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狀囊尾蚴病

豆狀囊尾蚴病

豆狀囊尾蚴病是兔子的一種寄生蟲病,是豆狀帶絛蟲的中期幼蟲寄生在兔子內臟所致,多寄生在肝臟,腸系膜和網膜上。

概述

病兔肝臟上面有囊尾蚴寄生病兔肝臟上面有囊尾蚴寄生
豆狀囊尾蚴病是豆狀帶絛蟲的中絛期幼蟲——豆狀囊尾蚴寄生於兔的肝臟、腸系膜和網膜等所引起的疾病。
兔豆狀囊尾蚴病是因兔食入污染有豆狀帶絛蟲的節片和卵的飼料後,六鉤蚴便從卵中鑽出,進入腸壁血管,隨血液到達肝臟開始發育,在肝內穿行15~30天后,鑽出肝被膜,進入腹腔;在腸系膜、胃網膜等處生長、發育為豆狀襄尾蚴致使發病。

病原體

形態:蟲體呈囊泡狀,大小如豌豆,囊內含有透明液和一個小頭節。
生活史:豆狀帶絛蟲寄生於肉食獸(如貓、狗等)的小腸內,成熟絛蟲排出含卵節片,兔食入被污染的飼料和水源,在腸道里,六構蚴從卵中鑽出,進入腸壁血流,隨血流到達肝臟。再從肝臟鑽出,進入腹腔,在腸系膜、胃網膜等處發育為豆狀囊尾蚴。

流行病學

中間宿主:幼蟲寄生於兔腹腔內
終末宿主:成蟲寄生於肉食性動物(如貓、狗、狐狸等)
潛伏期:15~30天。
易感性:兔場內飼養有肉食性動物(如貓、狗等)易感。
傳播途徑:經消化道感染(吞食受豆狀囊尾蚴污染的飼料和水源感染)。

臨床症狀

少量感染時一般無明顯的臨床症狀;大量感染時可導致肝炎和消化障礙表現:腹圍增大(在胃大彎側面附近可觸摸到數量不等如豌豆大小的圓粒、有彈性),精神不振,嗜睡,食慾減退,逐漸消瘦,後期病兔耳朵、眼結膜蒼白,最後因衰竭而死亡。急性發病時可引起突然死亡。

病理變化

在肝表面、腸系膜和網膜等處,發現數量不等,狀似小泡或葡萄狀(蟲體),肝實質部纖維化炎症等。

診斷

流行病學:兔場內有飼養肉食性動物(如貓、狗等)史。
臨床與病理學:在肝表面、腸系膜和網膜等處,發現數量不等蟲體。
實驗室診斷:間接血球凝集試驗
註:與兔肚脹病區別。

防治措施

預防措施

兔場內禁止飼養犬、貓,若有需要飼養,要定期進行驅蟲。
有計畫的對兔群進行驅蟲保健。
對病死兔進行無公害處理。
執行嚴格的消毒、防疫制度。

治療方法

吡喹酮拌料5mg/kg連用3天。
吡喹酮口服10~35mg/kg體重每日1次,連用3天。
甲苯咪唑口服35mg/kg體重每日1次,連用3天。
丙硫咪唑口服40mg/kg體重間隔15天重複1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