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產
金針菜

《泗陽縣誌》記載:“金針菜,一名黃花菜,又名安神菜、丁莊大菜。蒸半熟,曝乾,銷售 甚廣。”丁莊大菜能有這樣的名氣,民間傳說與神醫華佗有關。三國時期,泗陽一帶瘟疫流行,死人甚多。華佗行醫到此,內心焦急,日夜為人治病,三日之內,挽救了千萬人的性命。一日,華佗進入丁莊,忽然有人攔住去路,說曹操頭痛復發,命華佗迅速趕回。不 從,曹兵以刀相逼。這天夜裡,華佗輾轉反側,不能安眠,天快亮時,他剛剛迷迷糊糊睡 去,忽見一位仙人,手持一把金針,吩咐華佗如此如此,然後把金針向他懷裡一扔揚長而 去。華佗猛然醒來,果然在貼胸處摸到一把金針。第二天,華佗含淚上路,向送行的人們 喊道:“各位父老兄弟,華佗對不起你們。今有一束金針,送與諸位,解救你們的災難吧!” 說罷一揚,一束金光飛向四面八方。眾人隨金光望去,只見漫田遍野,到處長著葉綠花黃 的植物。人們愣了片刻,有人喊道:“這是金針菜啊!”於是采其花蕾,煮水喝下去,慢慢 止住了瘟疫。:黃花菜適應性強,植培管理簡單,故有“懶種黃花勤種棉”的說法。但要黃花高產,還須 科學栽培。優種“大烏嘴”黃花就有很多優點,它分櫱快,栽後三四年即進入盛產期。其花莛粗壯,高達一米三,五個分杈較長。“小滿”出莛,“芒種”盛蕾,“夏至”開始採收。 採收期約50天。花蕾大,長十二厘米,色澤黃綠,嘴尖而有較大的黑紫色斑塊,故稱“大 烏嘴”。其乾制率和產量也優於一般品種。1910年,丁莊大菜曾參加南洋勸業會展銷,極受歡迎。1987年,在江蘇甲級黃花菜質量評比中,丁莊大菜以99.7的總分名列群芳之冠。
花生

泗陽地處蘇北黃淮沖積平原,屬亞熱帶季風過渡性氣候質,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適宜花生種植。八集鄉土地大都屬於砂質壤土,日夜溫差多,生長出的花生殼薄,肉嫩,油量高,口感好。八集小花生是泗陽名特產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濃郁的地方特色。早在春秋時期,孔夫子由魯赴吳講學,路過今天八集這個地方,當地學子聞名挽留夫子講授,學子們有的送乾肉,有的送當地土產花生,孔夫子品嘗花生後,連聲贊道:“微乎此果,食可長生”,孔夫子走後,人們把他講學的地方起名“學城”,建房立牌位,他誇讚的花生土產,取名“長生果”。
八集小花生,經過炒制,具有白、香、甜、脆的特點,包裝美觀,饋贈親友,堪稱上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當地政府實施產業結構調整,擴大花生種植面積,改良花生品種,推行增肥、補鉀工程,實行無公害管理,積極發展花生炒制的鄉鎮企業。1999年,“八集小花生”成了註冊商標,產品暢銷大江南北。

相傳三百多年前,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三次路過宿遷。一日,乾隆微服私訪,途經洋河,看見此地一酒館,店門兩側寫著“善做江北麵點,巧烹江南佳肴”的對聯,乾隆看到這副對聯,十分懷疑,於是想出了一個主意想刁難一下掌柜的。與是乾隆在步走進店內,讓小二把掌柜的叫出來,讓他照著自已的馬車的車輪做出一種糕店來。還要輪紋清晰,美味可口,外型美觀。沒想到,不一會兒,小二真的把一種外似車輪的小餅送來了。乾隆挾起一塊左端右祥,金黃溜圓,非常美觀,用嘴輕輕的一咬,酥甜香脆,非常可口,慢慢咀嚼,油而不膩,甜而不厭,滿口生香,回味無窮。頓時龍顏大悅,即興提筆御賜:“洋河有餅若車輪,香脆酥甜妙化神,莫道京華糕點好,品來不及此奇珍。”“洋河車輪餅由此得名,成為宮廷貢品,繼而盛行於世,享譽古今。後人傳承前人做法,流傳於今。
旅遊
梵音寺

