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

錫林郭勒系蒙古語,意為丘陵地帶的河。錫林郭勒草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市境內,面積107.86萬公頃,1985年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1997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和河谷濕地生態系統。是世界聞名的大草原之一,也是中國四大草原---內蒙古草原的主要天然草場。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1985年,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於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成立。
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畫”將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納入國際生物圈網路。
1993年,納入“中國人與生物圈委員會”網路成員。
1997年12月8日,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4年,成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自然保護區委員會成員。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錫林郭勒草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境內,控制範圍以錫林河流域自然分水嶺為界,總面積5800平方公里。

地質

錫林郭勒草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大地構造上屬於內蒙古海西褶皺帶的東南部,多為中生代火山岩及第三紀與第四紀初噴溢的玄武岩,岩層平緩,第四紀鬆散沉積岩有廣泛覆蓋。

地貌

錫林郭勒草原地勢南高北低,錫林河從東向西橫穿保護區,沿岸東西綿延分布有風積沙帶,沙丘起伏,以沙壟與新月形沙鏈波狀沙地為主,相對高差多在10-20米,基本固定,僅局部有流沙裸露,沙地呈條帶狀分布,並與灰騰梁南面的渾善達克沙地斷續相連,成為渾善達克沙地最北分布區。沙帶以北為構造剝蝕高平原地區,地形起伏,緩丘與溝谷相間,高度50—150米,最大高差不超過250米。流域以南為玄武岩台地,台地西部雖較平坦,但因構造活動及剝蝕作用,形成了向西北方向傾斜下降的地貌。

氣候

保護區地處中國北方溫帶半乾旱草原地帶,呈明顯的大陸性氣候,平均氣溫為零下0.2攝氏度,極端最低為零下47.5攝氏度(1978年1月),七月最暖,平均在18.2攝氏度,極端最高32.8攝氏度,冬季嚴寒,長達5—6個月,日均溫大於等於10攝氏度的年積溫達2000—2200度,大於等於5攝氏度的年積溫約1900—2700度。平均無霜期79天,平均日照時數2600小時。可以滿足農作物和牧草生長發育的需要。年降水量350—450毫米,由東向西遞減,年內分布不均勻,7、8兩月降水占全年總量的52%,年變幅較大,旱年只有200毫米,豐雨年可近500毫米。年蒸發量1694.7毫米,大於降水量的4—5倍。平均風速為3.2米/秒,春季最大平均為3.6米/秒,大風日數71天,多在春季4、5月份,冬季最小,夏季居中。

水文

保護區境內及周圍主要河流有錫林河、浩來圖河,流域面積為2600平方公里,平均最大流量為6.6立方米/秒,最小為0.07立方米/秒,年均為0.74立方米/秒,年徑流量0.23億立方米。境內泉水出露甚多,但流量不大,流程不長。

土壤

保護區內的地帶性土壤為黑鈣土和暗栗鈣土,分別分布有黑鈣土區,碳酸性黑鈣土區,暗栗鈣土區,栗沙土與沙栗土區,厚層暗栗鈣土區,草甸、沼澤六個土區。

區域範圍

保護區控制範圍以錫林河流域自然分水嶺為界,總面積5800平方公里,地理坐標為:北緯43°26′至44°33′,東經115°32′至117°12′。處於內蒙古高原東部,與大興安嶺西側低山丘陵接壤。
保護區的管轄範圍包括白音錫勒牧場(全境)、毛登牧場(全境)、貝力克牧場(全境)、白音庫倫牧場(北半部)、伊利勒特蘇木(全境)、巴彥寶力格蘇木(全境)。另外還包括西烏珠穆沁旗和阿巴嘎旗部分地區。

保護目標

保護錫林河流域範圍內半乾旱氣候條件下發育在栗鈣土上的典型草原生態系統;在半濕潤氣候條件下發育在黑鈣土上的草甸草原生態系統;草原地帶沙地森林生態系統以及河谷濕地生態系統等結構與功能的完整性;在各生態系統中繁衍生息的野生動物、植物、菌類的多樣性,對瀕危物種實行特殊保護;保護和管理保護區內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

