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創作時間:1987年---2003年高:2.2m
寬:6m
類型:歷史題材油畫(抗日戰爭)
主角:岡村寧次(侵華日軍最高指揮官)
何應欽(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
其他人物:202個人
國旗:52面
場景地點:中華民國南京政府(1945年)
內容:描繪1945年9月9日9時南京中國陸軍總部接受日本侵略者投降受降儀式。
現存:抗日戰爭紀念館。
作品賞析
各國國旗
整個畫面莊嚴肅穆,近似於真人大小的200多個人物,作者十年心力的鴻篇巨製,達到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完美統一。油畫正中央從左到右是英、美、中、蘇(事實上是按美、中、英、蘇的先後順序從中間向兩邊展開的。
而台下警衛手持的是聯合國家(聯合國創始國)的各國國旗52面,國旗環繞著受降台,並按照各個國家英文字母順序排列,其中畫面上畫出部分的左邊右起分別是哥倫比亞(Colombia)、中國(China)、智利(Chile)、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希臘(Greece)。
“三九良辰”之說
史料記載:1945年9月9日,南京滿城歡騰,披上節日的盛裝,到處喜氣洋洋,人們像過年一樣興高采烈。定為中國戰區受降典禮主會場的大禮堂,也一洗蒙羞的窘態,恢復了莊嚴的氣派。大禮堂的正面,是一幅用松柏枝扎的匾,上書金色大字“和平永奠”,禮堂正門上,懸掛著中、美、英、蘇四國國旗。各個入口處都有士兵和憲兵守衛,戒備森嚴,氣氛莊重。
為什麼正式受降時間選在9月9日上午9時?中國人向來最崇尚九,以為天地之數,始於一而終於九,逢九即為大吉大利。因而將受降簽字儀式舉行之時定在三個“九”字相遇的時候,寓意“三九良辰”。
陳堅構思的畫面,不是古城的狂歡,也不是廣場的盛況,而是鎖定了“三九良辰”。最寂靜的時候,也是最扣人心弦的時候。他先給他的畫起名為《落日:1945年9月9日9時》,後來他感到,應該更公正、更客觀,去掉主觀評說,索性改名《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時·南京》。
“三色布”描繪
陳堅對於一個個細節真實的考證,幾乎到苛刻的程度。受降會場上有聯合國52個國家的國旗,是按字母排列的,他求證這些國旗,並且是1945年時的國旗樣式,然後買來白布,畫出20多面國旗,縮小排列成懸掛狀,成為他繪畫取樣的實物。 從許多黑白老照片上,陳堅有他的獨特發現。日軍將官的領章釘法與中方將官不同,將星不在領章正中,而是從邊沿釘起,即使一顆星也在一側;日本軍官的袖口都有軍銜標誌。日本陸軍皮靴有模糊的“馬刺”,陳堅翻閱大量資料,得知日本雖屬軸心國,但其軍隊的機械化程度並不高,封建軍國主義色彩甚濃,陸軍高級將領在戰場上普遍騎馬行軍,因此皮靴鑲有“馬刺”。軍人在室內脫帽,中日雙方均如此。陳堅先在投降桌與受降桌上都畫了軍帽。後來他從照片上發現,日本軍人坐著時,軍帽是拿在手裡的。他再畫軍帽,中方將領的軍帽在桌上,日方將領的軍帽只有一頂,是岡村寧次的(他要簽字蓋章),其他日將的軍帽都應該在手上,這才符合歷史的真實。
中方軍人的服飾、領章、“中正劍”的佩掛、受降時特有的臂章標記,陳堅也都做到有根有據,絕不草率。他還親手將它們製成道具,放在不同的光線中,供繪製時參照描摹。他的努力超出常人,他的收益也超出一般。
