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所屬地區:河北·邢台
文化遺產名稱:內丘縣郭巨孝文化
遺產編號:Ⅰ-2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申報日期:2008申報人/
申報單位:內邱縣
遺產級別:縣聯繫方式:
簡介
郭巨是中國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郭巨孝母埋兒獲黃金的故事在全國廣為流傳,其孝母埋兒獲金的發源地就在內丘。他的故事傳說和敬老愛老之風在內丘更為傳頌不衰,形成了獨特的郭巨孝文化。目前,郭巨孝文化被列入《河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受到國家的重視。郭巨及其賣兒孝母得金的故事傳說
據清《順德府志》、《內邱縣誌》記載,漢朝郭巨,字文舉,其先河南林縣人。家貧歲凶,僑居中丘。一子三歲,母嘗分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給,奪母食。子可再得,母不可再得,可共汝埋子。遂攜子詣野,掘地三尺余,石蓋黃金一釜,上有丹書目:孝子郭巨,黃金一釜,用以賜汝。官不得奪,民不得取。巨獲金得終養。嘉靖間有司建祠致祭。相傳在漢代時晉隆慮郭家村(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南溫縣西南人)出了一位全國有名的大孝子名叫郭巨。郭巨一家在村中是個大戶。他有兩個弟弟,哥兒仨從沒拌過嘴、紅過臉。家中其他人也和和美美,偏偏老天爺捉弄,一把大火,把家中財產燒得所剩無幾,趕巧又遇上大旱年景,哥兒仨決定分開家各找活路。分家時郭巨首先開口說:“家產田地我一點也不要,只把咱母親分給我就行了。”二位弟弟都說:“這怎么行呢?困難怎能全落在你的肩上?”兄弟倆都不依。兄長如父,最後沒辦法,兩個弟弟也就應允了。
分門過後,郭巨推帶著妻子張氏、三歲的小兒和年邁母親沿路乞討,一路受苦受驚,來到河北中丘金提店(今河北內邱縣金店鎮),這裡林茂畜豐,便搭蓋了幾間草房,長期住下。郭巨就靠打柴為生,用打的柴去集上換些米麵生活必需品之類,不過換來的米太少了,不夠全家人吃。郭巨就只讓母親吃,別人吃些糠菜什麼的。這一來捉襟見肘,做飯又成了問題,米下鍋多了卻沒那么多,下的少了又舀不著。前思後想郭巨想出個好辦法,他讓妻子做了個小布袋,先把米放到裡邊,然後再放到鍋里去煮。這樣過了一段時間,郭巨發現母親不但瘦了,而且老病復發,再看兒子又白又胖。郭巨就問妻子咋回事兒。張氏說:“常言道,‘小兒子大孫子,老太太命根子’。孩子不在跟前,她就不吃飯,我有啥法。”眼看著老太太病躺在床上,卻仍先讓孫子吃飯後自己才吃,急得郭巨一連數天吃不好、睡不香,便問妻子有什麼辦法?妻子一時著急便說了句氣話,要么把孩子埋了算了。郭巨一聽是個辦法,便與妻子張氏商量:“咱家實在貧窮,沒有能力養活母親和兒子。倘若想讓咱母親吃飽,被迫就要埋兒子”。妻子頓時落淚不同意。郭巨勸說:“兒子分奪母親口食,母親又舊病復發,如果真有個三長兩短病逝,咱倆可是落個不孝。兒子埋了,還可再領養。如果母親走了卻不可再生。”終於說服妻子後,郭巨晚上拿著钁頭,扛著鐵杴,向村東走去。妻子哭哭涕涕抱著孩子跟在後面。走了二里左右停了下來,舉起钁頭就刨,挖到三尺多深時,突然聽到“當”的一聲,郭巨猛得一驚,刨到石頭蓋子上。掀開石蓋竟是一釜黃金。他便告訴妻子。妻子一聽高興得不哭了。等他們回家中點著燈仔細一看,正是一大塊金子,上面書有十二個字:“天賜郭巨,官不得奪,民不得分”。據民間傳說金子乃是玉皇大帝所賜。當郭巨晚上刨地時,驚動了土地神,土地得知他埋兒奉母,便將此事稟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頗受感動,決定重賞這個人,便命財神爺把金子送到了這裡。
