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生經濟周期論

這就更加刺激了對資本品的投資,資本品的生產過度發展引起了消費品生產的減少,從而形成結構的失衡。 而資本品生產過多必將引起資本品過剩,於是出現了生產過剩的危機,經濟進入了蕭條。 這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理論,主要用於解釋經濟周期中危機階段的出現以及生產過剩的原因,並沒有形成為解釋經濟周期整個過程的理論。

內生經濟周期論的流行理論

比較有名的內生經濟周期理論還包括純貨幣理論、投資過度理論、消費不足理論、心理周期理論等。
1、純貨幣理論認為,經濟周期是一種純粹的貨幣現象。經濟中周期性的波動完全是由於銀行體系交替地擴大和緊縮信用所造成的。在發達的市場體系中,流通工具主是各種銀行的信用工具,商人運用的資本主要來自於銀行信用。當銀行體系降低利率、擴大信用時,商人就會向銀行增加借款,從而增加向生產者的訂貨。這樣就引起了生產的擴張和收入的增加,而收入的增加又引起對商品需求的增加和物價上升,經濟活動繼續擴大,經濟進入繁榮階段。但是銀行擴大信用的能力並不是無限的,當銀行體系被迫停止信用擴張,轉而收縮信用時,商人得不到貸款,就會減少訂貨,由此出現了生產過剩的危機,經濟進入了蕭條階段。在蕭條時期,資金逐漸回到銀行,銀行可以通過某些途徑來擴大信用,促進經濟復甦。根據這一理論,其他非貨幣因素也會引起局部的蕭條,但只有貨幣因素才能引起普遍的蕭條。
2、投資過度理論認為,由於各種原因的存在,導致了投資的增加,這種增加會引起經濟的繁榮,繁榮首先表現在對投資品(即生產資料)需求的增加以及投資品價格的上升上。這就更加刺激了對資本品的投資,資本品的生產過度發展引起了消費品生產的減少,從而形成結構的失衡。而資本品生產過多必將引起資本品過剩,於是出現了生產過剩的危機,經濟進入了蕭條。也就是說,過度增加投資引發了經濟的周期性波動。
3、消費不足理論認為,經濟中出現蕭條與危機是因為社會對消費品的需求趕不上消費品的增長,而消費需求不足又引起對資本品需求不足,進而使整個經濟出現生產過剩危機。消費不足的根源主要是由於國民收入分配不平等所造成的窮困人口購買力不足和富裕人口的過度儲蓄。這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理論,主要用於解釋經濟周期中危機階段的出現以及生產過剩的原因,並沒有形成為解釋經濟周期整個過程的理論。這種理論的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國的經濟學家馬爾薩斯和法國經濟學家西蒙斯第,近期的代表人物是英國的經濟學家霍布森。
4、心理周期理論強調心理預期對經濟周期各個階段形成的決定作用,這種理論認為,預期對人們的經濟行為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樂觀與悲觀預期的交替引起了經濟周期中的繁榮與蕭條的交替。當任何一種原因刺激了投資活動,引起高漲之後,人們對未來的預期的樂觀程度一般總會超過合理的經濟考慮下應有的程度。這就導致過多的投資,形成經濟過度繁榮。而當這種過度樂觀的情緒所造成的錯誤被覺察以後,又會變成不合理的過分悲觀的預期。由此過度減少投資,引起經濟蕭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