在史料記載和紀實文學中,投降席和受降席是個很簡單的概念,而在陳堅的眼中,它們的形狀和顏色,都不可隨意想像,要給後人一個真實的記錄。他對照當時的幾張照片,得出結論,投降席和受降席的大小是不同的。中國將領面前的受降席,比投降席大一倍,日軍將領坐的是帆布墊的高背木椅,中國將領坐的是帶扶手的太師椅,扶手雕有回紋形曲線花紋。 聽說南京博物院陳列有投降席和受降席的複製品,陳堅專門去看,畫了速寫。老照片上的投降席和受降席包有“三色布”,深淺不一,南京博物院複製時做成了藍色、白色、藍色。陳堅認為不對,黑白照片上的“三色布”有三種色差,不可能有兩種同樣顏色。他參照會場立柱等處的色彩搭配,斷定“三色布”應遵照中華民國的國旗色:藍色、白色、紅色。這三色是當年受降儀式會場布置運用的基本色。
創作背景
作品靈感
創作這幅畫時,陳堅徵求了同行和非同行的許多意見。曾親歷受降儀式的南京政協委員、90多歲高齡的王楚英老人當時在新六軍,是史迪威將軍的英文翻譯官。老人專門到畫室看他的畫,肯定了陳堅的畫作,只提出在會場的新六軍士兵的美式裝備,背囊上有一條捲起的軍毯。陳堅找來自己的軍毯,反覆摺疊,終於逼真地添畫上去。老人的意見加強了中國軍人的威武形象,陳堅非常感激。陳堅說起自己的創作理念,充滿激情,又不乏冷靜。“中國人民以3500萬人的生命換來了那一天的勝利。這個勝利來之不易,永遠不該忘記。我感謝中華民族歷史上這一光輝瞬間給我心靈的震撼!”
作品與史實
1945年9月9日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黃埔路陸軍總司令部前進指揮所舉行。受降席居中座的是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左為海軍上將陳紹寬、空軍上將張廷孟,右為陸軍二級上將顧祝同、陸軍中將蕭毅肅。投降席上有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駐華日軍總參謀長小林茂三郎、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等7人。參加受降儀式的中國方面,還有國民黨將領湯恩伯、王懋功,李明揚、鄭洞國等。盟軍將領有美軍麥克魯中將、柏德勒少將,英軍海斯中將等。1945年9月9日正9時,何應欽將日軍降書交付岡村寧次閱讀簽字,岡村寧次將降書一一閱讀,簽字時手微顫抖,簽字蓋章畢,低頭俯視降書達50秒鐘。
9時6分,何應欽用毛筆簽字畢。
9時8分,何應欽將蔣中正第1號命令交參謀長轉送岡村寧次,岡村寧次再於受領證上籤字蓋章。 9時10分,中國戰區日本受降儀式完畢,日本代表退出會場。
何應欽向全國及全世界人士發表廣播講話,宣布南京受降儀式順利完成。他說:“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意義的一個日子,這是八年抗戰艱苦奮鬥的結果,東亞及世界人類和平與繁榮亦從此開一新紀元。” 親歷者邦和(當時為記者)言證:“典禮奉行時間是9月9日9時,有人說是三九紀念。岡村寧次進入席前,臉色慘白,眉頭高聱,向何總司令行一鞠躬,何總司令面呈微笑。欠身答禮,這時會場氣氛異常緊張,所有來賓目光,像千萬劍光,直奔向岡村寧次,攝影記者更是活躍,東鑽西跳,找著精彩鏡頭,開麥拉聲音,不絕於耳。
何總司令光輝滿面,於9時6分簽字於日軍降書上,十年前“何梅協定”時所受之奚落,至此盡雪,何總長簽字後,交一份予岡村寧次收領。
9月10日被八路軍、新四軍和共產黨領導下的各抗日武裝包圍的日本侵略軍,被迫投降;拒不投降者被殲滅。
所獲榮譽
1.2004年12月該作榮獲全國第十屆美術作品展金獎。2.2005年7月開始在北京盧溝橋中國抗戰紀念館展出。
3.解放軍文藝獎。
4.全國第十屆美展和文化部第十三屆“群星獎”優秀作品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