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陣磧

八陣磧

奈何長蛇形,千古竟不悟。 惟余桓元子,久視不能去。 惟餘八陣圖,千古壯夔峽。

詩詞原文

蘇轍《八陣磧》

漲江吹八陣,江落陣如故。

蘇轍蘇轍
我來苦寒後,平沙如匹素。
乘高望遺蹟,磊磊六十四。
遙指如布棋,就視不知處。
世稱諸葛公,用眾有法度。
區區落褒斜,軍旅無闊步。
中原竟不到,置陣狹無所。
茫茫平沙中,積石排隊伍。
獨使後世人,知我非莽鹵。
奈何長蛇形,千古竟不悟。
惟余桓元子,久視不能去。蘇軾《八陣磧》

平沙何茫茫,仿佛見石蕝。
縱橫滿江上,歲歲沙水齧。
孔明死已久,誰復辨行列。

蘇軾蘇軾
神兵非學到,自古不留訣。
至人已心悟,後世徒妄說。
自従漢道衰,蜂起盡奸傑。
英雄不相下,禍難久連結。
驅民市無煙,戰野江流血。
萬人賭一擲,殺盡如沃雪。
不為久遠計,草草常無法。
孔明最後起,意欲掃群孽
崎嶇事節制,隱忍久不決。
志大遂成迂,歲月去如瞥。
六師紛未整,一旦英氣折。
惟餘八陣圖,千古壯夔峽。孫應時《八陣磧》

江近瞿唐急,沙從魚腹磺。
千秋應有恨,八陳竟難平。
望斷青煙晚,愁邊白鳥明。
身微定何補,且復老躬耕。

詩詞題解

據《荊州圖副》和劉禹錫《嘉話錄》記載,這裡的八陣圖聚細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圍,縱橫棋布,排列為六十四堆,始終保持原來的樣子不變,即使被夏天大水衝擊淹沒,等到冬季水落平川,萬物都失故態,唯獨八陣圖的石堆卻依然如舊,六百年來巋然不動。前一句極精煉地寫出了遺蹟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徵。“石不轉”,化用了《詩經。邶風。柏舟》中的詩句“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隨著時間的流逝,八陣圖最終被水磨洗成為八陣磧,即水中的沙灘。

基本介紹

八陣磧,因蜀漢丞相諸葛亮曾排布古兵陣八陣圖其上而名,在重慶市奉節縣被淹舊城永安鎮東一、二里江灘之上(三峽成庫後已常年淹沒)。前扼夔門,背負丘山。平坦遼闊,河砂卵石遍布。橫陳於大江左岸,呈鳥翅形,是梅溪河交匯長江的沖砂磧扇。三峽成庫前,洪水期全沒江底。枯水期,出露江岸之上。最大時,長約三公里,寬在兩公里左右。這對於山嶺起伏、絕岩斷壑、溝谷縱橫的山城奉節縣來說,是一處極為難得的,能容千軍萬馬演練布陣、馳騁衝殺的好地方。

作者簡介

蘇轍(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年自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孝宗淳熙年間,追謚文定蘇洵之子、蘇軾之弟,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蘇家父子三人,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人稱“三蘇”,蘇轍則是“小蘇”。作品有《欒城集》傳世,包括《後集》、《三集》,共84卷。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文學家詞人詩人,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蘇軾是蘇洵的次子(蘇洵長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蘇軾與弟弟蘇轍同登進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飲湖上初晴後雨》是描寫西湖的古詩中無人能超越的。
應時(1154—1206)字季和,自號燭湖居士,餘姚人。生於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卒 於寧宗開禧二年,年五十三歲。八歲能文,師事陸九淵。登淳熙二年(公元一一七五年)進士。初為黃岩尉,有惠政。常平使者朱熹重之,與定交。丘崇帥蜀,(公元一一九o年)辟放制幕。策知吳曦之將叛,人服其先見。後知常熟縣,秩滿,郡守以私恨捃摭之,謂其負倉粟三千斛。市民感德,爭擔負代償。守益憎惡,竟坐貶秩。移判邵武軍,未上而卒。應時著有燭湖集二十卷,《四庫總目》傳於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