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飲食文化

內蒙古飲食文化

內蒙古菜點特色主要體現在蒙古族的菜點風味上。蒙古族人的飲食比較粗獷,以羊肉、奶、野菜及麵食為主要的菜點原料。烹調方法相對比較簡單,以烤最為著名。菜點崇尚豐滿實在,注重原料的本味。燒牛蹄筋:以牛蹄筋和大蔥加工燒制的佳肴。此菜用料講究,色白透明:油清底亮,口香筋軟,富含營養,常用於迎賓宴席。馬奶酒: 當馬奶變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時,即成為馬奶酒。奶皮子:味道純香、營養豐富。酥油:酥油味道獨特營養價值極高,中西餐均可飲用。乳酪:質硬而酸甜,是蒙古族民眾喜愛的奶食品之一。

內蒙古飲食文化

烹調方法相對比較簡單,以烤最為著名。菜點崇尚豐滿實在,注重原料的本味。

內蒙古著名的菜點有

烤羊腿、 全羊席、 手抓羊肉、奶菜、羊奶、 馬奶酒、 莜麥面、卓資山 熏雞、 肉干、 哈達餅、 蒙古餡餅、蜜 麻葉、 德興元 燒麥等。

內蒙古並不是經常能吃 烤全羊, 手把肉的,畢竟那也是錢啊,多貴呢。我曾經多次出差內蒙的呼市, 包頭,以及與內蒙相臨的 山西北部,介紹下我知道的當地人的飲食。

要豪爽的還得說酒,那不能是 蒙古王之類的低度酒,草原地區和普通居民最常用的有一種“草原白”,象 北京的“二鍋頭”一樣有名,也是50多度。沒有雜味,非常過癮,醉的也舒服。再有是普通的 馬奶酒,相比上面,這只能當作飲料了,沒什麼人喝。還有茶。城市裡其實還是以常見的花茶為主,小地方里有種炒茶,味道很濃,還有鐵觀音的樣子,黑呼呼的。現在主要是奶粉和茶粉的包裝產品,直接用開水沖調,很難看到正經用磚茶對牛奶慢慢熬的了。

就茶有小吃

主要是些炸制的小 麵點,有一種炒 黃米是很常見的 茶點,是 黃土高原產的黃米炒的,還伴有甜奶油味,很好吃。可以提供的小食品多是奶製品,常見的是 乳酪、 奶豆腐、 奶皮、 奶渣、優酪乳等。草原人家自己做的膻氣很大,一般人還真不易接受。 奶皮是非常好吃的東西,可以泡在奶茶里喝,奶油味非常濃。還有炸 奶皮、 拔絲奶皮等做法,拔絲奶皮最好吃。不過 奶皮必須冷凍存放,很容易化,不好帶,所以我們見不到。奶製品主要還有奶油,西米單(一種較稀的奶油),通常是就著饅頭吃。

蕎麥麵或莜麵

有 撥魚、栲姥等很多。純地方特色的是就著鹹菜滷汁吃,高檔點的會提供炒制的滷汁,素的或肉的都有,類似 北京的 打滷面的鹵。再有就是以肉類做的 麵食,如包子、 餡餅等,主要都是牛肉 羊肉,我曾經在家小店吃過 駱駝肉的餡餅,非常好吃,現在很少見。普通人家主要是耐儲存的菜,土豆、 粉條、白菜都是最主要的 大路菜。

奶茶

民族習慣是鹹味的,為照顧來往的遊客,也有了甜味的。現在市場上主要是粉裝的包裝產品,直接用開水沖調,味道會比熬制的要重。但在家裡還是會用磚茶對牛奶慢慢的熬。遊客到了正宗的奶茶館還是會喝道熬制的。

牛肉干

一般超市和特產店都內買到,但不要買像糖一樣包裝的肉粒,那些不是正宗的。即使買袋包裝的也要買程長條狀,很乾很硬的那種。多是原味(鹹),很少有其他口味。由於牛肉干的製法對肉的質量要求很高,因此好一點的牛肉干都上百元一斤。餓時吃一條比朱古力營養多了。

奶茶

喝奶茶時有很多相搭配的東西:黃油、炒米、奶皮、奶豆腐、牛肉干、果子。可以把它們全放到熬好的奶茶里,每一種都和單獨品嘗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外地人不習慣可以當佐餐吃,建議除黃油外每樣都放到碗裡一點更好喝。

優酪乳是常見的東西,草原上和郊區的居民都有自製的,味道很濃,與超市中的很不一樣。

炒米

是 黃土高原產的黃米炒的,可以拌甜奶油吃,一般特製的奶油(不是蛋糕上的那個)。

奶製品

常見的是 乳酪、 奶豆腐、 奶皮、 奶渣、優酪乳等。超市中擺賣的多是工廠加工製成多不純,但很甜,真正的乳酪遊客恐怕吃不慣,但可以到市區的特產專賣店看看。奶皮,最經典的做法是拔絲奶皮,可以放在奶茶中吃。奶豆腐在特產店裡會看到家裡自製的,很大一個方塊,一般人買回家切一點吃一點,其餘的冷凍起來。可以軟時吃,也可以放在窗前風乾,等油滲出來變硬了再吃。

羊雜碎

特色早點之一,是清真食品,由羊的內臟製成,偏辣。和饅頭、焙子一起吃。

焙子

特色早點之一,麵食,和餅很相似。好的焙子多層、有酥油香。種類有:牛舌(形狀相似)、油旋、鹹味、白糖、紅糖、酥焙子、白焙子。別的地方吃不上啊。

燒麥

與其他地區也有很大區別,正宗口味是純羊肉餡,不像餃子餡種類繁多。蘸醋和辣椒末吃。

包子

土豆餡、什錦餡。

燴菜

和東北的亂燉相比內容更豐富,口味更獨特。

燜面

菜快出鍋時把面放在菜上燜熟。比較乾,也是特色之一。一般賣燴菜的地方也買燜面。口味很多,油比較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