衛國的屬地共國,稱共伯。共伯余早死,衛厘侯又封次子和為共伯住共國。衛厘侯四十二年(公元前812年),厘侯死。共伯和繼位,就是衛武公。衛武公亭,衛武公是中國封建社會早於諸葛亮一千多年的"卿相"的楷模。衛都朝歌人,公元前812年繼任衛國國君,以賢明傳世,深得周、衛臣民擁戴。他的蓋世功德因"瞻彼淇奧,綠竹猗猗的《詩經淇奧》篇而彪炳千秋,被歷代文人歌頌了兩千多年,只是在近代,衛武公的名氣才遜於諸葛亮。
公元前812年,獻侯卒,子費王即位,是為穆侯。穆侯時晉國遷都到絳。晉穆侯在穆侯四年,娶齊國的姜氏為妻,生有二子,太子生於穆侯七年。因穆侯剛遭條之役新敗,取名仇,就是後來的晉文侯,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詩人。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祖輩遷滎陽(今屬河南)。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孫姓起源
公元前812年。“孫”字未簡化之前寫作“孫”。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孫”:“子之子曰孫,從子從系;系,續也。”即兒子的兒子叫做孫,孫字是由“子”和“系”兩部分構成。“孫”在本意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血緣關係,即子之子。 孫姓的來源 孫姓起源的頭緒很多。由於在先秦時期,孫姓就出現“兵家祖”孫武,大軍事家孫臏,“吏者師”孫叔敖,先秦時期,中國孫姓出現,不斷有華夏子孫加入孫姓行列,使得孫姓源頭特多,同時孫姓人口也越來越多。來源:孫姓最早來源於春秋時期的姬姓衛國,這是先秦時期孫姓來源的最主要一支。姬姓衛國王室的後代姬惠孫之後姬武仲將自己的姓氏改為“孫”,以紀念其祖父惠孫。姬武仲就是這支孫姓的始祖。 姬姓孫氏是周文王之後。《元和姓纂》說:“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後,至武公和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衛康叔,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小兒子,原封於康(今河南省禹州西北),史稱衛康叔。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亂後,把殷原來統治的地區分封給康叔,仍然以殷的舊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為都城,監管殷的余民,同時把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邽氏、樊氏、飢氏、鍾葵氏賜封給他,建立衛國,康叔又稱衛康叔。康叔受封之後,很快把殷都改造成為周的方國。後來,康叔到宗周做了司寇,把自己的封國交由兒子伯康管理。
歷史記載
周宣王於公元前812年封同母弟桓為鄭,屬周王朝的諸侯國,鄭桓公為鄭氏始祖。 二世祖 武公 諱掘突,繼桓公位,妣姜氏,生兩子:長子名莊,次子名段。 三世祖 莊公 諱捂,妣鄧、殷氏夫人。生四子:長子名貽、次子厲、三子名銘、四子名襄。西周晚期(公元前812年),衛國君在朝歌修建中國第一座皇家園林———淇園。建成後,文武百官紛紛來朝拜慶賀,向衛國君衛武公奉獻珍奇古玩討其喜歡,獨有一文官向衛武公獻上了一枚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