資源概況

植物

植物植物
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的天然植被類型以森林、草原、濕地為主體,並有沙地疏林、灌叢、河漫灘草甸、沼澤,形成有規律結合格局。以大針茅(Stipagrandis)、克氏針茅(Stipakrylovii)和羊草(Leymuschinense)為建群種的叢生禾—根莖禾草草原(firmbunchgrassesandrootstockgrasses),即典型草原(typicalsteppe),為保護區境內分布面積最大的地帶性植被類型,主要集中分布在錫林河流域中部高平原。而在錫林河上游,海拔升高,氣候濕潤度增加,則發育著以貝加爾針茅(Stipabaicalensis)、羊茅(Festucadahurica)、線葉菊(Filifoliumsibiricum)為優勢種的草甸草原。因而,在錫林河流域構成了草甸草原—典型草原—乾旱草原(典型草原的生態變形)的完整生態系列,為溫帶亞洲東部草原生物圈研究和動態監測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實驗場地。在沙地、濕地等特異生境上發育的沙地雲杉林群落片斷、山楊白樺林班塊、多種灌叢、榆樹疏林和草甸、沼澤群落,使保護區境內的生物多樣性水平顯著提高。
保護區境內共有種子植物658種,分屬299屬、74科;苔鮮植物74種,常見大型真菌40多種,常見地衣29種,藻類尚未進行深入的研究。種子植物區系地理成分比較複雜。以組成蒙古草原植被主體的達烏里—蒙古種,亞洲中部種比例最高,合占24.4%;黑海—哈薩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蒙古種合占5.8%,古地中海種占1.1%,反映了歐亞大陸草原植被的統一性。錫林郭勒流域的上游靠近大興安嶺南部山地和渾善達克沙地,所以為北方山地森林種(包括東西伯利亞種和歐洲—西伯利亞種)和東亞森林種(包括東亞種、東北種、華北種)的滲透提供了條件,並成為許多種向蒙古高原分布區的西部的北部邊界。例如:夏綠灌木虎榛子(Ostyopsisdavidiana)(中國特有種)、沙地雲杉林(Piceameyerivar.mongolica)和油松(Pinustabulaeformis)(華北特有種)分布的北界都在本區境內及毗鄰地區。
野生藥用植物
保護區內有426種不同價值的藥用植物,其中121種較重要。最常用中藥38種。主產內蒙古在本地區也有一定產量的有:麻黃、甘草、黃芪、芍藥、黃芩、防風、柴胡、秦艽、白鮮、苦杏仁、銀柴胡、知母、其他常用藥材有:茵陳、葶藶、益母草、地丁、遠志、瞿麥、蒲公英、地榆、漏蘆。紫苑、車前、鏇復花、茜草、蘆葦等。常用於蒙藥的有草烏、香青蘭、肋柱花、蘭盆花、遼齒英、扁蕾、接骨木、多葉棘豆、泡小檗、菖蒲等。
飼用植物
飼用為草原地區植物的重要功能,錫林郭勒草原有優良牧草116種,其中優等65種,特別是黃花苜蓿、無芒雀麥等有較大面積分布。優良牧草主要屬豆科和禾本科,如黃花苜蓿、天蘭苜蓿、野火球、野豌豆、山黧豆、扁蓿豆、華北黃芪等;羊草、無芒雀麥、冰草、看麥娘、羊茅、野黑麥、小糠草等;莎草科苔草屬,如寸草苔、黃囊苔草、無脈苔草等;菊科的冷蒿、沙蒿、藜科的大地膚、駝絨藜;百合科的野韭、山蔥、細葉蔥等。

動物

動物動物
錫林郭勒草原及其周邊地區共分布有鳥類17目42科105屬198種,其中留鳥37種,夏候鳥126種,旅鳥35種,冬候鳥1種。留鳥種類較少,占總物種數的近20%,夏候鳥(主要是水鳥)種類最多,占總物種數的60%以上,旅鳥種類和留鳥種類相當。該區鳥類分布的一個特點是,草原鳥類和低濕地鳥類所占比例較大,此外由於保護區內還分布有較大面積的沙地疏林及雲杉林,所以林行鳥類也有一定的分布。
哺乳動物6目14科35屬50種。其中齧齒目的種類最多有22種,食肉目次之,有15種。
有珍稀瀕危獸類19種,主要是食肉類和偶蹄類。其中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評極危等級的有1種,瀕危等級的有5種,易危等級的有9種,漸危的等級有4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8種,其中5種列入瀕危物種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CITES)。

管理概況

管理機構

保護區管理機構為內蒙古錫林郭勒國家級草原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事業單位,隸屬於錫林郭勒盟行政公署,由盟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局歸口管理,在業務上受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保護局、內蒙古自治區畜牧廳的指導。局內設資源保護科、科研宣教科、行政辦公室三個職能科室。下設生態旅遊服務中心1個,野生動物救護中心1個,基層管理站6個。

監測機構

保護區設有“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草原生態監測站”,屬於內蒙古草原生態監測站的一個子站,負責對保護區境內的植物、大氣、錫林河水系的動態監測。
在1985年的第一期保護區規劃建設中,將四個具有代表性的生態系統及其珍稀、殘遺、瀕危植物分布地劃定為核心區,進行管理、建設。

生態價值

錫林郭勒草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建立的第一個草地類自然保護區,該區域是中國北方基本上還保留完整的一個溫帶草原景觀區域,分布有半乾旱氣候條件下發育在栗鈣土上的典型草原生態系統、在半濕潤氣候條件下發育在黑黑鈣土上的草甸草原生態系統、草原地帶沙地森林生態系統以及河谷濕地生態系統,在內蒙古高原草原區具有很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是優良的天然放牧場,是中國北方重要的畜牧業基地之一,是中國北方的重要生態屏障。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對草原生態系統保護與區域畜牧業的q持續發展以及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任務,具有特殊的重要保護價值。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位於錫林郭勒大草原腹地,境內具有複雜多樣的生態系統和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草原、森林、河流、湖泊和沙地等各類生態系統形成有規律的結合格局,以針茅、羊草、羊茅等各種植物為建群種所構成的原生草原,具有很高的觀賞、科研、保護價值。錫林郭勒大草原源遠流長的蒙古文化底蘊,獨具特色的蒙古風情和蒙古民族在長期生活中所創造的歌舞、藝術、建築、風俗、服飾、節慶活動的和宗教儀式等傳統文化以及蒙古民族粗獷豪放、熱情好客的性格,強烈地吸引著國內外的參觀者。
保護區是中國北方基本上保留完整的一個溫帶草原景觀區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進行草原生態系統研究和教學實習、宣傳環保知識以及對外交流的場所。中國科學院草原生態系統定位站位於保護區境內,每年都有大批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到此進行科學研究。保護區科研監測中心建有“人與自然展覽館”,吸引著大批的參觀者,已成為環境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保護區於1995年與澳大利亞普克馬克生物圈保護區結為姐妹友好關係,創造性地開展了國際間生物圈保護區的友好交流。這種交流將在保護自然這一共同目標的指引下,隨著資訊和人員的交流而不斷加強。通過保護區間的往來,帶動了兩地文化、經濟等多方位的交流與合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