遠近聞名的梵音寺坐落在泗陽縣城黃河故道南岸,占地約三畝,前面是蘋果園,後有綠色林帶,寺院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從人民南路右拐沿著佛源路向西不到二百米,便到了梵音寺。
梵音寺前身為“觀音庵”,始建於清初,原址在京杭大運河北岸眾興鎮北門內,至今已有三百年歷史。到了二十世紀初,“觀音庵”前後大殿僅存各三間土牆草苫廟宇,東西寮房還有幾間,全是柴草房,殿內放置二十幾尊菩薩。據當地老人回憶,從蔡和尚到方玉、聖意已歷經五、六代傳人。“文革”期間,“觀音庵”內大小菩薩被“造反派”全部砸爛,方玉、廣聖等僧人由街道居委會當“五保戶”養起來。一九七九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真正落實,但“觀音庵”的原址土地先後被周圍居民大部分占用,僅剩不到30平方米的三間草殿,破爛不堪,信眾稀少,香火冷落。一九九○年後,庵事由揚州祗陀林聖意師主持,信眾倍增,法業漸興。
一九九二年春天,旅台鄉友陳慧劍先生回大陸探親,此人是海峽兩岸乃至東南亞著名的佛學研究者。一次,其幼孫漢清偶引慧劍先生人庵拜佛,見“觀音庵”活動場所太狹小,感慨系之。他返台後,撰文刊於《龍樹雜誌》,倡議島內信眾,先後捐獻美金十餘萬元,贊助故里重建觀音庵,弘揚佛法,增加旅遊景點。此後,在泗陽縣政府大力支持下,於一九九三年七月,在廢黃河南岸棉花原種場轄區之內,擇購二畝六分淨地為重建之所。八月起興建,慧劍先生長子愛群督導工程,次年五月底竣工。新寺落成後,“觀音庵”易名為“梵音寺”,於一九九四年九月五日(農曆七月三十日)舉行隆重的大佛開光儀式。陳慧劍先生親自率領十四名台灣高僧和居士趕到泗陽,參加寺廟開光典禮。縣委、縣政府領導和各部委辦局的主要負責人也到場祝賀。黃圩、農圩、新袁等鄉鎮民眾文藝宣傳隊還趕到現場舞龍舞獅助興;沿著徐淮公路兩側搭起一排排商業攤點,全縣有五、六萬人云集梵音寺觀光購物。在開光典禮儀式上,省佛協會長茗山大法師和泗陽縣長曾鴻翔分別在會上講了話,後他們的講話材料和照片都刊登在陳老先生髮行的《弘裔》刊物上的梵音寺名字傳遍海峽兩岸及東南亞。觀音庵遷址,梵音寺落成,充分體現以陳慧劍為首的台灣同胞愛國愛鄉的熱烈情懷。

寺院庭內,在兩行青松花草的映襯下,一座高約3米的鑄鐵寶鼎高高矗立在中央。五間東廂房是圖書室,室內藏有2萬多冊有關佛教和科普的書籍,供僧人和居士閱覽。室內還裝有大彩電,備有500多套念佛錄相帶和錄像碟片。四間西廂房是客堂,專供接待遊客之用。
中大殿為大雄寶殿,這是寺內主要建築物,青磚青瓦,飛檐走壁,廊檐下有五根朱紅柱,顯得古色古香。大雄寶殿內供有三尊2米多高的大佛像,分別是釋迦牟尼、藥師和阿彌陀佛。三尊大佛金光燦燦,肅穆慈祥。在後壁懸掛的三聖像兩側寫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醒目條幅。三尊大佛背面是立於鰲背的觀音塑像,金童、龍女站立兩旁,顯示出普渡眾生、大慈大悲的形象。大雄寶殿東山牆壁上鑲著刻有梵音寺緣起大理石碑文;西山牆上刻著682名台灣民眾捐資功德芳名錄。

地藏殿東北角是兩層小樓,樓下正中有三尊玉佛,上層是藏經樓,樓上存放兩套計160多冊《大藏經》,可謂是鎮寺之寶。這兩部《大藏經》是陳慧劍先生從日本輾轉購來的。
每至農曆初一、十五或觀世音等菩薩聖誕、成道、出家之日,許多信眾都絡繹不絕前來燒香拜佛,呈現出一片祥和的景象。寺內幡幢鐘鼓,法器周備,瓊花瑤草,蒼松翠柏,實乃是吾邑旅遊和念佛的好地方。
農業
花生

在泗陽縣農業開發有關部門的協調下,宿遷市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積極配合,經常到八集鄉政府現場為該鄉幹部民眾介紹生態農業有關知識,講解花生種植中生態技術的運用,並發放花生專用生物肥手冊。
雪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