第二天,郭巨埋兒刨黃金的事兒傳遍了全村。村中有些貪財的人聽到後也去埋孩子,可是埋一個死一個,埋兩個死一雙。土地又把此事稟報到玉帝那裡,玉皇大帝聽後很生氣,便讓凶神寫了個貼子警告那些貪財的人,上面寫了四句話:“郭巨埋兒為行孝,爾等埋兒為財心。親戚朋友不能要,四鄉八鄰不得分。”那些埋孩子的人一看,個個傻了眼。
郭巨自從有了金子後,其中一半孝奉母親,剩下另一半在金提店村北建了一座慈仁寺和置買店鋪用以濟貧,由此金堤村改名稱金提村。明末清初,官修御路(又名官道)從村中穿過。建鋪店時,又改名金提店村,三里墩稱獲金墩。
孝文化的遺存與孝俗
郭巨孝文化在內丘縣尤其金店鎮一帶影響頗廣,以金店鎮為中心的金店、黃釜、文孝、留村、張麻、禮義等20多個村莊因郭巨埋兒而命名。每年農曆三月初六是郭巨的祭日,這一天,金店村及七張麻、八文孝等鄰村村民都要到金店趕廟會,以示紀念仰彰他孝德善舉;另外,在金店鎮一帶,至今流傳很多與郭巨有關的歌謠。如“金提店,留孫村,郭巨埋兒獲黃金……。”有關郭巨的紀念性建築原來很多,如郭巨塔、郭巨廟、慈仁寺、漢孝子郭巨埋兒獲金處石碑和郭巨墓等。因受“破四舊”和文革運動的洗盪被毀。所幸之是,在金店鎮政府院內,仍保存著古建築的部分精美石雕,對研究和發展郭巨文化,整合歷史文化資源,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現實意義。除遺存遺址外,孝文化習俗在內丘影響廣泛,孝文化現象、孝文化傳統一直沿襲至今,形成了獨特的民俗和孝老敬老之風。兒女平時對待老人,在起居飲食上,早起床、早請安,伺候一日三餐;在身體健康上,主動打掃父母室內衛生,預防和治療老人的疾病;在思想上,及時溝通,經常交流,使老人心情舒暢,高興愉快。每逢重大節日,如過年,晚輩要起早跪拜老人和本家同村的長輩。結婚時,子女要拜過父母才入洞房,並從此擔負起贍養老人的責任。晚輩生小孩子,坐月子滿月時要磕拜老人。在喪事中,父母亡故,子女要搭繪有二十四孝圖案的靈棚哭喪守孝,披麻戴孝送葬,還要燒“十七紙”(每七天上墳一次)、三周年紙和守孝三年。三年內過年時不貼紅對聯,各種神碼為黃色黑字,不串親磕頭。三年過後,每年清明、寒食要給父母上墳掃墓等。
孝老愛親民風傳美德
受郭巨孝文化的影響,在內丘縣尤其是金店鎮,孝老愛親的美德世代傳承下來,這兒村莊代代沿襲友善為鄰,鄰居間和睦相處,村民尊老愛幼蔚然成風俗,家庭矛盾糾紛現象很難見到,父母從娃娃教育要做忠孝雙全之人、莫做不仁不義之人,郭巨故里湧現出一批像金店村賈海缺全國“孝親敬老之星”現代版楷模。賈海缺是金店人,20年來,隨著公婆相繼癱瘓,她無微不至地照顧。公公是高位截癱,頸椎以下都失去了活動能力,婆婆是偏癱,行動困難。每天,為兩位老人做飯餵飯,端屎端尿,挪動身體,涮洗衣服,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常年臥床的病人飲食稍微不慎就容易便秘,二十年來,海缺總是變著花樣讓老人吃好。夏天,她還經常給二位老人擦洗身子,由於她伺候周到,兩位老人身上從沒起來褥瘡、濕疹。常年癱瘓的病人脾氣很容易暴躁,為了使老人保持好的心情,她從不跟老人頂嘴,還給他們說說話,念念報紙。已71歲的公公說:“海缺是個好孩子,要沒她,我活不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