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絛蟲蚴病

兔絛蟲蚴病有豆狀囊尾蚴病、連續多頭蚴病和棘球蚴病,是絛蟲的幼蟲階段,寄生在兔的體內引起的。 本病是豆狀絛蟲的幼蟲寄生於兔等齧齒動物的肝臟、腸系膜和腹腔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 棘球蚴病是細粒棘球絛蟲的幼蟲寄生於兔及多種動物和人體內引起的寄生蟲病。

兔絛蟲蚴病有豆狀囊尾蚴病、連續多頭蚴病和棘球蚴病,是絛蟲的幼蟲階段,寄生在兔的體內引起的。兔是這些病的中間宿主。其成蟲絛蟲寄生在犬、狐狸等肉食獸體內,犬是其終末宿主。這些兔寄生蟲病的發生,大多與養犬聯繫在一起,發病兔一般是圈養或半籠養兔,而非完全封閉式籠養兔。因此,搞好犬絛蟲病的防治,不在同一場地養犬和養兔,對防止兔絛蟲蚴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豆狀囊尾蚴

本病是豆狀絛蟲的幼蟲寄生於兔等齧齒動物的肝臟、腸系膜和腹腔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國各地都有發生,有的地方發病率還很高。本病一般不引起死亡,但使兔生長發育緩慢,飼料報酬降低,對養兔業危害較大。

豆狀囊尾蚴的病原形態呈豌豆狀的包囊,囊壁薄而透明,內充滿液體,大小為6—15×2—5毫米,囊壁上有乳白色內翻的頭節。豆狀囊尾蚴的成蟲為豆狀帶絛蟲,寄生於犬、貓、狐狸等肉食獸小腸內,其孕卵節片和卵隨糞便排出體外,被兔吞食後而感染,卵內的六鉤蚴逸出,進入腸壁血管內移行至肝臟,2—3 個月發育成囊尾蚴,當犬等終宿主吞食了含有成熟囊尾蚴的兔內臟後而感染,在其小腸內約經一月發育為成蟲。本病少量感染時常不顯症狀,寄生在腸系膜和腹腔時也危害較小。當大量寄生在肝臟時,嚴重影響肝臟功能,出現肝炎症狀。可見食慾下降,消化紊亂,口渴,嗜眠,不喜活動,陣發性體溫升高,逐漸消瘦,常突然死亡。病變主要是早期肝腫大,之後形成“嵌花肝”,晚期肝硬變,並有肝內的蟲體結節或腹腔的成串的蟲體。

對本病的防治,重點應放到對犬、貓寄生成蟲的防治上。禁止在兔舍內養犬養貓或對犬和貓定期驅蟲,平時嚴禁用兔屍或其內臟餵犬和貓,如要喂,一定要煮熟再餵。犬貓驅除豆狀帶絛蟲可用吡喹酮,按5—10毫克/千克體重口服,並對驅蟲後糞便進行嚴格的消殺處理,殺滅其中的蟲卵。對兔的治療可用:吡喹酮注射液按25毫克/千克體重皮下注射,日1次,連用5日。甲苯咪唑或丙硫咪唑,按35毫克/千克體重口服,日1次,連用3天。

二、連續多頭蚴

本病是連續多頭絛蟲的幼蟲寄生於兔、齧齒動物及人皮下組織、肌間結締組織引起的寄生蟲病。其成蟲連續多頭絛蟲寄生於犬的小腸。本病呈世界性分布。

成熟的連續多頭蚴為雞蛋大的包囊,直徑4厘米或更大,堅實而有彈性,囊壁內有許多頭節,囊液內可有游離的頭節,囊外也可有有柄相聯含頭節的子囊。其生活史為犬排孕卵節片或卵於外界,兔吃後感染,移行到皮下、肌間結締組織,最常見於外咀嚼肌、肋肌、肩、頸、背部肌肉中,當犬吞食了含有連續多頭蚴的兔肌肉時被感染,在其小腸內發育為成蟲。本病的症狀因寄生部位不同而異,主要表現為皮下腫塊和關節活動不靈,個別寄生於腦脊髓的可出現神經症狀。連續多頭蚴的診斷在摸到可動而無痛的皮下包囊時可初步懷疑,確診需摘下包囊鏡檢。

本病的防治亦應以控制養犬和驅治犬的連續多頭絛蟲為主要措施,具體措施及用藥均可參考兔豆狀囊尾蚴病。另外在感染數量少時,手術摘除包囊也是好的治療方法。

三、棘球蚴病

棘球蚴病是細粒棘球絛蟲的幼蟲寄生於兔及多種動物和人體內引起的寄生蟲病。感染率最高的是牛羊等反芻獸,對人畜危害極為嚴重。

棘球蚴的包囊一般近球形,大小不一,在兔多為豌豆大至核桃大。囊壁很厚,分兩層,外層為角質層,內層為生髮層,生髮層不斷生出許許多多頭節,可向囊內或囊外生出子囊或孫囊。本病的生活史亦是其成蟲細粒棘球絛蟲寄生於犬等終宿主小腸內,並不斷向外界排出孕卵節片或蟲卵,兔吞食後被感染,卵內的六鉤蚴由腸壁經血循環進入肝臟、肺臟及其它臟器,其中肝臟寄生的最多,其次為肺臟,約經一個月發育為棘球蚴,之後棘球蚴仍在不斷長大,當犬等終宿主吞食了含有棘球蚴的動物內臟而感染,在犬的小腸發育為細粒棘球絛蟲成蟲。本病的致病作用主要是不斷長大的棘球蚴壓迫其寄生的臟器,使之萎縮和功能障礙,出現相應的症狀。病變主要是寄生的臟器的變形,如肝、肺的凸凹不平,有棘球蚴寄生。在本病發生的初期和寄生數量很少時不表現臨床症狀。到病的後期棘球蚴長得很大或寄生數量較多時,病兔主要表現消瘦、黃疸、消化紊亂和營養失調,個別有咳喘或其它症狀。

本病生前診斷較為困難,剖檢死兔可確診。或在必要時用新鮮棘球蚴囊液做兔皮下變態反應來確診。本病的防治措施類似於豆狀囊尾蚴病,可參考進行。但對犬的驅蟲和免的驅蟲用藥量需大大增加:犬細粒棘球絛蟲驅蟲仍用吡喹酮,用量按10—20毫克/千克體重;兔可按50—100毫克/千克體重1次口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