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調查
土地調查簡介
1996年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完成以來(不是所有省市都是1996年),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鄉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原有的土地信息已難以滿足新形勢下節約集約用地的需要。掌握真實準確的土地基礎數據,是實行最嚴格土地管理制度的迫切需要,對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完成“十一五”規劃的任務,守住全國耕地不少於18億畝這條紅線具有重要意義。要通過新一輪土地調查,查清城鄉每一塊土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具體情況,建立和完善我國土地調查、土地統計和土地登記制度,實現土地的信息化、網路化管理,開展社會化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
土地調查的目的
土地調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土地資源和利用狀況,掌握真實準確的土地
土地調查基礎數據,為科學規劃、合理利用、有效保護土地資源,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和改善巨觀調控提供依據,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土地調查的內容
土地調查包括下列內容:
(一)土地利用現狀及變化情況,包括地類、位置、面積、分布等狀況;
(二)土地權屬及變化情況,包括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狀況;
(三)土地條件,包括土地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狀況。
進行土地利用現狀及變化情況調查時,應當重點調查基本農田現狀及變化情況,包括基本農田的數量、分布和保護狀況。
全國調查
時間
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將於2007年7月1日全面啟動,計畫於2009年完成。
主要任務
調查的主要任務包括,農村土地調查,查清每塊土地的地類、位置、範圍、面積分布和權屬等情況;城鎮土地調查,掌握每宗土地的界址、範圍、界線、數量和用途;基本農田調查,將基本農田保護地塊(區塊)落實到土地利用現狀圖上,並登記上證、造冊;建立土地利用資料庫和地籍信息系統,實現調查信息的互聯共享。在調查的基礎上,建立土地資源變化信息的統計、監測與快速更新機制。
全國土地日
每年6月25日是全國土地日。1986年6月25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並頒布我國第一部專門調整土地關係的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為紀念這一天,1991年5月24日國務院第83次常務會議決定,從1991年起,把每年的6月25日,即《土地管理法》頒布的日期確定為全國土地日。“土地日”是國務院確定的第一個全國紀念宣傳日。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為保護土地而設立專門紀念日的國家。
第二次
3S技術的套用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已經在全國範圍內展開,這對於全面查清全國土地利用狀況,掌握真實的土地基礎數據,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土地巨觀調查和國土資源的管理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相對於第一次土地調查,本次調查採用RS、GPS、GIS等高新技術手段,為提高這次土地調查的質量和效率奠定了基礎。在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中,遙感(Rs)為GIS系統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源,衛星定位系統(GPs)在外業調查中獲取更新數據,而地理信息系統(GIS)則對GPS獲取的數據和Rs提供的數據源進行了詳細的信息分析與套用。
