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正義與文明對話

圖書簡介

收入本輯的多數論文曾提交2004年1月在上海舉行的一次國際學術討論會。那次會議的主題是“全球正義與跨文化對話”,主辦單位是華東師範大學的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協辦單位是美國卡內基倫理學與國際關係委員會和挪威卑爾根大學科學與人文學科理論研究中心。會議原定於2003年5月舉行;非典在這年春夏的爆發和流行迫使會議延期舉行,卻也使得來自中國、美國、挪威、德國、以色列、澳大利亞等國家的20多名與會者多了一些時間來思考同時期爆發的伊拉克戰爭。戰爭問題和人權問題、貧困問題一起,構成了這次會議——因而也是這個論文集——的主要現實背景。
美國哲學家約翰·羅爾斯的政治理論的核心概念是“正義”,德國哲學家尤根·哈貝馬斯的政治理論的核心概念是“對話”,它們分別構成了“全球正義與文明對話”這一主題的兩個關鍵字。我們也不妨說,羅爾斯和哈貝馬斯的國際政治理論一起構成那次會議——以及本論文集——的主要理論背景。

基本內容

“全球正義”並不是羅爾斯“正義論”的簡單推廣,“文明對話”也未曾是哈貝馬斯“商談理論”的關注焦點。與羅爾斯本人的方案不同,他的學生托馬斯·博格通過對羅爾斯正義論的“國內版本”的突破而得到的,並不是一種“國際正義理論”,而是一種“全球正義理論”;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的主體是國家,而後者的主體則是個人;前者把國家主權當作基本事實和重要原則,而後者則一方面承認全球化趨勢中國家主權受到越來越多限制這個事實,另一方面強調個人權利應該成為國際政治經濟基本秩序的規範基礎。相應地,多年來一直是哈員馬斯的“同情的批評者”的奎納爾·希爾貝克和約翰·阿納森,一個致力於用後期維根斯坦傳統來彌補哈貝馬斯的理論,強調在論證全球普適的正義原則的時候要更關注具體實踐和特殊語境,一個則致力於把韋伯以來的文明分析和比較的視角和成果(包括蕭公權、史華茲、都大維和安樂哲等人對中國與西方政治思想傳統的比較)引入政治哲學,從而為有關全球正義的文明對話拓寬基礎。
當然,“有關全球正義的跨文化對話”並不等於“不同文明(文化)的代表之間有關全球正義進行的對話”。從木輯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們都在有意識地突破原有文化背景的限制、有意識地採納不同對話者的視角。比方說,對西方視角和西方理論持批判態度的不僅有何包鋼、韓水法、許紀霖、吳冠軍等中國學者,而且有西方學者。美國哲學家艾利森·雅格爾以2003年網際網路上發起的“拯救阿米拉”的請願運動為例來論證全球正義討論中有必要引入第三世界視角和女性主義視角,是西方學者對“西方觀點”的批判性反思的很好例子。
收入本輯的有些論文的作者,雖然沒有出席會議,但慷慨應允將他們的論文收入本論叢,其中包括加拿大哲學家查爾斯·泰勒、英國哲學家大衛·米勒、香港哲學家石元康和台灣哲學家錢永樣、陳宜中。
全球正義的問題顯然不是一個純粹的哲學問題;希爾貝克所說的“理性間判斷(inter-rationaljudgment)”應該在此問題的討論中起重要作用。本輯的不少論文超越了哲學的視野,但經濟學家韋森對本論文集的跨學科色彩的貢獻,仍是不可替代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