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記
![(圖)西施祠](/img/2/a1c/nBnauM3XzETM0gTO4gDNwQDNzITMwYjMyIjMwADMwAzMxAzL4QzLw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1、公元前503年,孫武執意歸隱,闔閭讓伍子胥勸留。孫武則要當年請他出山的伍子胥,一同歸隱,“暑往則寒來,春還則秋至。此乃自然之情。其實人事亦然。如今吳王自恃國力強盛,邊境無事,已經變得驕奢淫逸。自古功成不退,必有後患。我歸隱林泉,乃避禍全身之計。”伍子胥不聽勸告,孫武飄然而去。
2、周敬王十七年(公元前503年),劉桓公斷然平定了周王室內部由尹氏家族發動的政變,將逃難在外的周敬王迎接回王城。此後,他又多次率軍討伐亂黨,穩定了東周王朝的統治政權。劉桓公之後,雖然劉氏子孫仍在東周王室任卿士,但其地位已大不如從前。
3、公元前503年(魯定公七年)弟子顓孫師生。師字子張,陳國人。
4、魯定公七年(公元前503年)曾參三歲。
5、公元前503年,靈公同齊景公在沙澤締結了互助聯盟,斷絕了衛、晉兩國的關係。衛國的叛變,使晉國君臣上下受到了很大的震動。趙簡子立即調動軍隊,準備出兵襲擊衛都帝丘(今河南濮陽西南),企圖用武力迫使衛國就範。趙簡子在出兵前,找來一個叫史默的親信,他說:“我聽說衛君在國內排斥賢才,信用小人,估計已上下離心,國事日非。你要在一個月內把情況了解清楚,我等你回來報告後再出兵。”史默走後,趙簡子命令全軍將士加緊習武練兵,
![(圖)公元前503年](/img/3/947/nBnauM3XwEzMxAzM4kDNwQDNzITMwYjMyIjMwADMwAzMxAzL5QzL4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積極做好戰鬥的準備。可是一個多月很快過去了,史默卻沒有回來復命。這時有個謀士對趙簡子說:“史默過期不歸,可能被衛人擒拿。其實衛國是個小國,根本經不起晉軍的攻擊,只要我們渡過黃河,衛靈公會不戰自降。請元帥趕快下令出兵吧!”趙簡子搖搖頭說:“衛靈公敢於斷然同晉絕交,一定是作了充分準備的,我們決不可掉以輕心。史默為人一向思慮深遠,他沒有如期歸來,可能是發現了什麼預料不到的情況,需要進一步打聽。出兵之事,等他回來再說吧!”
過了很久,史默回來了,他講述了衛國的近況:“衛靈公現在任用忠臣,廢黜奸臣,深得民心。為了激起國人的憤怒,衛靈公宣布:‘晉人已經命令我國,凡有姐妹女兒的人家,都要抽調一個去當人質。’他還抽調一批宗室大夫的子女,準備送往晉國。衛國的百姓聽了,怒吼道:‘讓晉國來吧!我們一定要把他們打回去’。衛國現在賢臣很多,民氣可用,想用武力使它屈服,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元帥當三思而行啊!”趙簡子聽了,立即下令三軍按兵不動。他還親自向晉君面奏,取消了襲擊衛國的計畫。
“按兵不動”這個成語是暫時停止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現在多用作比喻暫時不採取行動。
6、西施生於公元前503年春秋戰國末期,西施亡後,鄉人為紀念其功德,在其住過的草舍中供奉一雙繡鞋,後改草舍為西子祠。毛奇齡《九懷詞·薴蘿小姑》云:“西施住蕭山之薴蘿村,山下有紅粉石,斜傍溪流,相傳西施居其間……施亡後,立祠溪旁。”南宋淳熙年間(1174一1189),宋孝宗趙昚敕封西施為薴蘿48村土地神,稱薴蘿土地西施娘娘。屠族紳士邀集鄉賢籌金,改祠為廟,當地人稱之為“娘娘廟”,南宋《嘉泰會稽志》載:“薴蘿山,在縣南三十里,有西施廟。”大殿於清康熙年間重修,鹹豐年間被焚,光緒二年(1876)四月重建。民國《蕭山縣誌稿》稱該廟“殿五楹,余屋三楹,有演台。”廟內原設有兩尊西施神像,一坐尊,一行尊。從明朝萬曆十二年(1587)起,每年農曆九月迎神賽會,請來名姝扮演西施,抬著行宮在薴蘿48村遊行,並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一至初三,舉行廟會,請紹興大班演戲3天,一直到1949年後破除迷信將廟內各種佛像搗毀,惟西施像鄉人不忍銷毀,把她移至瓦窯金茅草廟,後又搬至青山帳一農戶草舍內。惜焚於火災。20世紀60年代大殿拆除改建9間教室,1993年4月西施廟及周圍古蹟群被列為蕭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出生
1、西施,相傳蕭山薴蘿鄉人,生於公元前503年春秋戰國末期,14周歲被選送到越國都城習禮儀,3年後入吳。夫差為其美色所惑,疏于軍備,終使句踐打敗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