項目建設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採用先進技術方法,在現有的土地調查的基礎上,按照國家統一的技術標準,查清武漢市東西湖區柏泉農場土地利用狀況掌握準確的土地基礎數據,總結經驗,為全面鋪開武漢市農村及城鎮土地二次調查奠定基礎。建立和完善土地調查、土地統計、土地登記等制度,實現土地資源信息的社會化服務,滿足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土地巨觀調控及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
技術路線和方法
充分利用現有的土地調查成果,利用無爭議的土地權屬資料,運用航天航空遙感、地理信息系統、衛星定位和資料庫及網路通訊等技術,採用內外業相結合的調查方法,形成集信息獲取、處理、存儲、傳輸、分析和套用服務為一體的土地調查技術流程,獲取調查地區每一塊土地的類型、面積、權屬和分布信息,建立與國家、省互聯互通的武漢市農村土地調查資料庫。
土地調查正射影像圖(DOM)製作
武漢市農村土地二次調查正射影像圖製作主要以1:12000比例尺DMC數碼航空攝影影像為基礎,其攝影時間為2005年、2006年、2007年,其中,東西湖區柏泉農場試點調查採用的是2006年上半年攝影的航空影像,製作一套1:10000比例尺DOM。為保證成圖精度,提高作業效率,DOM的製作採用武漢市連續運行的衛星定位服務系統(WHCORS)和大地水準面精化等高新技術手段,採用GPS網路RTK技術施測像控點,內業進行空三加密製作正射影像圖,並按要求進行整飾和元數據填寫。
正射影像圖(DOM)既是製作外業工作底圖的基礎,又是內業建庫的基礎,所以,DOM的精度對外業調查和內業建庫有很大程度的影響,DOM的精度直接影響整個資料庫的精度。
內業判讀
以MAPGIS6.7為工作平台,利用檢查合格的1:10000比例尺DOM數據,按標準1:10000比例尺圖幅進行分幅,與原有土地利用資料庫套合配準,按照《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技術規程》和《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國家標準的要求,對原有土地利用資料庫中的地類進行轉換,並運用遙感圖像解譯標誌,結合專業知識對影像進行矢量化,勾繪地類界線,初步判定地類、線狀地物的走向及零星地物的位置,並對疑問圖斑、線狀地物、零星地物進行編號,以便進行野外調查、量測線狀地物的寬度和零星地物的面積。工作流程如下頁圖1所示。
外業調查
1 土地利用狀況調查
採用製作的影像工作底圖為基礎進行外業實地調查,對內業預先判讀的地類界逐一進行核實、校正,並量測線狀地物的寬度及零星地物的面積,對影像上沒有的新增地物進行補測,附近容易找到明顯地物點的,可採用距離交會法、直角坐標法、截距法等進行補測;對新修建的道路和橋樑等大型建築物,可直接用RTK補測,最後將核實、補測的內容及屬性標繪在調查底圖上或記錄在《農村土地調查記錄手簿》中,以此作為內業資料庫建設的依據。工作流程如圖2所示。
2 權屬調查
權屬調查階段主要工作內容是將權屬界線調繪在調查底圖上,處理和調處土地權屬爭議,簽訂《土地權屬界線協定書》或《土地權屬界線爭議原由書》。以第一次土地調查中的《土地權屬界線協定書》、《土地權屬界線爭議原由書》及原有權屬界線為基礎,採用有關權利人現場指界確認,簽訂土地權屬界線協定書的方法,已經簽署土地權屬界線協定書的,經核實無誤,可不再重新指界和簽訂協定書,在工作底圖上調繪,轉繪權屬界線及界址點。工作流程如圖3所示。
3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的技術流程及方法
根據外業調查成果對內業預判數據進行修改,通過自動剪斷線]→[清除微短線]→[清除線重疊坐標]→[自動線結點平差]→[線轉弧段]→[裝入轉換後的弧段檔案]等一系列步驟進行拓撲錯誤檢查,構建圖形拓撲結構,形成全覆蓋和不重不漏的土地利用圖斑層,建立空間圖形資料庫,同時錄入外業調查的各種信息,如零星地物的地類、面積,線狀地物的寬度等,建立屬性資料庫,並建立圖形與屬性的關聯,進行面積統計,最後建立圖幅索引、數據字典,同已經處理好行政界線、權屬界線、地類界、線狀地物等各層數據檔案加入到庫檔案中,完成土地利用資料庫的建設。
內業判讀時線狀地物遺漏。
線狀地物是指寬度大於1米的河流、鐵路、公路、林帶,固定的農村道路、溝、渠、田坎和管道用地等。它構成整幅圖的基本框架,根據DOM的紋理差異及生活常識合理畫出線狀地物,尤其是耕地中的田坎、水渠等要重點核查,因為計算圖斑地類面積時要用係數扣除田坎面積,否則將擴大耕地的面積,造成調查數據不準確。
地類界線走線不準確。
走線要儘量圓滑、準確,用F12捕捉線頭線尾,使圖斑封閉,可以減少以後的拓撲錯誤修改的工作量,與耕地有關的地類界限要畫到耕地是邊界,不要隨意擴大或縮小耕地面積。
零星地物漏判或判斷不準確。
嚴格把握零星地物的概念,零星地物是指耕地中小於最小上圖圖斑面積的非耕地或非耕地中小於最小上圖圖斑面積的耕地,此次調查只對實地大於100平方米的零星地物進行調查。
數據所放檔案相混淆。
可隨時打開單檔案,看是否只有所需要的數據,例如,零星地物放到地類碼檔案中,注意正確使用圖例板,保證同一地類參數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