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兗州博物館坐落於城區東北部,新館始建於1999年8月20日,占地近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近l萬平方米,由三部分組成:主展樓、“端信”廣場、興隆塔。位於兗州城區文化東路興隆塔院內。1984年8月建館,建仿古文物陳列室、修復室、庫房、辦公室等建築,形成與興隆塔風貌相協調的仿古建築群。2002年9月在興隆塔南側又建成了9000平方米的陳列館,9月19日舉行了落成典禮並正式向社會開放。至2006年,館藏文物12000餘件。內部結構
博物館呈軸南北向。北部為興隆塔遊覽區。中部是陳列館,陳列館建築採用仿漢闋、大斜坡房頂的外觀造型,氣勢宏偉,古樸典雅,莊重大方,與興隆塔前後呼應,渾然一體。陳列館地下一層,擬建兗州明代民俗文化街區場景,反映兗州明代時期的歷史風貌。地上以二層為主,局部三層。陳列廳主要分布在一、二層,設七個展廳,共展出文物近千餘件,其中珍貴文物200餘件。一層為二個敞開式展廳,分別以圖板的形式展示了古九州之一--兗州歷史上各時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名勝古蹟和歷史文化脈絡以及改革開放以來兗州取得的豐碩成果。二層設五個展廳。分別是:文明曙光廳,陳列了兗州地區發掘出土的史前文化遺物300餘件,其中有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發掘的王因遺址、國家文物局全國田野考古領隊培訓班發掘的西吳寺遺址、六里井遺址,還有龍灣店遺址、馬樓遺址等出土文物,這些遺址系統地反映了山東地區新石器時期的文化發展序列。文物精品廳,陳列了館藏文物精品中的青銅器、瓷器、石刻造像、金玉飾品等幾個專題。天下第一劍廳,大劍,生鐵模鑄而成,劍柄鑄有銘文"康熙丁酉二月知兗州府事山陰金一鳳置",劍長7.5米,重1539.8公斤,被譽為"神州一劍"或"天下第一劍"。另外還有李蒂根藝廳、名家書畫廳。南部為"端信"廣場,占地近10000平方米,廣場中間豎有上海交通大學青銅研究所鑄造的"兗"鼎,"兗鼎"高2.1米,重2500公斤,內鑄有反映兗州悠久歷史的369字篆書銘文。廣場周圍綠地環繞,綠蔭掩映,其間點綴著"九州池"、"萬重山"、"百兗壁"、"明代兗州府城鳥瞰圖"、石雕作品以及名貴花木等,整個廣場到處體現著文化的信息,是遊玩觀賞、休閒娛樂、陶冶情操的良好場所。建築規模
主展樓建築面積7800平方米,漢唐風格,為斜面大屋頂式建築。四角各有一個漢闕,上有斗拱、尺吻等造型,瓦當滴水上有專門燒制的“端信”和“雙曜”字樣。門前台階中部有“丹墀”石,上刻《康熙字典》上記載的關於兗州的各種解釋,兩側為汪曾棋“白也詩無敵,兗為天下宗”的題詞。整個建築氣勢宏偉,古樸典雅,莊重大方,與興隆塔前後呼應,渾然一體。主展樓以二層為主,局部三層,並有地下室。其中一層為東、西兩個展廳,是“歷史兗州、現在兗州和未來兗州”的大型圖片展,展示了兗州發展歷史上具有影響力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和兗州新時期現代化建設中各行各業取得的偉大成就及對未來兗州的展望。
二層分五個展廳:精品館、史前館、天下第一劍館、李蒂藝根館及名家書畫館。精品館分青銅器廳、石刻造像廳、金玉飾品廳、館藏瓷器廳,陳列了館藏的260餘件精品文物,展示了從商周時期的“索氏器”、“羊式器”以及各個時期的銅佛、銅鏡,到明代“兗府文廟祭器”、魯王世系墓中的金銀飾品及歷朝歷代的瓷器和精美造像石刻。其中的辟雍硯、絞胎瓷枕和三彩馬是少見的精品。史前館陳列了本市王因遺址、西吳寺遺址和龍灣店遺址出土的彩陶等160餘件文物。天下第一劍館,劍是清朝兗州知府金一鳳為鎮水祛洪,資款鑄造的一把鐵劍——鎮水劍。該劍長7.5米,重1539.8公斤,舉世罕見,被譽為“天下第一劍”。李蒂藝根館,陳列了中國根藝美術學會副主席、中國根藝美術大師李蒂先生從自己幾百件作品中挑選的最精美的捐獻給家鄉的150件藝根作品。石刻館位於地下展室,有老子、孫子的漢畫像石,有唐碑、唐墓志及北齊佛教造像,特別是北齊沙丘碑是李白寓居兗州20年最有說服力的史料。
“端信”廣場占地6000多平方米,在綠蔭掩映、鮮花環抱中點綴了精美石刻,景點眾多,是遊玩觀賞、休閒娛樂的場所。氵允 鼎位於廣場中央,由上海交通大學青銅研究所製作,內壁鑄刻了369字的銘文,記錄了兗州悠久的歷史文化及今日兗州的輝煌成就。在廣場東南角為百“兗”壁,共有99個“兗”字,其中50個“兗”字集於古代名碑名帖,另49個為兗州市領導及省級以上文藝協會會員書寫。西南角是西漢兗州圖,漢武帝劉徹把全國分為十三州部,兗州為其一,管轄了8郡國l15個縣。
興隆塔為磚木結構,始建於隋仁壽二年(602),後歷代重修,共13層,高54米,為八角樓閣式空芯子母塔。在塔的周圍,還陳列了歷代的碑刻石雕,供人觀賞。
評價
兗州博物館風景秀麗、景色迷人,置身其間,步移景換,使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